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搞清楚谁是“通胀”的最终买单人,首先要搞清楚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我们要看一看什么才是通货膨胀?
因为供求关系改变而带来的价格上涨,我不认为是通胀——农产品短缺了,价格上涨了,这种价格上涨不过是一种指挥棒,在告诉资本:这类产品供给出现短缺或者需求增加了,利润率上升了,可以增加投资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就是指挥棒,指挥资本往价格上涨、利润率增加的行业流动。价格波动不能体现供求关系变动,那就不叫市场,市场如果起不到调节资本的作用,市场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不管怎样,这种价格“上涨”不叫“通胀”,因为货币增量和流速,与商品增量及服务相比,同时不成比例的提高所带来的价格全面上涨,才是真正的“通货膨胀”。
其次,“通胀”是如何产生的?
“通胀”根本上就是因为货币发行方超量发行货币造成的。现代意义的货币基本可以等同于纸币,纸币和金币的最大区别是什么?前者的供应可以无限,后者总是有限的。所以,一般来讲纸币贬值的难度要远远小于金币。
形象的说,货币犹如“借条”。“我”(中央银行及与之密切相关的政府)可以多开出一些“借条”给你(生产真实财富的人),换来的是你生产的真实财富。
试想一下,如果货币的总量及流速,与商品的总量及交换频率,成一个基本匹配的状态,犹如一个锅里的粥(代表真实财富)和水(代表货币量)之间的关系:粥的浓度是一定的,你要吃粥,就一定要生产其他类型的粥来交换,反正你是不可能“空手套白狼”的。
但是如果“我”是央行,我是政府,我可以命令央行往锅里不断加水,同时在利用加水和粥的浓度最终减少之间的时间差,我先舀一部分粥出来,然后把水放到让粥保持原来高度的位置,会是一种什么效果呢?“粥”看起来没有减少,“我”缺拥有了一部分本不该属于我的粥,方法是什么?就是“放水”,并在“粥”的浓度改变之前,先趁机舀一部分出来。
这就是制造“通胀”的秘密,也是“我”——作为央行以及背后的政府的,特权!!!
实际上,货币贬值不仅对促进生产力发展和提高企业进行生产和创新的积极性没有帮助,反而使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格局及速度出现严重扭曲:普遍而言,国民持有货币(包括流动中的纸币和金融体系中代表货币量数字)的意愿急剧下降,人们在对通胀所带来的恐慌性预期作用下,对日用消费品及房产等的需求快速增加,这种需求持续的时间越长,资本在这两大商品领域高涨的价格指挥下,往这两大领域集中的数量越多,程度越深,范围越广;在总的资本有限的大前提下,配置到有利于产业升级、科技创新、管理创新,但却需要足够长的时间来完成这一过程的行业的资本必然越来越少,这种局面持续的时间越长,则整个社会的产业格局扭曲的程度越深,升级停止、创新停滞,最终必然损害生产力结构的优化和长期发展。
第三:货币发行方超量发行货币的冲动来自何因?
前面已经说了,央行和政府制造“通胀”的根本动力就是“可以近乎零成本的占有真实财富”——另一种说法就是“让赤字归零”。
但是货币发行不是儿戏,如果把发行货币当成了儿戏,发行方必然早就没有权威性可言,而与小偷强盗无异。超量发行货币往往是发行方权衡利弊,尤其是权衡政府及其他强势集团、阶层的利益之后的“明智”选择(央行与政府,必然是利益相关方,真正能够做到独立于政府的央行,少之又少):如果财政赤字扩大到了不仅影响政府对经济等各领域的调控力快速下降,甚至连自己都可能“破产”,连自己的执政地位都可能受到威胁的时候,“制造通胀”就成为不可压抑的欲望——因为这是弥补赤字的最容易、最快速、成本最低、对政府最无害的方法。
但是一旦选择了“通胀”政策,则很可能“吸毒上瘾”:“通胀”政策犹如吗啡,以为可以零成本解决问题,却终究被实践证明是一种妄想。这种政策不仅偷窃了生产者的劳动成本,从长期讲必然扭曲产业结构,更使该政府大大失信于国民面前,甚至直接导致社会动荡、政权更迭。无论是20年代的德国,还是40年代的中国,还是21世纪的津巴布韦,都是最好的例证。
结论: 谁是“通胀”的最终买单人?要回答这一问题,只要问问你能否将货币贬值所带来的损失转移给下一位,就可以了。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你很可能就是“通胀”的终极买单者了——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