本文拟展现一部分研究生科研生活的真实一面。 每年都有数万应届毕业的大学生,怀揣着美好憧憬,投入到浩浩荡荡、艰苦卓绝的考研大军行列当中。每到这个季节,当真是气势磅礴、扣人心弦。总有“大江东去浪淘尽”的感觉。
作为一个过来人,在北京的研究生生活也逾数年,浑浑噩噩之际,冷眼观看了诸多研究生生活的点点滴滴,繁芜杂乱,偶有所感。
不同的人上研究生的动机各不相同,或为了逃避就业压力,或为了追求科学真理,或为了体味科研之路,凡此种种不甚枚举。各人动机不同,进入研究生阶段后,对同一件事、同一导师的看法便有所偏差,以至于产生迥然不同的理解和行为。 笼统而言,导师将其招收进来,分派某一特定课题,之后个人努力奋发,做出一些成绩,发表一些文章,最后毕业答辩,拿到双证。上述过程即是一名普通研究生的概要经历了。
研究生分为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两类,这两类人的科研生活截然不同。在笔者单位,硕士研究生相对而言容易完成学业,拿到学位;而博士研究生由于有着SCI论文的硬性要求,不论工作如何,没有SCI之前,断不敢松懈,必定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有的能够按期毕业,有的不得不延期再读1-2年,熬到符合要求方能答辩。不同的培养要求、学位获取要求,决定了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截然不同的生活态度和行为。
研究生生活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即是导师同自己的关系,其次才是师兄弟师姐妹关系,再次才是其他关系。关于师生关系,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之主要目的正是着眼在这一关系之上。

师生关系到底怎样?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还是教与学的关系,亦或者二者皆有?一直以来见仁见智,未有公论。笔者以为,关系双方不同的角度和利益诉求决定了关系的定性。
以研究生的角度来看,日常工作中,除了繁重的科研任务外,时不时还会有些临时性的事务性工作,与科研毫无关联,这很让人头痛,因为这些事务性工作经常打断正常的科研过程,甚至干扰思路、打击科研积极性。此外,导师随意性的支使研究生从事无关科研的事务,更增加了研究生本人的抗拒心理。日久天长,积怨丛生,研究生认为导师将自己看做了免费劳动力,尽量压榨着自己身上每一分智力、体力,为此,自己需承受中断研究的风险、完不成科研目标的风险,进而影响到未来的毕业等等。导师没能设身处地的为自己着想,只顾着他自己的工作,研究生本人只能很憋屈的接受这些工作,继续科研下去。
站在导师的角度,则认为自己的学生帮助自己处理一些日常琐事理所当然。而且研究生已经是成年人,完全有能力安排好自己的工作,不可能因为临时性的任务而影响正常科研进程。当然,有些时候导师自己也无奈于上级领导或者项目管理方的突然袭击而来的任务,没办法只能发动所有学生紧急行动,完成这些突然任务。对于自己学生在安排工作上面的抵触心理,导师难以理解,本能的认为学生不听话、不尊重自己,于是愈发严厉的要求学生,愈发不用去顾及学生的切身感受了。
上述根源何在?如今研究生与导师之间的关系远不如过去那般融洽与和谐。导师日常事务繁多、工作压力极大,已经没有时间同研究生促膝交谈、真诚沟通了。缺乏有效的沟通,造成了许多双方理解上的障碍;时间的缺乏,导师布置任务时来不及细说,一切留给研究生自行斟酌。日积月累,师生双方越发的觉得对方的陌生,既然陌生,那么只能依照程式化的手段来维持关系。这样的状况下,如何去奢望良好的师生关系呢?此为一大难题。
浮躁的社会气息,不断的侵袭着科学研究领域,慢慢的脱离了正常轨道。此乃非笔者这样的小人小物所能抗拒的,仅能牢骚一把。
末了,笔者坚持认为,打破当前研究生与导师之间这种古怪关系的关键,就是师生双方加强沟通与交流,平等对话,互信互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