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对“货币层次”的划分,最具专业深度的学习是参考“——MONETARY AND FINANCIAL STATISTICS MANUAL,IMF《货币与金融统计手册》 (2000版,简称MFSM)”——IMF官网可直接下载,中英文版本都有。
2 对这个问题的“货币层次为什么这么划分呢,国外和我们划分的方式是不同的“回答,就是需要明白MFSM的性质:它是指导性文件,但不是强制性文件,不具有法律效力——核心精神是,各国在其”货币层次“划分精神的指引下,各自选取适合自己国情的划分具体处理。
3 我本人在”处理“这个教学环节时,有一个专题的教案整理,附在下文,与大家分享。
http://www.pinggu.name/space-1136024-do-blog-id-69472.html
关于货币层次划分的教学设计
受金融理论和实践结合、让金融贴近生活的教学理念的启发,我把学生在学习时理解有些吃力的“货币层次划分”这一知识点的教学设计重新安排如下“先给出基本概念,接着引入情境案例深化认识,然后小结,最后介绍我国的货币层次划分”四个环节,以便于学生更愿意学,更容易懂,更能真正理解和应用。
一、基本概念
M0、M1、M2是货币供应量的范畴。人们一般根据流动性的大小,将货币供应量划分不同的层次加以测量、分析和调控。实践中,各国对M0、M1、M2的定义不尽相同,但都是根据流动性的大小来划分的,M0的流动性最强,M1次之,M2的流动性最差。
有关M0、M1、M2的定义有多个版本,给学生提供与教材不同的定义表述如下:
(1)M0 --流通中的现金
M1 -- M0 +企业单位活期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 ;
M2 -- M1 +企业单位定期存款+自筹基本建设存款+个人储蓄存款+
M3在M2的基础上再加上一些流动性不强的资产, 如大额定期存款(10万美元或以上)、货币市场共同基金(机构)、中长期回购协议及中长期存于欧洲非美国银行的美金(Eurodollars1)等。
(2)M0=流通中现金
M1=流通中现金+可交易用存款(支票存款\转帐信用卡存款)
M2=M1+非交易用存款(储蓄存款\定期存款)
M3=M2+其他货币性短期流动资产(国库券\金融债券\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等)
M0流通中的现金量作为最窄意义上的货币
M1反映了社会的直接购买能力,商品的供应量应和M1保持合适的比例关系,不然经济会过热或萧条.
M2反映了现实的购买力,也反映了潜在的购买力,研究M2,特别是掌握其构成的变化,对整个国民经济状况的分析,预测都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3)M0:流通中现金(货币供应量统计的机构范围之外的现金发行)。
M1:M0+企业存款(企业存款扣除单位定期存款和自筹基建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信用卡类存款(个人持有)。
M2:M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质的存款(单位定期存款和自筹基建存款)+外币存款+信托类存款。
M3:M2+金融债券+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等。
二、情境案例
学生接触了货币量这一按不同流动性划分的货币层次的概念之后,普遍会缺乏一种直观感受。这时,引入一贴切的案例作为教学补充就显得非常必要。本教学设计中给学生引入一篇名为“Money Supply:A Primer”的英文案例,主要内容点摘抄如下:You walk into a Merchant and a sign says, "All Items on Sale Today for Cash Only No Credit."You are interested in purchasing an item. The Merchant, being a crafty sort asks "How much money do you have to spend(in US dollars)?"How would you answer that if you are being truthful?You might start by looking into your wallet and pockets, and counting all the cash and coins you have with you at that moment…………
该案例主要是传达给学生一种理解“不同流动性”的直观生活理解,即现金是流动性最强的货币;当口袋里的现金不够,可以刷卡消费时,这种情境下,现金加上卡里的钱是M1的概念;当口袋里的现金加上卡里的钱还不够,需要去银行柜台提取定期存款时,这种情况下,“现金+卡里的钱+定期存款”是M2的概念。从购物需要的不同支付这三种情境来帮助学生理解交易成本的不同对货币流动性强弱的影响。
这个小案例的具体实施,可以采用段进老师推荐的“舞台剧”方法,或由老师扮演店主,学生扮演顾客;或是店主和顾客均由学生扮演——这种课堂教学组织方式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货币层次划分的理解。
三、小结
对于货币层次划分这个知识点更全面专业的认识,应该结合IMF2000年版的《货币与金融统计手册》中关于货币供应量统计的规范说明。需要让学生明确的是IMF给出的这个货币统计指导手册中对货币层次的划分规范不是强制性的,在手册中IMF反复强调的一个理念是各国应结合各国的实际国情,根据实证研究的结果,制定适合各国经济发展要求和社会统计数据使用需要的货币层次划分。因此,在各国货币统计的实践中,我们能看到并不是所有的国家都有Mo,也不是所有的国家都从M1一直统计到M3,可以在具体的统计口径上(即把谁纳入M1,把谁纳入M2)各个国家并不完全相同。
四、我国的货币层次划分
在有了上述认识基础上,引导学生去关注我国的国情,去分析我国在货币供给上的统计方法及统计数据的公布情况。这块知识主要结合教材P21和P22去看,值得一提的是,在指导学生学习这些知识的基础上,要启发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即M0、M1、M2背后的经济学意义是什么?M1增长过快意味着什么?M2增长过快意味着什么?M1增速过高而M2过低或者M2增速过高而M1过低这些又能反映出什么经济问题?
资料链接:英文案例Money Supply:A Prime
You walk into a Merchant and a sign says, "All Items on Sale Today for Cash Only No Credit."You are interested in purchasing an item. The Merchant, being a crafty sort counting all the cash and coins you have with you at that moment.
M0: Monetary Base
M1
M2
M3
MZ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