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655 3
2010-09-21
低碳大话语下,碳交易如火如荼背后的真相是什么它的前景如何是有炒作之嫌,还是真的有人在闷声发财

    贵州开阳县农民周发顺在领到贵阳市碳减排项目成功交易后的第一笔款项前还是狐疑了良久.直到真的把钱领到手里之后,他才明白这件事看来是真的.

    从2008年起,贵州贵阳市在开阳县开展了农村沼气池CDM试点工作,将2007年前所建的1万多口沼气池开发成VER(自愿减排量)项目,获得了芝加哥气候变化交易所的批准,成为国内第一个农户沼气自愿减排项目.并成功与国际著名碳信用买家达成第一期减排购买协议,按照每户补助人民币20元的标准,一次性兑现1万多户沼气用户人民币20.8万元.

    在中国全社会低碳大话语之下,类似看似简单,便捷,如同天上掉馅饼的碳交易如火如荼.

    CDM机制最早是在《京都议定书》谈判时,针对如果发达国家在2012年未能完成减排指标怎么办这个问题,美国提出的一种碳补偿理念.通过这种方式,既可以支持发展中国家搞可持续发展,同时又可以帮助发达国家实现它的减排目标.后来这个理念逐渐被落实下来,形成了现在的CDM机制.

    除了自愿交易,中国企业参与碳交易市场的方式主要是通过CDM机制完成的,其流程一般为,企业在国际买家的支持下,确认项目开发资质,然后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之后再经过第三方经营实体(DOE)认证,再到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执行理事会(EB)注册,由EB签发CER(核证减排量)进入买家账户.

    从协议生效至今,中国已有600家以上的企业进行了碳交易,买卖碳的平均价格为8~10欧元/吨.短短几年时间,中国企业对待碳交易的态度也由"吃螃蟹"转变为了"尽力争取",碳交易巨大开发潜力和投资机遇的吸引力难以抗拒.(相关报道详见本期封面报道案例一文:《碳交易,谁赚到钱了》)

    据世界银行预测,2012年全球碳交易市场将达到1500亿美元,有望超过石油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截至2012年,我国预期每年将会产生超过1.84亿的减排额度,占到了实际每年减排额度的近60%,远远超过了其他发展中国家.

    但是,随着2012年的日益逼近,《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即将结束,国际上却一直未有任何关于气候框架谈判的利好消息传出,全球碳市场前景似乎很不明朗.

    也就是说,CDM机制的未来,在《京都议定书》第二阶段以什么形式存在还存不存在现在还是未知数.(相关报道详见本期封面报道专家解读一文:《CDM的未来:大家都在赌》)

    屋漏偏逢连夜雨.7月底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执行理事会(EB)第55次会议上,22个项目被否决.其中20个来自中国,包括11个风电项目和9个水电项目.缘由依旧是——EB对中国的风力发电项目提出质疑:有关项目的财务可行性是否依赖于碳融资中国政府是否故意保持低补贴以确保项目具有CDM资格

    业界一片惊呼,甚至有人称,这是因为EB认为中国的项目太多,要对中国"大开杀戒".中国CDM市场再一次被乌云笼罩.

    不管如何,从实际的交易情况看,能否在EB成功注册已成为决定交易成功的关键因素.而面对复杂,专业的申报注册程序,缺少专业知识和CDM项目操作经验的企业主们通常会选择让专业的咨询公司代为申请.目前,国内碳交易咨询公司有上百家之多,但是真正有实力完成高品质项目设计文件的并不多.(相关报道详见本期封面报道:《碳咨询:坚持做下去》)

    不可否认的是,在碳交易行业火爆的背后还存在诸多问题.比如中国企业的议价能力较差,始终处于弱势地位,直接表现为交易价格远远低于国际市场平均价格.目前,在欧洲内部的碳交易中,交易价格大约为每吨十几欧元,而国内价格水平一般保持在每吨8至10欧元的水平.

    为了改变这一局面,业界不断呼吁,形成和完善国内碳交易市场,发展碳金融,争夺国际碳交易市场定价权和话语权.

    同时,我国在对风电或者水电电价问题的管理上目前还是比较混乱的,还没有形成全国或者全省的一个统一的价格.要想长期发展CDM项目,业内人士表示,应该在电价方面加强管理,逐步形成一个统一价格的机制.

    民革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委员,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能源环境与气候变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崔成认为:"目前我国已成立多个地方能源环境交易机构,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作指导,各机构只能催生地方的,区域性的碳交易市场.如果继续割裂发展,不仅不利于全国性碳交易市场的形成,更不利于中国与国际碳交易市场的接轨."

    不可否认,我国有关碳排放标准目前仅停留在各交易所的研究摸索阶段.去年末,北京环境交易所主导制定的"熊猫标准"正式公布,成为中国首个自愿减排标准.

    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也紧随其后,在上海市虹口区正式启动碳强度标准研究试点,开始尝试相关标准的制订.据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相关人士介绍,已初步完成的碳强度标准框架中,碳强度标准参考了国际标准组织的原则和方法.

    亚洲开发银行高级能源与碳汇专家沈一扬在接受《小康·财智》记者采访时也表示,中国的碳交易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探讨和解决,涉及碳交易政策,交易平台,政府和企业的参与模式,利益分配,项目核证,技术标准等各个方面的问题.这些都需要政府有力度地推动.

    他同时也认为,碳汇,碳税是大势所趋.虽然目前有碳交易的观望情绪,但CDM项目最终还是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在受益.而且,长远看这一机制毕竟是多年来发展的一个成熟有效的机制.对于2012年以后它的未来,亚洲开发银行还是很看好的.

    《小康·财智》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虽然美国没有签订《京都议定书》,但是美国企业已经通过不同渠道进入了碳交易市场;其次,欧洲一些机构不仅在购买2012年之前的减排量,也开始购买2012年以后的,它们对未来大势或多或少都有些影响力.作为身兼金融机构与政府组织双重身份的亚行,世行也在购买2012年以后的减排量.

    有业内人士也表示,"2012年以后《京都议定书》是否继续有效虽然现在还不得而知,但各国近20年来为应对气候变化而开展的国际合作不会轻易放弃,我们对此有信心."

    北京环境交易所总经理梅德文甚至如是认为,"堪比十年前的互联网,二十年前的资本市场,三十年前的安徽小岗,碳市场是促进能源结构调整的关键".

    在节能减排的大趋势下,碳交易似乎还可以谨慎地乐观.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9-21 10:58:06
分配不均从来都有,猜想一种极小的可能:不日会不会成为战争的导火线? 呵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9-21 15:25:19
相信我,首先应该先把一些国家碳剩余排放权或者自愿减排的补偿权先整合成股权形式上市流通交易——作为权利属性完全符合要求,而且有国家和国际信用作担保,AAA级。可弄复杂点,划分为及期型、年期型和期权型、混合型----比如50%及期,剩下50%分别为12345年分按年度划分权利兑现期限。
然后再来一些大量的衍生品交易,好了,大家开炒吧,国际金融市场的经济贡献度又能上升一大截了,很多专家又可以开始探讨碳排放交易市场对股票市场和实体经济、企业家信心指数、就业等方面的重要影响了,又多养活了一批专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9-21 16:18:10
呵呵,又养活了一批砖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