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新商科论坛 四区(原工商管理论坛) 商学院
1400 0
2010-09-06
十年来,喀土穆炼油厂从无到有、成长壮大,实现了安全、清洁、高效、和谐发展,描绘了苏丹炼化工业沧海桑田的历史画卷。    “那是一个最遥远的国家,是人类最公正的地方,也是诸神最宠爱的地方。”古希腊诗人荷马曾这样赞美苏丹。然而在一段漫长的岁月里,诸神似乎遗忘了他们最宠爱的地方——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苏丹依然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2003年,苏丹被世界银行列为非洲经济发展最有希望和前景的国家之一。2005年,苏丹经济增长率达到8%,成为非洲大陆近年来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2008年,苏丹经济增长率达到8%。是石油经济的快速崛起与南北和解的实现,使苏丹这个既古老又年轻的国家重新焕发出新的光彩。
    提起苏丹的石油工业,位于苏丹首都的喀土穆炼油厂是最值得浓墨重彩的华章之一。它被广泛赞誉为“非洲大陆上的一颗明珠”, 也是中国石油企业在海外建立的第一个炼厂。它谱写了中苏友谊、南南合作的新篇章,它的成功被中苏两国领导人誉为“中苏合作的典范”。
    荒漠上的炼化神话
    5月16日,是中苏共同投资合作建设运营的苏丹喀土穆炼油厂投产运营十周年的日子。
    苏丹石油资源丰富,但由于资金、技术和专业人才缺乏,多少年来,苏丹人只能“望油兴叹”。苏丹每年成品油进口额一度高达4亿美元,占外汇收入的近三成。1999年9月,随着满载苏丹原油的第一条油轮驶离苏丹港,苏丹结束了石油进口的历史,政府不再每年花上亿美元巨资进口石油产品。石油已占出口额的78%,进出口贸易由入超转为出超。如今,不论是汽油、柴油,还是航空煤油、燃料油、液化气和石油焦等产品,苏丹全部实现了自产自销,部分还出口到周边国家和地区,保障了苏丹的能源安全,在北部非洲及中东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短短二年多时间,苏丹从石油进口国变成石油净出口国,在一片空白的基础上,建立了上下游一体化、技术先进、规模配套的石油工业体系。这一切源于1997年3月,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的前身)与苏丹能矿部正式签订了合资建设喀土穆炼油厂的协议。
    1998年5月26日,喀土穆炼油厂拉开了开工建设的序幕。建设之初,远离亲友故土的炼油厂建设者们,克服当地气候炎热、工业基础薄、社会依托条件差等重重困难,积极应用新技术、新发明、新材料,使用中国生产的炼化装置和设备,使炼油厂设计建设保持了国际先进水平。那时,炼油厂区域周围几十公里内没有人烟,施工作业都需要卫星定位。现场几千名中国石油的建设者们不仅冒着摄氏四五十度的酷暑高温挥汗如雨地工作,还经常会遭遇沙尘暴的袭击。风沙袭来,临时搭建的工棚揭盖而起,第二天还得再次搭建安歇之所。由于缺少蔬菜,很多人营养不良,时常光顾的风沙为工地餐中拌着沙子,再加上蚊虫、疾病的侵扰,时时考验着每一个人。但艰苦的环境,没有减慢工程建设的速度和质量。2000年5月16日,炼油厂建成并实现一次投产成功,原油加工能力达到250万吨/年。中国石油人和苏丹员工通过拼搏努力,仅用两年时间就高标准、高质量地在荒漠上建起了西方公司需要建设四五年的一座新型炼油厂。苏丹人曾经深有感触地说:“只有中国人才能完成这样的建设奇迹”。
    为解决苏丹成品油供需矛盾及6区原油的出路问题,扩大炼油厂加工能力、实现规模效益,2003年8月,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又与苏丹能矿部签署了扩建喀土穆炼油厂的协议。一期扩建由于“非典”等原因,人员和设备调运均受到极大影响。但扩建项目仍实现了两大方面的技术突破:一是建设了非洲及中国第一套原油焦化装置,取得了原油焦化装置设计、建设、开工等方面的一系列技术突破。二是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套加工高钙、高酸、高黏度的(“三高”)原油延迟焦化装置,为充分利用苏丹6区宝贵的石油资源创造了条件。
    二期扩建与一期扩建相比,在工作量几乎翻一番、炼油工艺更为复杂的情况下,工期不增反减。由65000多吨设备、材料构成的新焦化装置、加氢精制装置、连续重整装置主体构成了炼油厂的新景观。在施工作业现场,中国石油的24名焊工,曾创下每人每天焊烧掉10公斤焊条,连续作业40余天,在球罐焊接中,实现了一次焊接合格率达到98.1%的纪录,赢得了业主的高度认可和钦佩。扩建后,炼油厂加工能力达到500万吨/年,成为苏丹最大的炼油厂。喀土穆炼油厂扩建二期装置生产的第一批汽油、柴油样品作为最珍贵的礼物,被苏丹能矿部永久收藏。
    正如中国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公司总经理薄启亮所总结的那样:“喀土穆炼油厂十年的辉煌成果来自中苏两国石油建设者的顽强拼搏和努力实践。虽然经受过种种严峻的考验,面对过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但是我们英雄的建设者们为了践行‘生产清洁能源,服务苏丹社会’的伟大使命,始终坚定梦想,拼搏奋进,百折不挠,在这茫茫戈壁滩上建成了这座美丽的现代化炼油厂!”
    清洁油品满足市场需求
    作为石化企业,生产环境友好型产品是炼油厂对当地环境保护做出的又一项承诺。喀土穆炼油厂可加工生产高标准的汽油、柴油、航煤、液化气等产品,承担着苏丹成品油市场80%以上的供应量。喀土穆炼油厂通过了ISO9001国际质量认证,位列非洲一流炼油厂之列,生产的各类产品全部为低硫、无铅环保产品。其中,汽油全部为90号以上的无铅汽油,柴油达到欧IV标准,使苏丹成为非洲第一个自产自销无铅汽油的国家,有效地推进了苏丹石油工业现代化进程。作为产品清洁化的表率,非洲炼油厂联合会质量委员会诚邀喀土穆炼油厂作为该委员会的召集者,为推进非洲炼油工业整体水平提升再做新的贡献。
    目前,炼油厂实现轻油收率达到73%以上,综合商品率92%以上,加工损失率不足0.7%。据统计,喀土穆炼油厂投产以来,十年间累计加工原油3200多万吨,向苏丹市场提供各类石油产品2400多万吨,出口近600万吨。在保证苏丹市场稳定供应的同时,实现了从成品油进口国向出口国的跨越,为苏丹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非常难得的是,在贡献清洁能源的同时,十年来,喀土穆炼油厂从未发生过一次重大生产安全事故,未发生一起非计划停工,未发生一起恶性质量、环保事故,未发生一起大的法律纠纷,实现了良好的HSE管理业绩。
    要保证8套主体装置和相关配套装置多年如一日安全、平稳、长周期运营,谈何容易。更何况这样的业绩是在仅有国内同等水平炼厂三分之一工作人员的前提下、在中苏双方不断磨合,一边开工运行一边培养苏方员工的前提下完成的!
    中国石油坚持“环保优先、安全第一、以人为本”的理念,严格遵守资源国的安全环保法律法规,在努力实现安全生产的同时,致力于实现能源与环境的和谐。喀土穆炼油厂从建设伊始,就严格执行国际通行的HSE管理体系,无论是在建设和扩建期间,还是在生产运营过程中,始终采用国际标准,提升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使炼油厂连续十年实现安全、高效、平稳、长周期运行,保持了无重大安全环保事故和职业健康事故的“零目标”业绩。
    十几年来,通过加大投入,建立制度、监督检查、业绩考核和持续改进等,炼厂的生产运行步入了科学规范的轨道。现代化的自动化控制系统为炼厂的科学管理提供了硬件基础,而中国石油炼化企业“精、严、细、实、高”的工作作风更是在投资运行的这首个海外炼厂中发扬光大。设备装置“五年两修”,几十位中外技术专家现场坐镇;各级安全演练定期举行,安全消防设备检查维护毫不放松;应急事故预案年度评审持续改进;应急物资专库储存专人管理;严格把关水污染三级防控体系……
    环境友好的社会企业
    鹤舞长空,鱼翔浅底。氧化塘、水上公园、31万株树木形成的长达29千米的绿化带……先后来过喀土穆炼油厂的人感受最深的一点就是,十年间,一个黄沙满地的孤厂变成了一片欣欣向荣的绿洲。因为喀土穆炼厂十几年如一日对环境的精心呵护,周边生物物种明显增加,沙尘暴天气有所减少。
    十年来,喀土穆炼油厂一直严格实施国际环保体系,环保投入累计达到2700多万美元。2002年炼油厂通过了德国专业机构所做的ISO9001和ISO/IEC17025质量认证。2006年炼油厂HSE管理体系通过了由英国标准研究所进行的职业健康和安全管理认证,以及环境管理体系认证。2007年化工厂通过了由英国标准研究所进行的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此后,炼油厂还对这些认证体系进行持续改进和升级。目前,炼油厂执行的是世界上最新的环境管理体系ISO14001:2004.通过体系认证,也促进了炼油厂在环保领域与相关国际机构的合作。
    炼油厂从建厂之初就对“三废”处理提出严格要求。建成水污染三级防控体系,对生产、生活废水分类集中处理;定期安排专业人员到现场监测大气和水环境,大气污染、烟尘、噪声全部达到环保标准;修建零泄漏废弃物填埋场,更好地处理废油、废渣、废液,实现污油和油泥全部回炼;对不同种类固体垃圾实行分类科学处理,减少对环境的危害;加快新建环保设施工程进度,实现氨氮污染物的彻底无害转化和净化水的回用,进一步降低全厂外排污水总量;运行好生活污水处理厂,推动污水处理后的综合利用。
    1999年12月18日,喀土穆炼油厂第一座工业污水处理场和首套含硫污水汽提装置建成。10天之后,工业污水处理场配套环保项目氧化塘正式竣工。2000年5月16日喀土穆炼油厂成功投产之际,污水通过管线输送到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后排放至氧化塘,从而形成3个占地总面积为70多万平方米的“人工湖”。
    为提高炼油厂水处理能力和水循环能力,炼油厂配套了酸性水处理装置、含油污水处理厂、化学水中和池、生活污水厂等环保装置和设施,并投资88万美元修建了4个氧化塘,对处理污水采取自然氧化蒸发处理。处理后的污水合格率达到95%以上,不仅形成了24万平方米的喀土穆炼油厂水上公园,而且为厂区、厂外所有绿化提供灌溉。如今,炼油厂在厂外已形成了110多万平方米的绿化带,氧化塘内碧波荡漾,公园池中鱼儿悠然自得。
    推进“苏丹化”
    苏丹是一个新兴的石油国家,石油人才短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中国石油从长远着眼,从长远着眼,从帮助培育苏丹石油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出发,大力培养苏丹石油炼化人才,逐步实施炼油厂岗位苏丹化。
    在石油合作中,“苏丹化”受到格外重视。早在2002年,喀土穆炼油厂就成立了苏丹化工作委员会,由总经理亲自挂帅。此后,为积极推动苏丹化进程,又专门设立了培训部。10年来,喀土穆炼油厂岗位苏丹化已累计达到364人,中苏双方员工比例1∶3.目前,炼油厂雇佣苏丹正式员工近900人,每年临时性劳务用工多达几千人。
    中国石油将培养苏丹石油人才作为长远发展战略和责任,并采用多种方式推进技术转让。炼油厂在合作之初便启动了当地人才培训计划。为了让苏方员工尽快掌握炼油厂各关键岗位的技术和管理流程,炼油厂采用了师傅带徒弟的中国式传授培养方式,即中苏员工结成对子,建立师徒关系,“一对一”地教授技术。利用现代化仿真培训设施提高苏丹员工的实际操作技能。
    炼油厂还选派工作表现好、具有发展潜力的技术、管理人员到中国或第三国观摩、学习和交流。炼油厂投产十年来,不仅培养了一批技术能力强、适应国际合作、能够支撑公司运作的合格当地雇员,还为苏丹石油工业相关领域输送了上百名人才。喀土穆炼油厂不仅重视对自身员工的培训,而且每年还要安排为苏丹大学或其他机构和部门选派的学员提供实习培训机会。
    公司还非常尊重苏丹员工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努力创建多种交流平台,逐步消除员工间的语言障碍和文化隔阂,促进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员工和谐共融。在饮食、节日、婚庆等方面遵循苏丹员工传统习俗,在有条件的作业区为苏丹员工提供宗教活动场所(如祷告室)。每逢苏丹和中国重要国家和民族节日,都组织隆重的庆典和联欢会,让中外员工们在一起欢度,感受彼此的文化,增进沟通和了解。在炼油厂工作多年的苏丹员工对中苏员工之间的关系给予了高度评价:“中苏之间的商业合作很成功,但同时,我们之间的关系不仅是合作,而且结下了兄弟般的友谊。”2007年2月,巴希尔总统在陪同胡锦涛主席视察炼油厂时说:“中苏之间的石油合作,对苏丹来讲,一个最珍贵的礼物就是通过合作培养了许多苏丹年轻人,培养了许多苏丹的石油人才。”
    关注民生
    在苏丹,马来热、疟疾等热带病流行。以往炼油厂周围的居民如果患病,就只能前往70公里以外的喀土穆市就诊,就医困难成为当地人民面临的一个主要难题。
    2004年9月,中国石油单独捐资120万美元在通往炼油厂的交通枢纽上建成了喀土穆炼油厂友谊医院。医院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设有外科、内科、妇科和儿科等8个科室,配有化验室等。医院有4名主治医生和60张床位,平均每月可接诊2000名患者。医院建成后,炼油厂还捐赠医疗设备,帮助培训医护人员,为医院免费提供部分药品,有效地改善了当地的医疗条件。
    由于附近的村镇都没有学校,喀土穆炼油厂在建厂之初就考虑到了苏丹员工子女上学的问题。2000年,炼油厂投资70万美元建设了一所覆盖学前班到中学的喀土穆炼油厂友谊学校,为苏方员工和周边社区居民的子女提供受教育机会。学校位于炼油厂苏方员工居住社区内,占地面积1824平方米。现有教职员工31人,在校学生538人,实施男女生分校管理。
    十年过去了,喀土穆炼油厂友谊学校已向社会输送了3000多名毕业生,其中1000多人考入了苏丹的各大学或学院。骄人的业绩使该校成为喀土穆地区小有名气的学校,甚至吸引了喀土穆市的学生前来就读。学校校长Idris Toto先生颇以学生们取得的成绩为荣。他说:“我相信,喀土穆炼油厂在中苏双方共同努力下必定更加辉煌,喀土穆炼油厂友谊学校也会水涨船高,为当地培育更多更好的人才。”
    十年辉煌不寻常。面向新的征程,中苏共同合作的喀土穆炼油厂提出了“精心创作未来”的口号,并表示将继续秉承友好合作、互利共赢的原则,牢记中苏建交5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周永康在考察喀土穆炼油有限公司时提出的“深化中苏合作,促进共同发展”的厚望与嘱托,践行科学发展,谱写新的华章。中苏双方都衷心祝愿喀土穆炼油厂在非洲热土上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作者:李文 于秋波 来源:《中国石油石化》2010年第14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