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正越来越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和重视。黑龙江省是重要的老工业生产基地和粮食主产区,发展低碳经济对黑龙江省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分析黑龙江省发展低碳经济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提出了黑龙江省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及应循序渐进地开展WT-WO-ST-SO战略。
关键词:低碳经济,黑龙江省,发展战略
“低碳经济”是指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 限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基础,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以碳中和技术为发展方法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新变革,其实质是通过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提高能源效率,优化能源结构,从而减缓气候变化,促进人类可持续性发展。
一、发展低碳经济对黑龙江省的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确定“十二五”规划的总体目标
黑龙江省“十一五”规划的总体目标之一是: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显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黑龙江省是我国资源大省,重工业、高耗能产业集中,长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已经造成了区域性的水环境、生态系统破坏。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黑龙江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建设生态大省。低碳经济实质是高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围绕低碳经济的能源和产业新技术开发应用,有助于黑龙江省改变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有利于缓解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有助于黑龙江省“十二五”规划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确定。
(二)有利于推进黑龙江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低碳经济积极倡导生物质能源和再生能源的利用。发展低碳经济,可在粮食主产区等生物质能源资源较丰富地区,建设以秸秆为燃料的发电厂和中小型锅炉;在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场等建设沼气工程,把生物质气化技术作为解决农村和工业生产废弃物环境问题的重要措施;大规模开发和建设风力发电,积极发展太阳能发电和太阳能热利用,等等。通过以低碳经济为主导的清洁能源革命,可以极大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推进黑龙江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为黑龙江省农、林业发展提供机遇
农作物,尤其是水稻在控制温室气体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黑龙江省有全国最大的黑土地,水稻种植面积占了全省粮食播种面积的21%。因此,大力发展以低碳经济为主导的农业产业,选育低排放的高产水稻品种,研究和发展微生物技术,对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实现黑龙江省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黑龙江省地表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地表水工程利用能力仅为29%,工程性缺水矛盾突出。此外,黑龙江省水土流失严重,但由于资金和技术等因素的制约,水土流失治理速度十分缓慢,黑龙江省水利建设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脆弱。面对温室效应的挑战,黑龙江省应积极利用低碳经济提供的机遇,尤其是《京都议定书》中的CDM清洁发展机制,努力促进黑龙江省水利建设。
“十一五”期间,黑龙江省将通过构建林业生态、林业产业和生态文化三大体系,实现从国家最大的原木供应基地向林业生态大省的转变,实现林区生态、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一直以来,制约黑龙江省公益林发展的一个难点在于如何准确、合理地确定生态效益补偿标准。通过对低碳资产进行科学的评价,可以为补偿标准的确定提供参考,从而促进黑龙江省林业甚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为国家提供生态功能区的服务功能。此外,黑龙江省作为我国最主要的林区,是巨大的“低碳”,通过积极开展CDM项目,能够吸引负减排义务的国家来黑龙江省投资造林,从而带动全省林业发展。
(四)为未来承担碳减限排义务做准备
1998年5月29日,我国签署了旨在遏制全球气候变暖的《京都议定书》(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虽然暂时我国还不负减排义务,我国的二氧化碳人均排放量还不是很高,但排放总量很高,约占全球总量的13.6%,仅次于美国,居第二位,所以从长期来看,中国在保护全球气候方面承担的相应义务的压力将不可避免地大大增强,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还可能进一步增加,很有可能在将来承担减排义务。作为林业大省的黑龙江省更是责无旁贷,因此,加强对黑龙江省低碳问题的研究,尽早做好减限排的基础性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五)为低碳交易提供理论指导
导致地球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上升、气候变暖的根本经济原因是无偿、无限制地使用地球二氧化碳排放空间。因此,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把地球的二氧化碳排放空间作为一种具有稀缺性的资源进行有偿的分配,形成有效的交易机制。其根本途径是在全世界首先按国家分配二氧化碳排放权,形成国际二氧化碳排放权交换交易机制,然后在各国国内单位和个人之间也要建立起直接或间接的二氧化碳排放权分配和交换交易机制。无论是国际间的低碳交易还是国内的低碳交易,在低碳量和价值量的确定方面都应有较为准确的依据和标准,对黑龙江省低碳问题的研究可为确立这方面的标准提供理论指导。[1]
二、黑龙江省发展低碳经济的SWOT分析
在明确黑龙江省目前低碳形势和未来发展趋势的基础上,通过SWOT分析可总结出目前黑龙江省发展低碳经济所面临的机会和威胁,并结合自身优势加以解决和改善。
(一) 黑龙江省发展低碳经济的优势分析
1.人均排放量低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空间。目前,虽然中国是世界第二大二氧化碳排放国,但由于人口多,使得我们人均排放量较低,加之巨大的碳汇潜力为黑龙江省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和一定的契机,使得黑龙江省转型低碳经济的空间比较大。目前的产业结构虽然对低碳经济的发展有很多限制,但只要树立低碳意识,逐步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能源利用率,就能逐步走上轨道,促进低碳工业、低碳农业、低碳城市共同发展。
2.丰富的其他能源有利于发展低碳经济。低碳经济的发展途径之一就是要降低煤炭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从而降低碳排放量。黑龙江省有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森林、水能、生物质能源等资源,即便根据国家的减排任务,改变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丰富的其他能源也能支持黑龙江的经济发展,不仅能完成国家即将分配的减排任务,也能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向。
3.良好的政法环境保障低碳经济发展。2003年以来,国务院先后发布了《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以及《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等政策性文件。2007年正式颁布实施《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并先后发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以及《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三个大的纲领性文件。此外,《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可再生能源法》以及2007年8月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初审的循环经济法草案等,都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节约能源资源、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以及增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提供了有力保障。2007年4月,成立了国务院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同年5月,我国又成立了温家宝总理担任组长的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领导小组。这些都体现了我国对气候变化问题的高度重视。黑龙江省可充分利用国家已有的政策法律等大的环境,继续出台配套的规范性文件和地方性法规,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有力的保障。[5]
(二) 黑龙江省发展低碳经济的劣势分析
1.环保技术水平低限制了低碳经济的发展。低碳经济的技术基础是绿色能源和环保技术,也是节能减排的重要支撑。目前,黑龙江省现有的节能减排的技术还不发达,循环经济水平低,缺乏在区域之内不同行业、不同过程之间的资源循环利用,限制了低碳经济的发展。因此,应加强科技创新,加快生物质气化技术、清洁工艺与集成技术等高新技术的研究,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
2.能源结构不合理降低了低碳经济的发展速度。黑龙江省是国家的重工业生产基地,钢铁、石油加工、化工、建材等高能耗、重污染行业是黑龙江省产业结构中的主要组成部分,环境污染与资源浪费比较突出。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不合理的能源结构、较低的能源技术装备水平和管理水平,导致单位GDP能耗和主要耗能产品能耗都较高,这极大地降低了低碳经济的发展速度。因此,必须尽快调整能源结构,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降低碳强度,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
3.节能减排基础工作薄弱妨碍了低碳经济的发展。目前,黑龙江省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但同时却普遍存在着忽视环境保护的现象,尽管国家出台了相应政策,省政府也开始呼吁、强调环保节能,但无论是从企业界、还是政府管理层,居民百姓,对低碳经济的认识仍然不充分,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很多政策、措施不到位,计量、统计、监测手段落后,科技支撑作用不突出,淘汰落后生产力进展相对缓慢。较弱的节能减排基础明显妨碍了低碳经济的发展。
(三) 黑龙江省发展低碳经济的机会分析
1.国际合作带来了先进的低碳技术与经验。2005年7月,中英合作“通过激励机制促进低碳发展”项目开始启动;2005年9月,中国和欧盟发表了《中国和欧盟气候变化联合宣言》;2006年1月,美国、澳大利亚、日本、中国、印度和韩国等六国在澳大利亚正式启动了“亚太清洁发展与气候新伙伴计划”,技术合作成为双边和多边合作的基石。中国巨大的低碳技术和产品市场促使发达国家不断加强对中国的技术转让。黑龙江省可充分利用国际合作带来的契机,快速引进先进的低碳技术和经验,积极开展CDM项目,吸引负减排义务的国家来黑龙江省投资建设。[4]
2.碳交易市场为黑龙江低碳经济发展提供商机。在我国,有一些区域是生态屏障区,还有一些地区是生态受益区,依照国际通用的“碳源—碳汇”平衡规则,生态受益区应当在享受生态效益的同时,拿出享用“外部效益”溢出的合理份额,对于生态保护区实施补偿。即碳源大于碳汇的省份按照一定的价格(双方协商或国家定价)向碳源小于碳汇的省份购买碳排放额,以此保证各省经济利益和生态利益总和的相对平衡。黑龙江省作为我国最主要的林区,是巨大的“低碳”,碳源小于碳汇,因此,通过国家的碳交易机制,可以帮助黑龙江建立低碳基金,促进技术转让,为未来的低碳经济发展提供资和技术的保障。
3.国际大环境有利于黑龙江省低碳经济的发展。中国政府在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的行为和态度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充分肯定。中国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开展CDM项目的主要战略国,超过印度成为全球最大的减排信用供给者(CERS)[3]。中国正在采取积极措施,促进CDM项目的开发。积极的国际大环境有利于黑龙江省吸引发达国家投资减排,既能快速学习先进技术和经验,也能吸引大量资金,为黑龙江省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四) 黑龙江省发展低碳经济的威胁分析
1.巨大的温室气体减排压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对能源生产和消费需求的迅速增长。目前,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已居世界第二位。尽管《京都议定书》中没有规定我国在2012年前的具体减排量,但是我们必须承担国际义务,我国正面临着巨大的减排压力。作为老工业基地的黑龙江省,重工业占有很大比重,一旦中国开始承担减排义务,黑龙江省将是首当其冲的减排大省,将承担相应的减排任务,只有尽快发展低碳经济,才能将这一压力转化为动力。
2.能源供给与能源安全面临威胁。能源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和社会安全的重要方面,它直接影响到国家安全、可持续发展及社会稳定。虽然我国能源总量较为丰富,但由于人口规模庞大,人均能源可采储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对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石油等重要能源进口规模的不断增加势必使我国经济受制于石油出口国,也给我国经济安全带来一定的威胁。黑龙江虽然有较丰富的能源,但进口量仍然较大,仅2010年1-2月份原油进口量就达77万多吨,同比增长36.54%,可见,未来黑龙江经济的发展也将受到能源供给与安全的威胁,只有发展低碳经济,才能防患于未然。
3.锁定效应加大了未来节能减排的难度。中国正在成为“世界加工厂”,投资规模在世界历史上几乎都是前所未有的。如果只是对常规技术的简单复制,一经投入,便有一个投资回报期内技术和资金的锁定效应。黑龙江省目前的能源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受到了经济发展压力的约束和限制,短期内很难改变,如何在发展过程中运筹帷幄,避免锁定效应的束缚,是一项紧迫而现实的挑战。[2]
三、黑龙江省低碳经济的发展战略
中国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2010年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20%的目标。2007年末,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能源白皮书》中把中国能源战略概括为:坚持节约优先、立足国内、多元发展、依靠科技、保护环境、加强国际互利合作,努力构筑稳定、经济、清洁、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以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提出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总体目标: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过快增长,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搞好重点企业节能减排,促进节能减排科技进步,发展循环经济,完善体制和政策体系等。[6]
2009年,黑龙江立足当地土地、矿产、森林、生态等资源优势,提出“八大经济区”的经济发展规划构想,配合“八大经济区”建设,省政府又谋划实施“十大工程”,确定在传统的装备、能源、食品、石化等优势产业和新兴、高新技术产业上规划大项目,力争推动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可见,黑龙江省低碳经济发展既是响应国家的能源战略要求,又与省“八大经济区”规划和“十大工程”项目相辅相成,通过SWOT分析可知,黑龙江省发展低碳经济有其可行性和现实性,其战略目标为:配合国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碳交易市场和环保节能市场的目标,努力把黑龙江省建设成为中国最大的“低碳”省份,完成节能减排的任务;转变黑龙江省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八大经济区”的经济发展规划构想;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调整能源结构,实施节能减排工程;促进黑龙江省低碳农业、低碳林业,低碳工业、低碳城市的发展。
黑龙江省是我国重要的老工业生产基地,对低碳经济发展负有重要的使命,粮食主产区的地位和大面积原始森林的存在,使得黑龙江省成为一个得天独厚的“低碳”地区,有优越的先天条件开展CDM项目,发展低碳经济。因此,黑龙江省应尽快强化低碳意识,从政府到企业到居民,从政策到科技投入到宣传,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发展低碳经济。从本质上讲,低碳经济的发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做好长期的心里准备,打持久战。根据黑龙江目前的发展状况,我们应循序渐进地开展低碳经济战略。目前看来,未来的2-3年内,首先应开展WT战略;3-5年内,逐步开展WO战略;5-10年内,有了一定的技术资金等基础,开始ST战略的实施;未来的10-15年内,全面实施SO战略,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八大经济规划”的战略构想。
参考文献:
[1] 柴方营.低碳经济与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的机遇[J].经济研究导刊,2008(12).
[2] 张坤民.低碳世界中的中国:地位、挑战与战略[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1-6.
[3] 庄贵阳.中国:以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化挑战[J].环境经济杂志,2007(1):69-71.
[4] 庄贵阳.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太平洋学报,2005(11):79-87.
[5] 谢军安,郝东恒,谢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路与对策[J].当代经济管理,2008(12):1-7.
[6] 邢继俊,赵刚.中国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J].中国科技论坛,2007(10):87-92.
作者:韦恒 柴方营 李友华 来源:《商业研究》2010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