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有部喜剧《山城棒棒军》,棒棒是重庆对挑夫的俗称,再通俗地描述,就是苦力。他们每人都有根木棒,木棒上系着根麻绳,这个群体就被称为“棒棒军”。
那电视剧里轻松幽默讲述了几名“棒棒”的辛酸故事,讲述了不少“富起来”的人对他们的岐视,反映了社会的种种不公平,当然,在现实中,“棒棒”的生活比戏剧里还要苦不少。
棒棒军来到广东这些所谓“繁华”的“文明”城市,他们不再是“棒棒”,而是转行为同样是卖力的三轮车夫。
在住宅与商场附近,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从事这职业的大多来自重庆,多是四五十岁的中年人,有的还是已白发苍苍的老人,他们年纪大了,不好找工作,但还有些力气,所以干这活

。
买一辆这样的三轮车大概两百多块,这里早已没有单车道,所以他们多也只能走车道,这重量的车,很难上天桥,更难下人行隧道,如果搬着货就更不用说,所以他们最怕遇到交警。
上下陡峭的斜坡是最让他们头痛的。这样载一车,大概能挣十几块钱,而且客人多是要讲讲价,有的客人只给十块钱,要他们搬很多的货,为了他们家里的老小,没办法也要做。他们这些就真真正正的是血汗钱!叫他的搬货的,并不会去在乎他们的辛苦,只会希望出更少的点要他们搬更多的货,所以他们载货,经常都是载得满满的。
他们没有周末周日,也没有节假日,天天如此,只有回家看望家人时才算是能休息几天。
以前搬家时,找过两位三轮车夫搬东西,老杨和他表哥,都很朴实,老杨开始不爱说话,后来找过他几次和他熟了就聊多了很多话,他与表哥都有个女儿在老家重庆,他说做三轮车夫的多也是他们那儿的人,一个月顺利的话可以挣到一千多,他们与老乡六七个人合租一个出租房,扣除吃饭租房日用品等生活费,顺利的话一个月可以省下六七百寄回家里。吃饭一餐三块,不敢吃好的,都是只最便宜的,当然这是几年前的消费,现在物价暴涨,吃个差的也不止这个数了。
有次看到老杨,他刚好有活干,载着这满满的货,正是盛夏,很劳累。
些年接触过一些三轮车夫,其实很多都很直爽,很朴实,只要尊重他们,他们都很友善,有说有笑的。但社会上总有一些人以"贵族"自居,瞧不起这些体力劳动者,觉得他们没文化没修养,其实有文化又如何,人的良知比文化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