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舟子: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的第一桶金
2009年10月12日11:47 方舟子
今年年初,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玉良转正当上了复旦大学的校长。杨校长的发迹,源于他在复旦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曾于1986-1988年间到德国马普高分子研究所做博士后,1988年“载誉”回到复旦大学。上海《杨浦区志》将其载入了史册:
“1952年出生的青年学者杨玉良,在高分子凝聚态物理和高分子液晶显示材料研究中,有突破性进展,1988年获得联邦德国Leibniz大奖,1990年被评为国家‘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和1991年上海市十大科技精英之一。”
http://www.shtong.gov.cn/node2/node4/node2249/yangpu/
node45855/node45869/node45871/userobject1ai32010.html
Leibniz(莱布尼兹)奖是于1985年创建的德国最高科研奖,每年从德国精选10名获奖者。能获得这个大奖,当然可以算得上“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和“上海市十大科技精英”。可惜,查莱布尼兹奖历年获奖者名单,均无杨校长的大名(
http://en.wikipedia.org/wiki/Gottfr...扯源说乃捣ㄊ牵?/a>
“采用射频脉冲与转子同步技术相结合的方法,获得了研究高分子固体的结构,取向和分子运动的相关性的三项新的实验方法……而且,这些新方法也成为Spiess教授研究小组获1987年10月DFG颁发的Leibniz奖的主要内容。”
http://www.polymer.fudan.edu.cn/res...ggroup/bopp.htm
原来获得莱布尼兹奖的是“Spiess教授研究小组”,杨校长当时在该研究小组做博士后研究,传到了中国,就成了杨校长本人获得莱布尼兹奖,并载入中国史册了。那么,杨校长课题组现在的这个说法就准确了吗?查莱布尼兹奖获奖者名单,1988年获奖者中的确有Spiess。但是,根据颁奖机构DFG的介绍(
http://www.dfg.de/en/research_fundi...寄嶙冉钡男灾省?/a>
当然,某个教授的成果离不开手下博士后、研究生的工作,但是杨校长沾得了莱布尼兹奖的光吗?Spiess是1988年获奖,按照杨校长自己的说法,奖是在前一年(1987年)的10月就已颁发。在颁发之前应该还有几个月的提名、评选时间。杨校长是在1986年才去Spiess研究小组做研究的,他在该研究小组的第一篇论文发表于1987年8月底(Yang, Y., M. Schuster, B. Blümich and H. W. Spiess:Dynamic Magic-Angle Spinning NMR Spectroscopy: Exchange-Induced Sidebands. Chem. Phys. Lett. 139, 239-243 (1987).),此时距离Spiess获奖仅有一个多月的时间,应该早已过了提名期限了。这又不是中国式奖励,不可能说成果刚发表一个多月就获奖,所以如果不按武汉肖氏法院的逻辑,而按常理推断,不难认定Spiess教授获得莱布尼兹奖的成果应该是在杨校长加入其研究小组之前就已经做出了,和杨校长一点关系都没有,更不可能说杨校长的研究成了获奖的主要内容。
这就好比,喜欢招中国留学生的Elizabeth Blackburn获得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奖后,某个两年前去其实验室工作的中国留学生回国声称自己的研究工作“成为Blackburn教授研究小组获2009年10月颁发的诺贝尔奖的主要内容”,进而以“2009年获得诺贝尔奖”载入中国史册,从此平步青云,20年后,成了中国某名牌大学的校长……
二,
方舟子:复旦大学校长履历有假
杨玉良没有获得过德国最高科研奖莱布尼兹奖,属于履历造假
有“伪科学斗士”之称的方舟子又“开炮”了,这次被方舟子质疑的是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10月10日,方舟子发表博文称,杨玉良根本没有获得过德国最高科研奖莱布尼兹奖,属于履历造假。
10月12日,方舟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质疑,是因为杨玉良违反了游戏规则。
对此,复旦大学表示,方舟子的说法缺乏证据,更多靠推断,是不负责的,他们不会、也没必要回应。
方舟子:杨玉良窜改了莱布尼兹奖的性质
在该篇名为《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的第一桶金》中的博文中,方舟子的质疑主要集中在对杨玉良是否获得过莱布尼兹奖。方舟子介绍说,10月7日,一名复旦大学老师向他举报说杨玉良的履历有假,这才引起他注意的。他通过查阅网站资料进行了核实。
在上海《杨浦区志》中,对杨玉良的介绍中提到,1988年杨玉良曾获得莱布尼兹奖。但方舟子经过核实发现,莱布尼兹奖获奖者名单中并无杨玉良的名字,获得莱布尼兹奖的是“Spiess教授研究小组”,只不过杨玉良当时在该研究小组做博士后研究,“杨玉良为了沾光,愣是窜改了莱布尼兹奖的性质”。
同时,方舟子还指出,虽然杨玉良在该研究小组做研究,不过,他的第一篇论文却是在1987年8月底才发表的,此时距离Spiess获奖仅有一个多月的时间,应该早已过了提名期限了,“而按常理推断,不难认定Spiess教授获得莱布尼兹奖的成果应该是在杨玉良加入其研究小组之前就已经做出了,和杨玉良一点关系都没有。”方舟子因此认为,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杨玉良课题组关于“杨玉良的研究成了获奖的主要内容”的说法也是不成立的。
复旦大学:不会予以回应
12日,记者致电复旦大学宣传部。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方舟子的质疑没有实际的证据,比如Spiess教授的确认等,更多的是推断,他们不会予以回应。
该负责人表示,《杨浦区志》对于杨玉良的介绍,内容并没有经过复旦大学的核实。而在复旦大学所有和杨玉良有关的简历,包括人事处杨玉良的早期档案中,并没有提及任何杨玉良获得莱布尼兹奖的内容。至于杨玉良的研究成果是否和“Spiess教授研究小组”获奖有关联,方舟子应该自己去求证,而不是靠简单的推断。
对于方舟子认为杨玉良能“发迹”和他在德国的留学、“获奖”经历有直接关系,该负责人表示“可笑”,“杨玉良校长有许多研究成果,根本不需要靠一个上世纪80年代,还是求学阶段的一个成果说事。”
而据复旦大学一名知情人士表示,这已经不是第一次有人质疑杨玉良的履历问题。前几年,在杨玉良刚当选复旦大学副校长的时候,就已经有人提出这个问题。但最后均不了了之。
方舟子简介
本名方是民,1967年9月生于福建。1985年考入中国科技大学生物系。1990年本科毕业后赴美留学。1995年获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学位,先后在罗切斯特大学生物系、索尔克生物研究院做博士后研究。定居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为自由职业者。2000年创办中文网上第一个学术打假网站“立此存照”,揭露了几十起科学界、教育界、新闻界等学术腐败现象。
◎对话方舟子
没有公开,哪来正义?
地位越高 造假危害越大
记者:近一两年,学术界造假可谓层出不穷,在你看来,为什么中国学术界会有这么多的造假行为?它的症结在哪里?有好的解决办法吗?
方舟子:如果一种不良现象泛滥成灾,那就是系统性的体制问题了。学术造假层出不穷的根本原因,在于当前官本位的科研体制和只看数量不看质量的评估机制刺激了造假,也在于对造假行为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处罚。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就要相应地建立起监督和处罚机制,并对科研体制和评估机制进行改革。
记者:在许多人看来,你似乎专门和地位高的人“过不去”。
方舟子:学术造假这么泛滥,我不可能每个都去关注,只能是有选择地把地位高的人做为重点打击的对象,因为他们地位越高,造假的影响就越恶劣,而且因为这些人掌握的资源多,他们造假造成的危害也就越大。
记者:对于你的行为,坊间同样争议不断,有人赞赏,觉得你是为了公众的利益而打假;有人不屑,认为你不是科学打假,而是娱乐炒作。你持之以恒的打假,寻找真相究竟是为了什么?
方舟子:看到国内学术造假这么严重,又没有人出来管,我刚好手上有一个可以支配的网站,就利用它来揭露一些真相,让国内公众少受一些骗,算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既然干的是得罪人、坏人财路的事,那么受到各种各样的攻击,那也是意料中的。没有公开,哪来正义?在一个造假横行、大家见怪不怪的社会,我这种人本来就显得很另类。
打假10年,胆子小的人不敢造假了
记者:伪科学斗士、公共知识分子、一个有良心的华人……哪一个才是你的标签?
方舟子:我不喜欢被贴上标签。我喜欢说自己是自由人。
记者:此前,你曾请辞“公共知识分子”这个称号。但在现在的文化圈,更多人愿意挂这个名头,觉得是一种更大范围的认可。你认为,公共知识分子的责任主要是什么?目前社会上这些公共知识分子尽到他们的责任了吗?
方舟子:公共知识分子应该是起到相当于社会良心的作用,利用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告诉公众事实真相。但不应该因为以良心自居就可以乱说话,尤其不应该在自己不熟悉的科学、环保领域信口开河、哗众取宠。国内一些被视为公共知识分子的人,恰恰更擅长做秀、煽情,发表误导公众的不负责任的言论,所以我不屑于与他们为伍。
记者:因为打假,你也没少惹官司,有时甚至面临生命威胁,会不会觉得有压力?
方舟子:压力不能说一点都没有,至少对自己的行踪会更加小心了。但是如果因此而害怕、不敢再打假了,那么那些人的目的不就达到了吗?
记者:最后一个问题,不知不觉,你打假也已经十年了。能对这个十年做一个总结吗?或者说,这十年的最大感受是什么?
方舟子:这十年来,虽然学术界的状况还没有根本的改观,但是还是有了一点进步,例如,学术造假问题开始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一些胆子比较小的人不敢再造假了,许多学生也受到了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的教育。对此,还是让人感到些许的欣慰。
三,
最近方舟子的《新语丝》对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进行了猛烈的进攻。开始还是由一“董正葛”的发文:“请问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院士:您什么时候得过Leibniz奖?不久就有懂正格的方舟子直接出面发《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的第一桶金》。现在方舟子不仅亲自在《新语丝》前台表演,还开始走穴到处答小报记者的问。如把学术问题扯进了《华商报》,发表专访《方舟子:复旦大学校长履历有假》。
所谓的“履历有假”就是指控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根本没有获得过德国最高科研奖莱布尼兹奖”。而那“履历”竟是方舟子从网上搜来的“上海《杨浦区志》”,其中对杨玉良的介绍中提到1988年杨玉良曾获得莱布尼兹奖。
而复旦大学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方舟子的质疑没有实际的证据,《杨浦区志》对于杨玉良的介绍,内容并没有经过复旦大学的核实。而在复旦大学所有和杨玉良有关的简历,包括人事处杨玉良的早期档案中,并没有提及任何杨玉良获得莱布尼兹奖的内容。
不过,方舟子/《新语丝》并不会就此罢休,因为他们的实际目的还没达到,而这“履历门”事件的开门动机恐怕就是Big House所说的《顶级海龟全心全身回归,次级海龟还不赶快让位?》。
其实,不管是否有人在后台催方舟子到前台炮轰一两个中国一流大学的校长而为一两个全心全身回归的顶级海龟的仕途扫除前进的障碍,就凭杨玉良对复旦大学师生所发表的那些金玉良言,方舟子就会感到三叉神经痛而要不停地叫唤。为什么呢?因为方舟子这些年以打假的名义所贩卖的那一套不就是杨玉良所痛斥的哪些玩意吗?如果一个“学术鸦片”贩子的财路被断了,如果真的科学精神被还原了,那“伪科学斗士”还有市场吗?因此,就是杨玉良是块无暇的“全玉”, 方舟子/《新语丝》之流也会拼死命来个“玉碎瓦全”。
可方舟子记住了,这科学界还不是你一个中国“公共知识分子”的天下,你不要忘记还有一个世界科学高人时时刻刻在看着你的一举一动,你屁股一翘,他就知道你要拉什么屎。因此,还是请你先撒泼尿照照,然后再手电筒照人。如还不明白的话,请睁大眼睛细看我已发表的批驳你的文章(很多也直接发给你过,但你一直不敢回应)。
如果你真想打个“大假”而出更大的名的话,何不跟我过过招,我可是“牛皮吹破了天”,什么“科学高人”、“超一流科学家”、“一大堆世界第一发现”、“可得几个诺贝尔奖”,等等、等等。
可是在我面前早以是一个驼鸟的方舟子,他还敢再动我一根汗毛吗?
刘实
2009年10月15日
于美国北卡(离你“永久居留”的美国加州也不远,还有直达飞机,要不要我给你买个机票来坐坐?)
四,
http://www.xys.org/
新语丝主页上有好几个相关帖子
以上四个相关文件并不代表转贴者立场,仅提供资料,诸位自行判断。
本文链接地址:
http://www.duhaha.com/article911826.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