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086 2
2010-09-09
知识和财富是中国社会最有能力发出批评和建议“声音”的两个群体,一旦这两个群体选择“退出”,改革必然缺乏后续动力

最近两则新闻引人深思。一则是香港高校今年招收了1400多名内地高考尖子;另一则是关于所谓的“第三波移民潮”——越来越多中国的富有中产阶级,通过技术或投资移民等方式,前往欧洲、北美等发达国家居住。前者属于知识移民,后者属于财富移民。换句话说,知识和财富从中国“退出”而进入了另一些国家。

  1970年,当代政治经济学家赫希曼(Albert O.Hirschman)发表了一部题为《退出、声音和忠诚:回应公司、组织和国家的衰落》的著作。在这本著作中,赫希曼讨论了公司、组织和国家是如何衰落及防止衰落的几种途径。根据他的研究,组织衰落的主要原因在于失去组织成员的“忠诚”,即如果组织成员“退出”了组织,那么组织必然衰落。如何保持组织成员的忠诚?有两种途径。一是组织为其成员提供满意的服务,二是容许组织成员发出“声音”,批评组织的不足,从而令组织改进其服务。但如果组织不能为其成员提供满意的服务,或者在组织成员不满的情况下不容许发出“声音”,或者在组织成员发出“声音”后服务依然得不到改善,那么组织成员就会选择“退出”。一旦选择了“退出”,那么组织的衰落将变得不可避免。

  简单地说,目前出现的知识和财富的“退出”潮反映出来的一个很重要的信号,就是人们对“声音”机制的效用已经失去了信心,开始选择“退出”机制,也就是日常人们所说的“用脚投票”。

  最近几年教育移民的发展表明,越来越多的高考尖子毫不犹豫地选择“退出”中国高教体系,到海外寻找他们认为是名副其实的高等教育。另外,这些年每年都有数万人“退出”高考,即不参加高考。这两方面的情形清楚表明人们对中国教育体系的高度失望。

  对中国教育制度的不满,这些年社会上的“声音”不可说不大。但是,这些“声音”显然并没有发生作用。每次改革总是被既得利益所操纵,成为他们追求私利的机会,从而恶化教育体系。在“声音”不发生效用的情况下,人们很自然作“退出”的选择。

  财富的“退出”也有几乎同样的背景。历史上,移民的大多是社会的底层。但这一波移民的主体则是(上层)中产阶级。而中产阶级作“退出”的选择,也同样说明了这个群体对有关现存制度体系正在失去信任。

  中产阶级是改革开放的产物。这个群体的“退出”很难理解,因为中国是当今世界上少数几个经济发展强劲的国家。从发财致富的角度,他们没有任何理由作“退出”的选择。实际上,很多作了“退出”选择的人仍然离不开中国。只不过是今天赚了钱,明天就存到海外。这表明他们对有关体制毫无信任感。

  根据赫希曼的研究,如果人们选择“退出”,那么结果就是“声音”的消失,而“声音”消失的结果,就是体制改革压力的消失,这样一个体制就会走上衰落的不归路。简单地说,随着知识和财富的“退出”,中国的内部改革就会变得越来越困难。和其它社会一样,知识和财富是中国社会最有能力发出“声音”的两个群体,一旦这两个群体选择“退出”,改革必然缺乏动力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9-9 14:09:27
《退出、声音和忠诚:回应公司、组织和国家的衰落》是美籍德国人的著作,很棒,很思辨。中国的改革开放,官方说到了深水区,政治体制如果不改革,行政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成效不大。可想而知,改革的阻力有多么大。目前,知识和财富的有阶段退出,是一个趋势,当时并没有真正退出,还是在国内转。这样的人,占据了很大一部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9-9 14:57:07
我很想经历未来中国改革的浪潮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