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鹅刚孵化出来,看见会动的东西,会以为与自己是同类,并紧紧跟随,学习、模仿其习性。人类利用这一特性,用于训话野生动物,取得很好的效果。同样,人类出生,刚一睁开眼,会嚎啕大哭,当会动的人影与不断重复的声音逐渐熟悉以后,又会露出会意的微笑。为什么动物出生都比较安静而人却会哭,这就是感觉基础的不同。
人刚出生,来自环境的各种感觉刺激,与娘胎中的环境大不相同,感到陌生与恐惧,本能反应嚎啕大哭。而小鹅由旦孵化而来,没有舒适的环境,从出壳起,才产生意识,开始接受环境信息的刺激,产生感觉的基础,没有感觉的落差对比,也就不会出现惊恐的鸣叫。显然,人的意思产生于娘胎,但感觉受到限制,看不见图画,没法用嘴吃东西,尝不了味道,接触的都是液体,体感温度恒定,也就是人们所讲的“温柔乡”。一旦出生,新接受了灯光、声音、会动的图形等感觉刺激,对比之后,产生巨大落差,只好用啼哭,将内心的不安与恐惧表现出来。
感觉器官接收所有的来自环境的信息,组成人完整的感觉基础。一个图形,如果同声音组合在一起就产生语言,让我们可以用语言去描述客观事物,而这个事物对我们是否有好,能否带来伤害等等,则需要靠嘴去尝试,手去抚摸,身体去感受,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感觉基础。今后再遇到类似事物,会以此作为标准进行对比,做出判断,并采取相应的行为。显然,感觉的基础越丰富,人们能够判断的事物就越多,表现出来就是见多识广、经验丰富,处理问题的能力强等等。而感觉基础比较单薄,就会出现“初生牛犊不怕虎”、“童言无忌”、“天真幼稚”等等,在成年人看来比较可笑的言行。
无论动物还是人,从有意识开始,才通过感觉器官接受来自环境的各种信息,形成感觉的基础。只是动物的感觉基础之间缺乏联系,人们才用“本能”去描述,而人的感觉基础之间是有联系的,才用“逻辑”去描述,将人和动物区分开来。比如梅花鹿看见老虎的图片,本能反应就是逃亡,而人看了图片,会去判断是否只是图片还是真实的动物,有没有围栏约束等等,最后才得出是否危险?以及逃离、观看等等不一样的行为。
感觉基础的特性归纳起来。
感觉基础的来源。人从有意识开始,就通过感觉器官来获取环境的信息,并在大脑储存起来,形成的基础信息或映像。感觉器官是接受外部信息的唯一通道。离开这一通道,很难想象还有什么手段,让人不学习就变得聪明起来。
感觉基础支配人的所有行为。人遇到任何事与物,都与大脑中储存的信息进行对比,然后做出判断,采取相应行为。“初生牛犊不怕虎”指的是,在牛犊的感觉基础中,没有老虎吃牛这样的基础,得不出危险的判断,自然不会采取躲避的行为,表现出来才是“不怕虎”。正确的感觉基础让人做出正确的判断,表现行为正常;不正确的让人做出错误的判断,表现为行为的失常。阿Q挨打了,用“老子打儿子”来安慰自己,显然,感觉的基础还停留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阶段,哪知道社会已经从“丛林法则”过渡到了“民主与法制”,人们用“精神不正常”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感觉基础的自我修复。既然感觉基础是由各种感觉刺激形成的,同样,不正确的感觉基础也可以用感觉刺激来修复。当历史的局限、个人视觉、师承学习等等不同原因,形成的感觉基础偏差,直接导致生活、工作处处碰壁的时候,人们才会用省己、交流、学习等等来纠正自己的感觉基础。古人有“修身、悟道、禅”等等,实际是在检讨个人的认知,将感觉基础进行修复;现代人有“自由、民主、法制”等等,“自由”指的是“生命的意义”,“民主与法制”是实现的途径。两种完全不同的修复视角,将自己去适应社会,还是改造社会来适合人的理念展示出来。
居于感觉基础的判断都是没法量化的。对与错、好与坏等等,都是直接的判断,只是没人能够把好多少、坏多少用精确的数字表示出来。比如两个“帅哥”比较,只能够把一个比另外一个帅比较出来,但没人能够把帅多少,用精确的数字表示出来。对帅的定义,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标准,也就是说,帅与不帅都是相对的,通过比较来选择,才有现实意义。辩证思维也不过是算一个百分比,用非常模糊的语言来表述,依然不会有精确的量化。“好与坏、对与错”更深层的含义是感觉,人对不感兴趣的事物,无所谓对与错、好与坏,只有对感兴趣的东西,才会去分辨好与坏、对与错。那间于好与坏、对与错之间的零感觉,“不好也不坏、不对也不错”也就具有哲学的意义,因为过了这一点,好就转化为坏,对也会转化为错。如果把感觉的这一特性归纳为正感觉、负感觉、零感觉和没感觉,用相生相克、阴阳互换绘制出来,就是一套完整的东方哲学图,不仅可以提升人们对人性的认知,还能够对行为学、社会学、经济学等等,产生颠覆性的革命,在运用层面具有广阔的前景与空间。
感觉基础之间的联系决定人的逻辑思维及其智慧的高低。比如,“诸葛夜观天象与借东风”的智慧故事,天象就是客观存在,军事行动也是客观事件,两者联系起来,就是逻辑,然后结合起来运用,就表现为人的智慧。对多数人来讲,普遍认知的联系,通常称为“正常逻辑”,是人与人之间正常交往与合作的基础与前提。“非正常逻辑”打破人们固有习惯,相互之间很难适应,正常交往都很困难进行下去的时候,合作就是不可能的事情。很难想象,几个前言不搭后语的人,会相互之间很难融洽地会谈下去,后面就更不会出现合作的可能,因为谁也不愿意同一个精神不正常的人交往。但很多时候,普遍没法联系的事物,却有少部分人能够把它联系起来,做出常人难以理解的行为。理解不了,可能误判为“疯子或精神不正常”,能够理解,就会觉得“独特而又个性”,之间的半知半解,只好交给信任或者结果来验证。有好的结果,是专家、智者、伟人;没有好的结果,是精神不正常的、与社会格格不入的人。古往今来的思想家、哲人、先贤等等,初期都会被人们认为是精神不正常者,难于大众接受。所以,伟人与庸人,往往就是一纸的区别。这一特性对于我们看人、识人,具有非凡的意义。缺乏普遍的逻辑思维,可以肯定是,能力较弱;有正常思维逻辑,但缺乏某一领域独特思维,能力好不到哪里去;只有独特领域具有超过常人逻辑思维的人,才是能力最强的人。
人们利用感觉基础的特性,在实践中大量运用。比如增加感觉的基础,全靠实践而来太慢,学习才是快速积累感觉基础的途径。但学习是一种感觉受限的行为,全是文字、数字或图片、图表去描述客观世界,如果没有丰富的想象力,学习的效果会大打折扣。人们把相互之间的联系表述为想象力或理解能力。理解能力越强,学习更加优秀,反之理解了弱,学习成绩不佳。人们只是感觉一个好的教师可以大幅度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却很少有人去想过,这是感觉特性决定的,事物之间建立不起联系,感觉的基础就会残缺,不仅很难记忆,更没法运用,学再多也没用,并且多数时候都还会忘记。所以,好的教师不在乎学富五车,而在于帮助学生建立起事物之间的联系。联系越多,感觉的基础越厚实,判断事物的能力就越强。执行力自然是建立在判断力之上,没有准确的判断能力,也就谈不上执行力,最多是盲从或缺乏思维的武夫。当一个人专注于某一领域的联系,那就是该领域的专家,而对于具体的人来讲,不可能做到把多数领域都联系起来,因为人的精力也是有限的,只有合作才能够将多数领域联系起来,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思维语言将感觉的特性展示得淋漓尽致。当我们将图片与具体的声音联系起来,也就产生了思维的语言,也就是说,我们是用这种语言去思考事物之间的联系,表现在说话的时候就会非常顺畅,自然学习该语言的效率非常高,几个月把握一门语言不再是难事。如果习惯的思维语言与学习的思维语言不一致,需要转换一次或多次,那可以肯定,学习效率会非常低下,几乎很难去把握另外一种语言,哑巴外语都是这类情况。
当然,人们也利用感觉的基础特性干坏事,比如欺骗,说得很好,又没法通过感觉的其他途径去验证与修正,受骗就是大概率的事情。比如,当接到一个诈骗电话的时候,诈骗者会采取一切手段去阻止诈骗目标去验证,如果能够验证,诈骗行为根本无法得逞,阻止对感觉的修正成为诈骗最主要特点。“谎话重复一千遍就是真理”,显然“谎话”成不了真理,人有其他器官去验证,最后把谎话错穿,谎言不攻自破。开动所有感觉器官,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法宝,让人类出现偏差的时候,有修正的机会与武器。上升到哲学层面,那就是“反省”,反省言行,反省做事,反省处世等等,都是开动所有感觉器官去验证,然后才做出自己对与错的判断,从而达到完善与提升的目的。那些高深的哲理、思想、先贤等等,不就是多动用了全部感觉器官的结果。运用感觉的特性并不是某类人的专利,每个人都可以运用,关键在于懂得方法和路径,然后持之以恒走下去,修行、修养、禅、悟等等高深莫测的词汇,将变得非常容易。
真正全面、系统运用感觉基础特性的是现代服务业。
感觉基础的决定人们的行为,那研究人们感觉基础的学问,从内心深处去把握人的购买行为就是新的市场需求学说,它比传统的能力学说、行为心理学说等等推进了一大步。有钱才具有购买能力,但解释不了有钱也不购买的现象;大数据分析人的行为轨迹,可以猜测出可能的需求,但非常不可靠,还严重扰民;攀比心理也仅仅局限于那些不成熟的群体,起到的作用很微弱。只有现代服务的体验研发,才真正深入人们的内心,将人们的内在想法展示出来,为生产、科研、有目的创新提供依据。
现代服务业的所有业态加起来,就是一套完整的现代营销体系,直击企业的死穴和整个社会经济的命门。产品卖不出去,企业就没法进行再生产,天大的研发能力等于零,大量的大学、科研机构等就属于这类。好不容易生产出来的产品,又必须经过市场竞争严酷的挑战,注定大量企业都会在竞争中死亡,大量的科研得不到转化,直接导致社会资源极大浪费。企业之上的资本制度,在提升社会生产效率的同时,也衍生大量的社会、经济问题,对此,马克思学有很多专门的论述,成为整个社会经济发展道路上的魔咒,时不时来一次,破坏力惊人,还没有解药。
现代营销体系不是传统的卖场,而是一套专门帮助企业卖产品与服务的体系。企业只需要生产出样品或设定好的服务展示出来,就可以通过体验式营销进行修正,不仅既节省大量的推广成本,还可以在体系的引导下进行精准生产,间接实现对市场的调节,不会破坏市场机制原有的动力,还会派生出一套解决解决经济和社会问题的思想与理论体系,从而全面突破传统经济学,发展出一套全新的经济学来。
世间所有的问题都是人接收的信息与感觉基础对比所产生的,那可以排除没感觉或不感兴趣的事物;有正感觉的不会产生问题,因为美好不存在问题,也可以排除。剩下就只有负感觉了。而人感觉最多的是生活问题、工作问题、社会问题,归纳起来就是吃穿用住行,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才产生工作问题、社会问题,显然创新的范围都是围绕这些展开的,不是漫无目的。也就是说,感觉引发的问题都是有限的、有方向的、有规律可循的。超过这个范围或偏离感觉引导的方向,都不会催生创新,或者说没法被人与社所会接受的,谈不上创新。
长期以来,人们将科学与技术混为一谈,认为他们之间没有界限,技术本身也没有界限,导致人们的创新之路异常艰难。科学本身就是自然规律,发现就发现,没发现就没发现,不存在创新问题,而技术是利用规律来解决人类自身问题的解决方案。科学只需要去证实,是一种客观存在即可,而技术才需要进行可能性、可行性的论证,并且解决问题的方向必须非常明确,离开任一要素都不能够称为技术。反过来也可以这样理解,同样问题,很多技术都能够解决,他们之间只存在经济性、完善性、安全性、可靠性的区别,也就是说,技术不过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手段,解决问题才是目的。感觉的特性告诉我们,问题怎么来,在什么范围以内,剩下只需要人们去怎么解决,创新将变得非常容易。
感觉的特性启示:
人是靠感觉器官感知环境信息,然后形成感觉的基础,以此作为看待客观世界的依据,无时无刻地反映着人们的认知水平、喜好偏差、审美标准,也决定着人们的思维形式、判断方式、行为逻辑等。当这一特性运用到经济学的时候,一个完整的人类终极需求市场展示出来,比人的自私说、有钱说、资本说、人种学等等,具有无比优势,因为它真正深入人的内心世界,将人的真实需求展现出来。传统的、一切外在的揣测,都不能够完美地解释这个世界,必然出现,带给人们利益的同时,衍生出更多伤害人类自身的问题来。科学如此,技术也如此,人类只有从内心出发,去选取适应自身需求的东西,才能够摆脱自己创造出来限制自己的东西,真正实现以人为本,摆脱“技术”奴隶的命运。从人的内心出发,必然引起思想、哲学、经济学等等变革,从而为世界经济发展拓展出新的天地,将人类带入更加美好的世界。
感觉的基础如此重要,为什么人类就不能够抛弃偏见,还人类一个真实的世界?教育教会了人们大量科学知识的同时,附带了大量的意识形态的东西,从而形成不真实的感觉基础,做不出正确的判断,自然就会形成互害。人如此,社会也如此,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就“此恨绵绵如絶期”。尽管人类可以通过“修行、参悟、禅”等等去修正,但就此形成的弯路,让历史的长河蜿蜒曲折,没有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