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哲学与心理学版
1276 0
2010-09-06
在我看来,一般人走向哲学,无外乎两个途径:数学和美学.然而我敢说,从根本上讲还是要通过美学来通往哲学.   
  应该说,这种认识是与康德自上而下道路正好相反的.康德说,世界本是一片混屯,由于"理性之光"的烛照,世界"开显了",变得可为我所认知了.我作为认识主体,世界作为我要认识的客体,通过作为先天直观形式的时间空间,在一个层面上结合.此为理性与感性材料之结合.      
  康德认为,时间是一种秩序,正是通过主体的时空和概念,芜杂的感性材料才能有序,可以与理性相结合而成为知识.(康德认为,感性材料为物自体,它只可思2想而不可认识.可以认知的,乃是感性材料开显出的世界.为了使感性材料变的可以认识,就必须强调时空不仅是开显的原因,而且是本质存在的原因.这样,物自体就不是超时空的了.这就是后来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所主要论述的命题.   
  我想,我们每个人初生到这个世界,是把它当作一个审美对象看待的.当然,我们也把它当成认识对象.但毋宁说,认识的前提是我们对它有感性认识.而且最初的感性印象很可能影响我们的认识,比方说婴儿对狂犬害怕,起源于看到它的獠牙或嚎叫的惊吓.所以,美学之父鲍姆加通给美学命名为感性学,它的字面意思是感性或感性认识,因此,鲍姆加通最初所构想的美学是关于感性认识的科学.   
  波兰美学家塔达基维齐从西方美学理论中归结出三种不同的美:1最广义的美(包括了伦理学与美学)   2存粹意义上的美(涉及所有引起审美经验的东西,包括心理产品以及色彩,声音等)这一词义后来又变成了西方美学美的基本概念.   3审美意义上的美(仅限于视觉所把握的东西,包括线条与色彩)在近代,多用为日常用语.      
  在希腊美学家看来,美在于事物各部分之间所体现的数的和谐.(鲍桑葵指出:一和多的综合是希腊哲学的中心问题和主要成就,而一和多,或部分和整体的关系,总是比较纯粹的体现在几何图形,或节奏,或相互之间数的比例的空间间隔中.因此,希腊哲学往往把数学图形,比例挑选出来,看作是美的纯粹和典型的体现着. 可以看出,这种美已不属于感性学中的美了,而是阐释美何以为美的原因.因此,十八世纪经验主义美学家对此作了批判,认为它有悖于直观的审美体验,过于理性化.比如说,我认为一棵树美,不需要事先丈量它是否合乎黄金比例,而是看了就可以得出结论.   
审美体验是暂时的,我们经常会游离于审美世界的边缘,进入摩耶面纱下的混屯.(摩耶原是婆罗门教中作为苦难经历的现象界,梵文为Maja,其形象为用面纱遮身的美女.叔本华把这一概念引入他的哲学体系,用于指他所说的虚幻之境.)在某些人看来,现象界乃是虚幻界,而其后的意志"醉的现实"才是本质与实在.尼采强调,个体生命面临自然的恐怖与可怕时所表现出来的彻底的不安全感是其不可避免的形而上学本质.当我们面临这种疑惑时,可能求助于两种帮助:  1接受数学的认识,认定它的模型可以解释并且符合存在,用理智逻辑的力量战胜恐惧;    2用艺术"美的梦幻"遮掩生命的痛苦,或用艺术"醉的现实"正视生命个体的受难与毁灭,在个体毁灭的痛苦中达到与宇宙本体融合的境界与快乐.(尼采继承了叔本华将世界分为现象和本质的哲学构想:纷繁杂多的个体事物组成的日常世界只是世界的表象,在表象以下的是那个唯一本体,叔本华和尼采都称其为意志. 在尼采看来,"日神艺术"就是古希腊人用以克服或掩盖他们那可怕的生命事实的美丽梦幻.古希腊人借助那些梦幻般的神灵和英雄来塑造他们自己美丽的,理想化的模型,从而将自己那难以承受的生命痛苦转化为令人向往的美好梦想.代表酒神精神的悲剧艺术就是正视生命个体的受难与毁灭,在个体毁灭的痛苦中达到与宇宙本体融合的境界与快乐.)   
  按我的意见,人之初乃是理智与感性的合体,然而在现象界中必然首先由感性经验归纳出逻辑,而不可能像康德那样在认知成熟之前走自上而下路线,因而在绝大多数时间中面临现象与自我的矛盾-----即不可能产生逻辑.(此为康德之"量变不可导致质变".)因此,人需要以爱来作为一种类似与日神艺术的保护力量来抚慰自己对于世界之怀疑.   
  柏拉图曾说过:"爱情不恰恰也是这样?一个人既然爱一件东西,就还没有得到它;他想它,就是想现在,将来永久拥有它.......对于想的人来说,是他所缺乏的,还没有到手的,总之,还不是他所占有的.就是这种东西才是他欲望和爱情的对象."按他的意见,人类永远向往未来,"未来在我们的人生筹划中起着至关重要的导向作用."(彭锋语)然而,在时间长河中,未来何其多,未来总是相对于现在存在的.现在在不断向前,未来就更加不断向前.所以,未来是理想而非现实的,然而又是引人注目的.  这也就决定了人的生存活动内在地具有爱的结构------爱总是指向美好未来的爱. 不仅如此,爱还表现为当下的满足.因为追求不现实的未来也是荒诞的.当下的满足表现为"过去","现在"和"未来"在精神上的瞬间融合.让我们想一想,当看到新娘与新郎在众人慕视中正式"结合"为"一体",寻找他们失去的"过去'的"完满"(最初与本体合一的完满),并且找到了互相扶持的"未来"的归宿,难道不为他们感到快乐吗?同样地,审美之体验也是一种当下之满足.审美之追求乃是未来之追求.   当我们在形式中感到"美",并且由此追悟到超越形式之"自然与神灵",便可以用"信仰-爱"的力量来抚慰个体生命之创伤.(雷恩:"美表达了有限的,形式中可感的的东西,以及超越形式,无限的东西,美联结着可测度的东西与不可测度的东西,联结着人的世界与自然和神灵.") 同样地,把上述讨论与尼采的认识讨论一下,便可得出以下结论:在尼采看来与本体融合的酒神艺术就有非实在的形而上学特征,由于它把本体与意志同一,必然导致主观唯心论,悲观主义. 即"醉之现实"为对自我意志-本体的米狂追求,日神艺术反而是对大自然美的现实把握.   
     (欢迎批评指正交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