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09月25日 10:56:26 来源:
北京青年报 【字号 大小】【留言】【打印】【关闭】
我们生活在无处不能感受到跨国公司触角的年代。由于跨国公司在全球化浪潮中表现出巨大的能量,近年来人们关注的一个问题,就是目前活跃在世界各处的那些跨国性金融和实体大公司,在向类垄断性组织升级扩张的过程中,是否已冲击到传统的主权国家地位,并由此削弱了现代民族国家的社会保障功能。
对此的看法明显两极分化。不过有一点却似乎没有疑问,那就是少数类垄断性大公司操控国家和世界的能力与程度,正使它们成为世界经济政治中的一种新的重要行为体。《石油战争》和《粮食战争》的作者、美国学者威廉·恩达尔经过研究发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前世界石油价格的疯狂上涨,至少有60%是极少数金融公司与石油巨头联手操纵市场的结果,而孟山都、杜邦等少数生物化学公司通过游说美国政府及贿赂收买一些国家的政客,已将不少国家置为它们的转基因技术实验田。
类垄断的跨国公司造就当前所见这种世界经济政治现实,主要原因在于缺乏对跨国组织及其活动的世界治理。谁能制约像美国高盛公司那样在全球到处出击的“投资怪兽”呢?从全球层面看,国家和国际组织都还欠缺对它们进行有效规制。OPEC和IEA无法应付石油危机;联合国粮农组织对粮食恐慌束手无策;在金融危机面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也多半是作壁上观,有人还认为它们本来就与少数金融垄断权势沆瀣一气。这也就难怪委内瑞拉总统,那名我行我素的“政治侠客”查韦斯,在2008年4月的伦敦粮食峰会上,一针见血告诉世界,全球粮价上涨体现的乃是“资本主义体系历史性的溃败”。
很容易看到的是,在许多国家,跨国公司都是被拉拢投资的讨好对象。后发国家为促进自身发展,纷纷给跨国公司的投资提供了层出不穷的优惠政策,跨国公司在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却将其社会责任最小化,使资本、国家与国民的关系发生断裂,国家对公民实施社会保障的财富基础受到侵蚀。不少跨国公司在后发国家的扩张,都产生了“血汗工厂”,其原因不仅在于跨国公司,也在于后发国家的政策优惠。近年来中国逐渐改变以往对外资予以超国民待遇的政策后,一些在华外资跨国公司转而报怨中国投资环境不如以前,实际上,它们所报怨的,乃是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凌驾于中国产业工人和中国民间资本之上。
在缺少全球规制这个重要环节的情况下,全球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实,使全球化为跨国大鳄谋求世界性经济权力,提供了舞台和机会。这也是造成地区性或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基本成因。由于缺乏规制,类垄断性跨国公司无论成为了脱离母国的非主权行为体,还是与特定的母国无法割离,都可能造就剥夺性权力关系。在前一种情况下,类垄断性公司充分利用全球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逼迫后发国家对其实施政策优惠,甚至逼迫发达国家为它们提供避税天堂。在后一种情况下,类垄断性公司则可能与强势的母国相互扶持,各自获得所需要的利益,从而不仅在经济和社会层面在全球范围内造成阶级分化,还在政治层面形成强势国家对弱势国家的经济政治控制。
也因为类垄断性跨国公司的权力扩张,这些年全球各地对经济全球化的反对声日益增多。在1999年西雅图八国集团峰会期间,发生了较大规模的抗议活动,之后每逢八国集团峰会,都会有抗议声浪如影随形。这些反对应该受到尊重,但是,如果把问题直接追究到全球化上,却又有失妥当。全球化是人类发展的大趋势,全球性跨国公司的出现也是必然,对于推动全球性利益的形成有其必要性。今天的世界所稀缺的,乃是在经济、政治和社会层面对全球化予以规制。在全球治理尚未存在的情况下,推动经济全球化的那些垄断性或类垄断性力量,才在全球不同国家之间造成新的等级,以及使正在形成的全球性社会内部重新阶级化。
该由谁来治理跨国大鳄?如何治理?这在现在仍然是一个有待解决的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