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上海师范大学徐汇校区“德馨楼”的第四个星期,同样也是在复旦经院听课的第三个星期,至少目前为止,这三个多星期算是我进入大学后最快乐的,也是最富有压力的一段时光了吧!

大三生活即有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商务英语等课程,还要去复旦听谢识予老师的计量经济学,王弟海老师的动态优化,孙立坚老师的时间序列分析课程。此外,为了要听懂动态优化,我还要努力复习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大一时高等数学和线性代数都已经生疏了),自学数学分析,微分方程和差分方程。同时今年11月15日还要考TOEFL!!!

的确是把我累坏了,不过还好,中秋节能让我好好缓一缓了吧! 然而今天,我破格走进了复旦大学邯郸校区的泛海楼,首先我在门口对保安说明了来意,签了名,几步迈入大堂,见排排站的公告牌上一场场名师学者的讲座公告,有来自法国高等社会科学院的经济学家,还有陈志武,陈学彬等一流学者,然后我依依不舍的向左边的走廊走去,便是电梯。直达六楼,之后坐在复旦博士后流动站办公室外面的沙发上,一边研读着龚六堂老师的《动态经济学方法》,一边等待着王弟海老师的出现········当然最后的结果很遗憾,王老师因为还要备课,所以让我在课后问他问题,第一次的泛海游记就这样扫兴的结束了。但是这更加坚定了我的信念,无论如何,我想在泛海楼拥有自己的办公室,一个门外印有(张一飞Jack Cheung)字牌的办公室··········
师大金融学院与复旦经院有一种难分难舍的情结,因为包括茆院长,李刚老师,张震老师,孙茂辉老师都是复旦的博士或博士后,谭老师更是原来工作于复旦经院。谢识予老师与茆院长已是故人,谭老师和孙立坚老师很熟,张老师博士期间的导师便是韦森,张军。可以这样说,金院就是一个师大小“经院”。还有,在时间序列课上认识了一位女生,她是来自上海财经大学统计学系的朱海燕,在交谈时和我说,“复旦每年都有保研的名额给来自其他大学的学生,你何不去试试由学院推荐参加他们的夏令营?”我回答说:“这倒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朦胧之中,总感觉离复旦简直咫尺之遥!
前几天在徐汇,遇到了我的“恩师”徐老师(人称栋梁哥),可惜没有遇见东哥,实属遗憾,因为我好想把我在复旦的所见所闻和东东仔分享啊!~在这里祝两位老师中秋节快乐。
当然,相逢不如偶遇,如果再见到东哥,那是别有一番滋味的啦!因为正如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了解经济科学的过程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经济学研究无外乎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理论研究靠的是对于经济现象的直觉和数学严密的推导,而实证分析则完全取决于economitrics:计量经济学。1969年第一届诺贝尔经济科学奖并没有颁发给当时威名四海的Paul Samelson,而是给了弗里希和丁博根(Tinbergen)。Paul Samelson曾说过:“二次大战后的经济学属于计量经济学”,可以说没有economitrics,现代经济学就没有发展如此迅猛的可能。蒋中一老师也说过:“实证分析和理论研究是相辅相成的”。我是越来越沉迷于计量经济学了,简直如走火入魔了一般·····
总结下来:师大教会我做人,复旦教会我如何做学问,欧不,是迈入现代经济学殿堂。穿梭在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在两所高等学府之间来回奔波,可谓劳累而异常满足。我仍旧和往常一样努力着,我的目标始终没有改变:UC Berkeley的MA and PhD. degree,我心里很明白,无论成功与否,我心里还有复旦,我仍然能够考复旦,更重要的是,我的心里还留存有在师大教我的做人道理,以供我在今后的荆棘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远,越走越远,永不放弃········
张一飞Jack Cheung 在这里对蒋蓓萱同学表示再一次感谢
2010年9月21日于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