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魔鬼与神之间徘回
--读歌德名著浮士德--
歌德在他的名著浮士德这本书中,有一个魔鬼的角色,他的名子叫
Mephisto,谁是魔鬼呢?它是贪欲的代表,愿力的代表。愿力在佛
教以地藏王菩萨为表示。贪欲存在我们每个人身上,也存在教会、
庙寺、社会之中。贪欲与愿力不一定是坏事,只要心中的魔鬼听从
神与佛的话,便会使坏事变好事。这个魔鬼伴随著浮士德过一生。
也伴随著我们过一生。上帝为什麼允许魔鬼在我们身上存在呢?
歌德在浮士德的天上序曲中说:
人在奋斗的时候总是容易松懈,
人总喜欢马上得到绝对的宁静;
於是我帮人类找个伴儿,
刺激他提醒他,让魔鬼作工。
Des Menschen Taetigkeit kann allzu leicht erschlaffen,
Er liebt sich bald die unbedingte Ruh;
Drum geb ich gern ihm den Gesellen zu,
Der reizt und wirkt und muss als Teufel schaffen.
原来上帝不要我们安逸懒散,所以造出一个魔鬼来,提醒刺激我们
。他叫我们一生忙碌奋斗操劳,魔鬼表示了人类的贪欲。没有魔鬼
,没有贪欲,这个世界就转不起来。魔鬼是上帝的精心设计,请听
魔鬼与上帝的对话:
魔鬼:如果得到你上帝的允许,我将引导浮士德走我魔鬼的道路。
上帝:只要浮士德他还活在世上,我不阻止他听你的安排。
於是魔鬼在我们的心中,贪欲也在我们的心中;然而上帝也在我们
心中,上帝在我们心中又表示著什麼意义呢?上帝表示著人类的良
知。这就是说我们的心中,存在著上帝,也存在著魔鬼;存在著良
知,也存在著欲望。两者的关系如何呢?
浮士德说:
有两种精神居住在我们心胸,一个要同另一个分离。
又说:
一个沈溺在迷离的爱欲之中,执拗地固执著这个尘世,
另一个猛烈地要离去凡尘,向那崇高灵的境界飞驰。
在浮士德的天上序曲中又说:
他想摘下天上最美丽的星辰,又想享受地上最多的快乐。
Vom Himmel fordert er die schoensten Sterne
und von der Erde jede hoechste Lust.
美丽的星辰表示著上帝的良知;最多的快乐表示著魔鬼的贪欲。这
表示著人类活在世上有阴阳的两面性:即沈迷此岸,又响往彼岸。
也就是这个阴阳两面性,使人类活动起来,这便是易经说的:一阴
一阳之谓道。
魔鬼如何看待上帝的良知呢?魔鬼如何由此岸看彼岸呢?魔鬼说:
我们应该及时行乐,趁生命的欢乐尚未远颺。..
振作起来吧!抛弃一切思虑,抓著这现实世界!
爱空想,犹如愚蠢的畜生,舍弃牧场上美好的青草,
却向那乾枯的荒原四处追寻。
魔鬼赞美现实此岸。每个时代都有魔鬼,每个时代的魔鬼一个一个
倒下去,每个时代的魔鬼又一个一个的生出来。魔鬼万岁!
而上帝又如何看待人类呢?歌德在浮士德天上序曲中说:
虽然他对我懵懵懂懂,我将引他入清净境界。
Wenn er mir jetzt auch nur verworren dient,So werd ich ihn
bald in die Klarheit fuehren.
又说:只要人在奋斗,他便会有错误。
Es irrt der Mensch,solang er strebt.
就是说,人的本性原来是清净的,後来为了避免人类的专好安逸,
才允许魔鬼的存在。魔鬼使人有错。但最後神仍将引导人类进入清
净境界。
由尼采的观点的观点,应该如何了解歌德的浮士德呢?尼采认为权
利欲望便是一切,只应该听魔鬼的话,不要理会良心的罗嗦,因为
上帝已死亡。这种想法,在现在的人间世,氾滥不可数拾。但丁、
薄伽邱、雨果都曾经反对这种哀莫大於心死的丧尽良心行为。
康德认为魔鬼是存在的,欲望也不一定是坏事,但欲望应该服从良
心的指引。上帝对魔鬼有统治权。歌德的观点与康德的观点是一致
的。在彼岸,在浮士德死亡後,决定权归上帝,魔鬼消失。
由佛教的观点,应如何了解歌德的浮士德呢?魔鬼表示著色界;上
帝表示著空界。人在空色两界不停的踯躅,然後了解空即色;生即
死;魔鬼即上帝。然後浮士德抛弃污染,找回了自己的本性,找回
上帝,上帝即本性。
我们应该选择那一种人生观呢?尼采的权利欲望?康德的欲望服从
良心?佛教的找回自己的本性?康德认为人有自由意志,又说因为
这个自由意志使人变得高贵。或许这个高贵的自由意志,使人在排
斥魔鬼的过程中,选择了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