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mg]

[/img]卸任国资委主任没多久的李荣融近日在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上表示,某些行业出现垄断是正常的,“如果没有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这3个石油企业,中国经济早乱了”。李解释说,2008年油价高涨时,“三桶油”承受高达1680亿元巨额亏损以维持国内市场的稳定。
这一最新版的“
垄断有功论”引起众多争议是无可争议的。他是在为国企垄断开脱责任,还是
口无遮拦的事实陈述?是一家之言,还是社会共识?是“最高赞誉”,还是“最强讽刺”?这位66岁退而不休的昔日央企大管家显然是在制造轰动效应。
不过,冷静思之,李荣融所谓“倘若没有‘三桶油’,中国经济早乱了”,与此前北师大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董藩“如果没有房地产,中国就保不住”之说一样雷人。
>>>欢迎热评
碎片化的真理确实“富得流油”李荣融为央企垄断辩护终于登上了一个新台阶,虽然辩护得很没道理,但至少说出了真实想法,也让人们能够看到国资管理者的真实心态,还是值得称赞的。中国“三桶油”确实“富得流油”。美国《财富》杂志不久前公布了2010年全球500强排行榜,沃尔玛高居榜首,皇家壳牌石油和埃克森美孚分列二三。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内地上榜企业几乎全部为大型国有或者国有控股企业。中石化、国家电网和中石油三家中国能源商跻身前十,其中中石化排名第七,成为排名最靠前的中国企业。另有消息称,中国工商银行、中国石油、中国移动三大企业名列全球十大赚钱企业,利润过千亿元……可谓“卷卷有爷名”。
“电”“石”成金有“神笔”我国在石油、电信、银行等领域的垄断国企,在过去十多年中,伴随着中国产业经济与信息化发展的加速,确实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其中中石油、中移动、工商银行等企业被国外视作中国经济的象征。在这些领域的垄断企业,作为中央的经济操纵杆,发挥着调节经济,甚至变相税收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垄断央企是我国经济宏观调控的定海神针。否则,如果在经济领域我国的主力全部由私企构成,政府的宏观调控将会出现“无人理”的尴尬。有人透过现象看本身——垄断的“神笔”,必然会“电”(国家电网)“石”(中石化、中石油)成金。
>>>热专题:大连中石油有啥脸庆功?
调查 您怎么看李荣融的“垄断有功论”? 为国企垄断开脱责任 真情道白 退休之后的矫情 为自己昔日辩护
查看结果

李荣融为央企垄断辩护登上了一个新台阶

中国“三桶油”确实“富得流油”。
从忠臣到功臣 错爱的悲哀得便宜卖乖自评是忠臣,称垄断为功臣,李荣融对央企的护犊之情没话说,但感情不能代替常识,结论不能有违基本逻辑。李荣融之所以泼出“三桶油”,是因为要佐证国企垄断是“必须的”。表面上是在“替国企说话”,但如果公众静下心来细琢磨,李荣融也是在“说真话”——“坦白”国企的垄断性。一直以来,国企是不承认自己垄断的。比如,2009年9月21日,中石化总裁做客人民网强国论坛时表示,不存在“高额垄断利润”;2010年8月7日,中国建设银行副行长在中国银行家论坛发言中表示,并不赞同银行处于垄断地位的说法,坚称中国银行业目前不存在垄断的现象;《中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新闻报道和公文稿件慎用词汇表》也规定不使用“垄断”“暴利”“大腕”等词汇。
护主经济下的体制性盈利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李荣融举例说,2008年油价高涨时,国内油价始终保持稳定,当时“三桶油”为弥补国内外差价,承受了高达1680亿元的巨额亏损。这更令人哑然失笑了。那1680亿元的巨额亏损,果真是“三桶油”自己承担的吗?如果真正按市场法则行事,它们承受得了吗?谁都知道,除去价格管制带来的丰厚利润,国家几乎年年往“三桶油”里投钱,后者一边享用着国家给予的额度巨大的“亏损补贴”,一边却又在“创造”着令人咋舌的巨额“利润”——当然与之伴随的是全行业的高工资、高福利。国家每年以各种形式补贴三大油企,而国家的钱并不是天下掉下来的,每一分每一厘无一不是纳税人的血汗钱。三大油企之所以能够维持至今并且越来越“欣欣向荣”,其公开的秘密正在于此。
>>>专题:功过李荣融 | >>>专题:世界500强中的中国“特色”
调查 你对央企未来发展如何预见 越做越大 越做越强 并购将越来越多 数量锐减 在国家经济中的比重更巨 限制在关乎国计民生领域
查看结果

房地产、股市、能源、矿山当然成为国企的猎物
[img=352,260]

[/img] 多年来形成的惯例,国家年年往“三桶油”里投钱。
国企:中流砥柱抑或越位争食?国进民退急流涌动学者苏小和发现,一个饶有意味的局面已经形成:当国有企业们一夜之间拥有大量的信贷资金,他们忽然发现自己变得财大气粗,但同时也发现自己并不知道该将这些钱用在哪里!人类的条件反射开始起作用,房地产、股市、能源、矿山当然成为国有企业的猎物,而并购,尤其是并购海外企业、并购国内私人企业,就成为他们的首选的企业经营方法。这正是今天“国进民退”的景象!不完全是因为国有企业找到了某种前所未有的赢利能力,更多的动因,乃是政府通过行政与货币的力量,将国有企业的气象拉高。所谓的“国退民进”其实是一个局部想象,所谓的“国进民退”才是必然轨迹。
民企的焦虑就是民众的焦虑没有“三桶油”,也许中国经济会有一些阵痛,但乱一阵子可能反而加速了市场化的成型。市场发展的终极走向一定是反垄断的,看市场化培育较为成熟的美国,连军工也由民企在生产,也没见其经济乱了。
李荣融的“垄断有功”论某种程度上加剧了民企的焦虑——新旧“36条”编织的弹簧门、玻璃门,让诸如油气等市场蛋糕永远看得到,但永远进不去。根据权威报告,2009年A股上市国企的薪资是民营上市公司(包括在海外上市的中国公司)的近两倍。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反差的是,上市国企经营效率却不如上市民企,其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仅为后者的37.3%,约占1/3强。
>>>专题:幸福在哪里?
国资委是泛政治化的典型代表,央企最大弊端的实质就是“官本位”。而一旦染上“官本位”的瘟疫,就必定会与民主法治精神和市场经济规律格格不入。央企改革像一艘大船,虽然启航,却远未抵岸。这需要李荣融的后继者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