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704 4
2010-09-24
本报讯(记者杨滨)国美董事局定于9月28日召开特别股东大会,国美的公司控制权之争即将揭晓。上午,中国商业联合会就国美事件表态。从中商联的三点担忧看,保持国美电器的民族资本本色是其关键与核心,虽然商联会并没有直说,但其“挺黄倒陈”的意图非常明显。  担忧一
  民族品牌能否保持
  中商联表示,国美电器集团是本土培育成长起来的民族企业,从小到大很不容易。“国美”品牌已成为国内消费者最为信赖的民族家电品牌之一。因此“无论国美电器股东如何变化,我们都希望在开放发展的大原则下,国美电器能够永远保持民族品牌的本色”。
  担忧二
  现代企业制度是否“开倒车”
  “我们相信各位股东能够对表决事项作出正确选择,中国商业联合会也会对股东大会作出的决议表示尊重”,受中商联委托,中商联副会长王耀代表该组织就国美事件发表看法。
  除对国美的品牌担忧外,最让中商联方面担忧的则是国美事件可能会引发的中国现代企业治理制度开历史倒车的危险。王耀表示,如果国美事件处理不当,可能引发众多企业大股东对于职业经理人信任感的降低,给中国职业经理人这个行业蒙上了阴影。
  担忧三
  消费者员工利益是否受损
  王耀表示,消费者是国美生存的根基,如果因为公司内部的纠纷而忽视和损害了广大消费者的利益,那么公司还有存在的价值和空间吗?稳定而富有经验的一线员工是国美具体运营和执行的主要载体,忽视了他们的感受,公司业绩还会好吗?“希望国美集团能从企业长远发展和保护广大消费者利益的立场出发,深明大义,依法妥善解决当前的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9-24 18:50:55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cb0fe80100lmv0.html
9月28日的国美和黄光裕谁胜谁负?(2010-09-21 15:04:25)转载标签: 杂谈 分类: 个人日记  
    关系国美电器命运的特别股东大会即将在 9月28日召开,是黄光裕还是陈晓获胜呢?我们可以预测分析一下:

如果陈晓获胜,由于大股东黄光裕是国美电器的创业者,其捍卫权利的信心将是异常的坚定,如果黄光裕失败,双方必然继续在各种场合斗争,包括黄光裕将未注入上市公司的门店撤出,将国美的商标撤出,另起炉灶,凭着黄光裕强大的个人实力,国美的品牌效应,又一个崭新的国美将屹立在消费者面前,黄光裕和国美品牌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这样以陈晓一方的原国美电器难逃失败的命运!老国美的彻底衰败,最大的损失就是国美的小股东,如果黄光裕另起炉灶,他的国美的股权会立即抛售,股东之一贝恩资本也将全军覆没,陈晓在掀起乱局后,面对这个烂摊子也回天乏术,最终的结果是四输的结果,黄光裕失去老国美,陈晓职业生涯彻底完蛋,没有哪家公司敢再录用这样的职业经理人。贝恩资本债转股后面对暴跌的股价陷入全面亏损的境地,中小投资者更是损失巨大,而这一切的原因都是源自陈晓的个人野心和贝恩资本的错误判断方式!

如果黄光裕获胜,由于其是国美的创始人,同时也是大股东,对于国美将是长期的利好,他既然要如此强烈捍卫自己的权益,就是把国美视为自己的孩子,那么随着400家门店的注入,随着黄光裕出狱,国美电器必将出现美好的未来,受益者将是所有的大小股东。

所以从表面分析,现在如果把票投给陈晓,可以维持国美所谓安详的表面,但实质上是将国美拖入长久纷争的局面,从长远角度分析,只有大股东黄光裕回归,国美才会获得长远,稳定的发展!

至于08年-10年国美现有团队在陈晓的带领下,走出泥潭,笔者认为最主要的是大环境的复苏所致,在某种意义分析,如果陈晓换成王晓,结果也不会太差,关键是大环境是主要矛盾,不必过多的突出个人的能力!否则难以解释08年那么多的企业陷于困境,09年大多数企业又走出困境的现实!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但黄光裕作为国美的精神领袖是任何打工的员工所难以代替的!

有时笔者猜想,在最后关头,贝恩资本都有可能突然反水,毕竟陈晓不过是其实现最大利益的棋子,一旦贝恩资本发现如果选择和黄光裕合作可以获得更大的利益,陈晓将随时被抛弃!至于陈晓口口声声要维持中小投资者的利益,那不过是一句完全的空话,连委派自己的大股东的利益都可以不维持的职业经理人,又怎么可能会维护素未谋面,没有任何瓜葛的中小股东的利益呢?

笔者和黄光裕没有任何商业的联系,只是站在一个综合的角度分析,这场纷争最后的结果将是以黄光裕胜利而结束,毕竟世界总体是公平的,作为创始人,我们应该给予黄光裕足够的尊重!而黄光裕的获胜,最终对于广大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可以获得更大的体现,陈晓走了,国美依然健康发展,但让黄光裕撤离,最终的受害者将是所有人,至于贝恩资本,试图染指控制中国的零售业,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当然经历这件事之后,假如陈晓方获胜,对于国外其它的风投资本进入中国,对于职业经理人的荣誉,都将是致命的打击!

所以,如果陈晓获胜,大家将看到满盘皆输的局面!笔者相信各路机构的聪慧,也相信中小投资者的智慧,会做出最佳所谓选择!笔者预测黄光裕在9月28日的股东大会最后将成为赢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9-24 19:00:33
第二篇写得相当好,谢谢分享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9-24 19:30:31
在谈及国美创始人的定位问题时,国美公关公司相关人士表示:“创维集团创始人黄宏生被捕后,创维果断采取了切割方式,即将黄宏生本人和创维公司割裂开来,以防止创维品牌受到牵连和伤害。2008年底黄光裕被拘时,国美也效仿了这一做法,将事件对企业的冲击降到最低。”他强调,无论是陈晓还是现有管理层,“从来没有提出过‘去黄光裕化’的说法,黄光裕在国美的地位是无人可以替代的。‘去黄光裕’是媒体的误读”。

此外,对于陈晓的“鱼会死,网不会破”的说法,国美方面人士指出,陈晓并不会主动提及“鱼”和“网”之类的话,可能是媒体在采访中主动用鱼和网来做比喻。(2010年9月2日《北京青年报》)

国美否认“去黄光裕化”以及“鱼死网不破”言论后,国人迫切希望了解真相,听到当事人的亲口诉说。央视、新浪、网易等媒体满足了社会大众的这一要求,对陈晓、邹晓春等相继进行了独家采访,并将采访实录发表在网络上。

央视采访陈晓的时间是9月16日,采访人是芮成钢,采访邹晓春是9月15日,采访人是马洪涛声;新浪采访陈晓的时间应当是9月21日,采访人是权静,采访邹晓春的时间是9月22日,采访人是彭琳和肖瑜;网易采访陈晓的时间是9月22日上午10点,采访人是孟凡红和勾新雨,但未见到网易对邹晓春的独家采访。在此分别用央视财经、新浪财经、网易财经标志。

观看与阅读三家媒体的独家采访,依然疑窦丛生,在此列出,与博友们商榷,提出理性而独立的思辩。

1从2008年11月16日到2010年8月3日,陈晓为什么一直不与黄光裕见面?

央视财经:有人说,那时候黄光裕先生在监狱当中,您是一个可以合他见面的人,虽然他在服刑,但是也不存在完成不能见面,或者是通电话的可能?

陈晓:对,这个也是我很强烈的愿望,但是很可惜这个愿望最后还是没办法和他见面,我相信假如说能够有当面交流的机会的话,可能今天的情况也不一定完全是这样。

央视财经:你猜测呢?为什么你不直接跟他通话?

陈晓:客观上没这种条件,所以我也很担心,因为我和他之间没有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会不会产生理解上的偏差,或者说其它的一些因素。

新浪财经:我们也想知道黄先生在被捕之后,最后一次和您通电话或者见面是在什么时候,那个时候你们都交流了什么?这个责任是您自己觉得应该去承担,还是他赋予给您的?

陈晓:当然在11月17号以后,和他没有任何条件和机会见面。

网易财经:您和黄光裕先生最后一次见面是在什么时候?

陈晓:我和他见面,很遗憾已经有很久了。在这个2008年的11月17号之前我们有见面,那次之后就一直没有见面的机会。当然,我也相信,由于这些见面的机会的这种,或者说没法儿见面,不能当面沟通,可能有很多情况,这个双方的由于沟通的不畅通,理解上会有偏差。

网易财经:那就是你说最后一次见面是2008年的11月份,之后你们的交流和沟通都是怎么进行的?

陈晓:沟通、交流比较困难。有一些机会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文字做交流,当然这些机会也不是说可以稳定的长期的存在,特别是在他刚刚被抓的那段时间。确实我也很感谢政府,那个时候我们公司在很危机的时候,给了我们这样一些文来文往。当然这些文来文往就是比较简单的文字啦,一些通路,可以让他把他的授权移交出来,让公司可以继续运行。

网易财经:那就是在文字交流的时候,你会把国美的一些战略,比如说我们去年的提高单店收益为重点,这样的战略告诉他吗?

陈晓:首先,条件不允许那么完整的交流,其次交流还只是一些纸面上的东西,他实际的判断可能更需要一个更大的空间。那显然今天黄光裕先生的这种环境,他已经很难完全了解整个市场,整个企业,整个行业在发生什么变化。应该在不了解情况的前提下,很难做出正确的判断。同时,对所有股东来讲,他并不是唯一的。假如说我们只听一方面的意见,也会有问题。所以我们虽然和他有交流,但是我们把他的这些意见作为一些参考。

独立评剖:可以肯定地讲,陈晓见黄光裕是有可能、有机会、有条件的。甭说是大股东与董事长之间,就是朋友、同事之间也是有可能见面沟通与交流的。无论是从职责还是从道义,陈晓都显得苍白无力,于情于理都说不通。那么,陈晓为什么不与黄光裕见面呢?

2国美融资协议与贝恩投资有没有捆绑条款?

央视财经:现在黄光裕先生的律师希望能够在下月董事会任执行董事。但是您毕竟还是上市公司的董事长,一言一行确实可能会导致股价的波动,出于对公司的负责,包括一些规章制度的约束,是不是这个时候觉得很多问题说的时候很难说透?

陈晓:……说企业国美变美国了,引进了贝恩投资是一个设计,或者说有一些什么样的幕后……然后就说我们和别人签订了一些苛刻的条款,使得别人有更多的话语权。实际上我们去看投资者投资任何企业,特别是像这类投资者,所谓的可转化债券的投资者,每一个项目都有类似的条款,我说其它,就说我们国美历史上曾经发生的。2006年黄先生引进了华平作为一个财务投资者,当时华平的股权占比大概在5%左右。他还不是完全用CB,用了一部分CB,一部分叫涡轮,比较专业的名词,也就是说他有这个权益,他并没有当时付现金进来,交给公司,他加在一起5%的权重股,当时也很显然,他们条款的具体细节里面有两条,一条要绑定黄先生,另外一条,他给了他的董事会席位。……包括说我和贝恩来绑定一些条款,让公司很被动,本来很多都是笑话,从专业的人来讲的话,根本不应该说的话,根本就是子虚乌有。……因为那个时候贝恩还根本没有进来,根本就没有接受投资者……但是我看了我们团队那些人员,每个人都盯着我说,你签吧,你不签,明天可能就活不了。所以这个事现在回过头来说,和贝恩的条款有关系。

绑定管理层……而我们和本贝恩投资在洽谈这个绑定条款的时候,实际上我们做了很多努力,最早的时候,贝恩投资他提出来要绑定我,对他来讲是没得选择,因为大股东已经不在了,在牢里,当时我是这个企业的核心领导,他必须绑定我来降低他的风险,我没接受,我跟讲这个不是最妥当,因为我是个小股东,说光绑定我一个人可能不合理,要绑定的话,最起码我退一步的话,我们当时有三个相对核心的管理层,我和魏秋立副总和王俊洲副总裁,我说最起码,最起码退一步要绑定三个。但是三个里面全部走,可能对投资者来讲风险太大了,最起码要绑定其中两个,两隔离开了,或者不在了,那么你有些条款还可以协商,最好是不绑定任何的管理层,这样对公司可能更安全一些,更灵活一些。实际上到最终,任何绑定都没有……

新浪财经:当时有沟通过吗?您觉得融资也是尊重了黄先生本人对于他股权不愿意被稀释的想法,当时黄先生已经被捕了,当时就这一点,你们是否进行过信息的沟通和交流呢?

陈晓:再说所谓的捆绑条款,原来很多媒体讲我们是一个精心的设计,有捆绑条款,实际上这个协议上根本没有贝恩捆绑管理层的条款,这是我们作为谈判很重要的一点和贝恩协商,如何将公司承担最小的风险,而公司过往的这类投资之中都有捆绑……到最后根本没有捆绑条款这些。

网易财经:我们想知道,近期我们国美管理层和贝恩资本主要进行了哪些方面的交流?

陈晓:……在融资的过程之中,我们还有一些附加的条件。也就是说,大股东的股权,比重要基本维持在一个30%以上的这样一个水平……再说到管理层的所谓的捆绑,在所谓的CB投资之中,都会有类似的条款,它会用这样的条款来降低投资者的风险……今天贝恩的投资,他同样应该要董事,按照原有的比重,他应该是两名董事,但是,因为他是唯一一家可以接受这个条款的,所以他的条件是三名董事。说到对管理层的捆绑,所有的CB投资都有捆绑。唯独我们这个投资,没有捆绑。为什么会没有捆绑?因为我们管理层,特别是我,强调的提出来,我不是公司大股东。今天大股东不在公司,在牢里,你要捆绑管理层,显然不是最好的方式。他们当时提出来要捆绑,我说这个肯定不能接受。最后提出来捆绑我们当时的核心管理团队。就是当时我们的孙一丁董事还不是董事,那时候我们有三名执行董事,管理层。他们提出来要捆绑我们三名管理层,当然这比起来捆绑一个人来讲,是风险小很多了,我们也没有接受。最后我们的条款是没有任何的捆绑条款。

新浪财经:在这方面我还有一个很好奇的问题,就是陈晓先生昨天接受访问时候他否认了当初引入贝恩资本是有一个“捆绑管理层”条约,然后他也认为这一个引资在当时来说已经是对大股东最好的选择了,因为没有摊薄大股东当时的股权,其实在当初沟通过程中,黄光裕先生对于贝恩引资这些要求条件,他的态度是怎么样?是有哪些重要条款是没有沟通好?

央视财经:您现在会怎么样去评价在当初贝恩资本进入国美的时候,他所谈定的跟陈晓先生捆绑的协议呢?

邹晓春:确实很难理解这个投资协议,尽管当时公司可能很困难,作为财务投资者会提出一些苛刻的要求,但我们现在回头看,条件仍然是太苛刻了,不但有三位非执董的安排,还有三年独立董事的安排,还有捆绑,三名管理层的安排,在利益层面上条款也是非常苛刻的。不论任何情况下,都给了贝恩每年2%回报的一个条款,而且给了一个贝恩非常苛刻条件的赎回条款,这些事情发生以后,贝恩都可以以1.5倍或者更高的一个计算公式来赎回他的股份,而且在定价上也给了贝恩一个很有利的一个方式……可见我们现在很难理解陈晓先生作为代表公司谈判的人,答应这么苛刻的条件,你为公司争取到什么利益?这个是我们很不理解的。

邹晓春:这个问题就是现在回过头来看已经没办法还原了,因为当时的现状就是很多人都对国美产生这种兴趣,都要求来投资,但是当时的董事局就没有采取很积极的方法去谈判,他只选定了一家来谈,其他都是很匆忙的结束。

所以,现在回过头来说这一家就是条件最好,这个说法是没有根据的。事后我们也可以看到,就是跟贝恩的谈判当中,作为贝恩是投资者,他可以提出很苛刻的要求,这都是合理的,他来投资吗,他可以设定很多条件。

但我们目前事后我们没有看到这个过程,就是说让所有的利益相关方不理解,公司接受这么多苛刻的条件,这个条件是不是一定要接受,接受了以后公司有没有得到相应的利益,现在目前我们没有这方面的证据能够得出这些条件要接受了,接受了这些条件我是为公司换来利益的。

我们始终现在反对陈晓先生这种包办的态度,他包办股东,他包办董事局,最后他就是说这个事情是好的,这就跟父母包办婚姻是一样的。

独立评剖:与贝恩协议是个商业秘密。条款的内容或许只有当事人最清楚,竺稼、陈晓、王俊洲、魏秋立等,黄氏家族或许未别清楚最终的条款。陈晓矢口否认,邹晓春先是肯定,后是回避.  之前陈与贝捆绑明显,邹的目标是攻击陈,所以肯定。之后贝似乎有所松动,邹想争取贝成为“同盟”,所以回避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9-24 19:32:51
坚守民族资本控制底线
      自8月4日“国美”事件完全公开化后,围绕着国美电器的归属问题一直就争吵不休,甚至成了当事双方攻防的“主打牌”之一。尤其是8月中下旬伴随着黄光裕家族一封名为《为了我们国美更好的明天》的公开信的公开,更是将此推到了风口浪尖。
      在这封公开信中,黄光裕认为陈晓利用大股东的信任、临危托付,一步步控制国美,却在此后布下三步棋,即以苛刻协议引入贝恩;盲目给部分管理人员期权,变相收买人心;企图发行新股,联手国外资本,使这个来之不易的民族品牌沦为外资品牌。公开信公开指责陈晓企图变“国美电器”为“美国电器”。
      对此,国美电器公开表示,实质上国美电器本身就是一家在海外上市的外资企业,其大股东就是在百慕大注册的ShinningCrownHoldingsInc,“黄总在连续五年减持套现一百余亿的对象也几乎都是海外投资者,2005年进入国美的华平就是其中之一。若说国美外资化,早在2004年上市初期已就成为现实了。”
      但业内人士认为,从法律角度上来讲,的确如此。但不管怎样,至少现在的国美电器还是在民族资本掌控之下,今后不管是哪个“黄光裕”来控制,都改变不了其“黄皮肤”的本性。所以,如何保持国美电器民族资本控股的状况不发生根本改变,应该是“国美”事件解决的一个底线。
      王耀也表示,“中国的发展是开放的发展,是全面互利的。我们真诚地欢迎各国企业积极参与包括家电零售业在内的中国商业服务业改革开放的进程。国美电器集团是本土培育成长起来的民族企业,从小到大很不容易。多年来,无论是各级政府、行业协会和有关机构,还是广大消费者都给予了国美电器很大的支持,‘国美’品牌已成为国内消费者最为信赖的民族家电品牌之一。无论国美电器股东如何变化,我们都希望在开放发展的大原则下国美电器能够永远保持民族品牌的本色。”


恪守股东、经理人本分
      除此之外,最让王耀忧心忡忡的则是国美事件可能会引发的中国现代企业治理制度开历史倒车的危险。
      王耀担心,如果国美事件处理不当,可能引发众多企业大股东对于职业经理人信任感的降低,对其信赖程度大打折扣,同时,也给中国职业经理人这个行业蒙上了阴影。未来民营企业家们要么选择职业经理人但不敢放权,要么因此干脆不请职业经理人,这是与现代企业治理制度相违背的。
      王耀告诉中国商报记者,跨国企业发展经验也证明,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是公司发展的必然趋势,而职业经理人制度则是其不可或缺的必然要求。经过多年的培育,职业经理人制度在中国市场已经逐渐被广泛接受和认可,而且广大的家族式企业也在慢慢向这个方向转型,但目前出现的国美事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可想而知。
      王耀认为:“按照公司法的规定,公司董事会和经营团队的责任是搞好公司经营,提升业绩,为所有股东创造价值、提供服务,在涉及股份结构变化等重大事项上,应从保护所有股东权益的立场出发,充分尊重股东意愿。”
“所以,无论是股东还是董事会、职业经理人,都应恪守各自的本分。一方面,股东们要充分信任并放权给董事会和职业经理人,同时为他们的决策和运营营造一个好的宏观环境;另一方面,董事会和职业经理人,凭借自身的知识、经验、能力,尽心尽力为全体股东服务,也是其职责和本分所在。”王耀说。
      据介绍,在我们的邻国日本,许多企业都是由家族制发展而来的公司制企业,而多数都是聘用职业经理人帮助打点公司。然而日本却从未出现过类似国美的事件,因为日本汲取了中国儒家文化思想中的精华——“仁、义、礼、信、智”已经成为了日本各行各业中的行业准则和评判的基本标准。


尊重员工、消费者利益
      另外,国美事件发展至此,舆论关注更多的都是当事双方,而鲜有媒体去关注事件的相关利益人,尤其是广大消费者和国美的众多员工。
      一位国美曾经的老顾客告诉中国商报记者,以前国美的服务还是挺不错的,但他最近去国美买件家电,已经明显感觉到了国美一线员工的心理变化。而他作为消费者,同时也在考虑还是否去国美购物。一旦真的出现什么问题,以后的维修等后续服务还会怎样。
      对此,王耀似乎也有切身的体会,但更多的是担心。消费者是国美生存的根基,如果因为公司内部的纠纷而忽视和损害了广大消费者的利益,那么公司还有存在的价值和空间么?稳定而富有经验的一线员工是国美具体运营和执行的主要载体,忽视了他们的感受,公司业绩还会好么?
      所以,王耀提醒,“希望国美集团能从企业长远发展和保护广大消费者利益的立场出发,深明大义,依法妥善解决当前的问题,不要为此影响国美集团当下正常的经营和企业发展的前景。”      “中国商业联合会作为全国商业服务业领域最具代表性的行业组织,仍会继续关注国美事件的进展状况,以维护会员、企业的合法权益和行业健康发展为己任。同时也期待着国美事件有个圆满的结果。”王耀表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