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面对知识经济和市场竞争的挑战,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完善与否,直接影响到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尤其是在国有企业中。本文从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出发,分析了当前这些企业人力管理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
关键词: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现状,分析
一、我国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
市场经济这种竞争体制的确立,尤其我国加入WTO后,企业面临的国内和国际竞争更加激烈,在这种双重压力下,使得我国国有企业在人力管理方面存在的很多问题暴露无遗:
1.我国很多国有企业人才观念和人力管理观念落后,高级人才流失严重
由于我国企业的发展长期受到资金瓶颈的制约,我国绝大多数企业还处在以物为中心的发展阶段,领导层并没有重视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所在,企业人事管理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也受到极大的压抑。尤其是对一些高级人才,随着外资的大量进入,跨国公司优厚的待遇和企业环境吸引了很多高级知识分子,造成国有企业的人才流失。
2.ZF与国有企业的权责不清,导致国有企业的人事管理权力不到位
企业与ZF之间,一直都存在着很紧密的关系,国企改革的一个重点就在于,处理好企业与ZF的关系问题,然而,虽然经过了20年的改革探索,但ZF与企业的关系还是没有理清楚。国有企业虽然有制定企业内部人事管理政策的权力,但由于受国家人事管理政策的制约,人事政策的回旋余地很小,用人权得不到保障,ZF有意无意的在不断干预着企业,致使国有企业在劳动力市场上逐渐丧失吸引力,国有企业人才大量外流。
3.人力资源的获得渠道不畅
虽然目前采取了招聘、竞聘、规范劳动用工等方式方法,但地域差、行业差以及人们思想的禁锢,近亲繁殖屡见不鲜,加上人才市场不发达,企业获取人力资源的渠道十分狭窄。因此员工缺乏劳动热情和工作积极性。这是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难点之一。原因一是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职工是经济利益受益最小的群体。市场经济体制使我国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总体水平提高较快,但国有企业职工较其他群体而言,受益较小;二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铁饭碗、大锅饭尚未彻底打破,“公平竞争”、“按劳取酬”的激励机制没有真正形成,没有从根本上起到激励作用,极大地限制了职工积极性的发挥。
4.缺乏远见卓识的企业家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洗礼,我国培养了许多懂经营、善管理的企业经营管理者,但称得上“企业家”的却为数寥寥。
二、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策
从上述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描述看来,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环节还很薄弱,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逐步完善。
1.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实现人尽其才
通过合理配置企业人力资源,真正实现国企呼唤多年的能者上、庸者下、平者让的人力资源管理新局面。企业要建立干部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的灵活竞争机制,实行公开、公平、公正的用人自主权,竞争上岗,择优录取,按市场化的需要配备人员,使企业需要的人走进来,不需要的人淘汰出去,搞活企业,提高生产效率。海尔的赛马竞争机制(赛马竞争机制:人才竞争上就像赛马一样,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线上展开公平的竞争,通过比赛来展示自己的实力与能力,谁跑得最快,谁就是千里马。)就可以借鉴。推行竞聘结合的用人办法,通过竞争上岗、公示制等形式,把优秀人才选聘到合适岗位上。而对在岗职工则要全面考核,采取末位淘汰制、引咎辞职制等办法,形成动态的用人机制;建立健全合理的员工准入、使用、退出机制,推行从业人员职业化进程,并根据不同岗位、不同层次,设计不同的用工期限和待遇,形成正常的流动机制,有效地促进人才流动,吸引高素质、高学历人才。对公司的老员工要妥善安置,充分发挥其从业经验和智慧的优势,赋予其咨询顾问或督察职位。
2.建立有效的人才流动机制
人才的合理流动包括企业内部的不同岗位、不同部门之间的流动和企业与外部人才市场之间的流动。企业内部的人才流动是奖勤罚懒、弘扬正气的重要方式,是合理调配人力资源,实施激励机制的必要手段,是员工实现自我价值的有效途径;企业与外部人才市场之间的人才流动是企业调整战略目标,引进先进技术,激活内部人才市场的重要方式。不论是企业内部的人才流动还是企业与人才市场之间的人才流动,均应建立在实现员工全面发展和企业效益最大化的基础上的。建立有效的人才流动机制,有利于提高员工的敬业精神,增强员工的危机意识,刺激员工的劳动积极性和工作热情。
3.要建立科学的人力发和员工工作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构建多元化薪酬分配机制,对员工进行有效激励
在员工工作绩效考核评价方面,探索建立科学的具有目的、内容、方法、程序、标准和要求的量化考核体系、评价方式和方法,把员工的绩效考评与奖惩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依据员工的工作绩效决定员工的岗位、薪酬、晋升和培训,有效激励员工提高工作效率。并要构建多元化薪酬分配体系,在薪酬分配上要向对企业发展起到关键作用的经营管理者、专业技术人员和科技人才倾斜,将管理、技术、知识等人力资本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纳入薪酬分配体制,以建立有效的分配激励机制。
4.培植优秀的企业文化,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双赢
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价值观,主要表现形式是企业精神。企业精神反映了企业员工的奋斗目标、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准则,是激励员工不讲条件、不讲得失、不计报酬地为企业工作的强大精神动力。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提高企业形象,吸引并留住优秀人才;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使企业与员工达成共同的默契,员工愿意为企业无私奉献,企业可以为员工搭建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满足员工的精神需要;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激励人、鼓舞人,使企业与员工成为需求和利益共同体,从而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双赢。
三、结语
近年来,许多企业竞相将人力资源管理提高到战略的高度,无论是在宏观上还是在微观上均予以高度重视。所以,人力资源管理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生命”和兴衰。目前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还存在很大的弊端,只有通过不断的完善,国有企业才能在激励的市场竞争中发挥其优势,使企业经济有长足发展,进而提升国家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廖泉文,何燕珍。谈我国人力资源开发模式的优化[J]。经济管理,2000(2)。
[2]毛松林。对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思考[J]。冶金经济与管理,2007(5)。
[3]求学快递网。
[4]张德。人力资源管理。
作者:尹淑娥 来源:《管理观察》2010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