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国企业区位选择与区域布局的现实是企业区位布局成果的历史性叠加,也是当今企业选择区位的基础。我们应充分认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即布局不合理,东西部经济发展差异大;部分企业技术创新水平低,区位选择能力弱;众多企业规模小,效益低,组织创新慢;内陆地区制度创新不及时,区位环境差。从企业到政府都要积极创新,以引导和促进企业科学地进行区位选择与区域布局,进而带动区域经济增长,促进整个国家经济和谐发展。
关键词:区位选择与区域布局,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
企业区位反映的既是一种自然条件,包括地理、地貌、位置和河流、山脉等,又是人们作用于自然而产生的一种社会经济条件,包括交通、工业集聚和城市化程度等,企业区位同时也是一种人们在经济活动创造和叠加的经济成果的物化形态。中国企业今天的区位布局是近代一个半世纪以来企业区位选择和企业发展的结果体现,我们有必要回顾历史,分析成因,指出问题,提出对策。
一、我国企业区位选择与区域布局的演进
中国近代企业的发展水平低下,且企业的区位分布很不平衡。20世纪30年代外国对华投资的80%集中在上海;1933年上海的民族工业企业资本总额占全国的40%;1937年底全国共有按工厂法登记的工业企业3925家(不包括东北),其中上海有1235家,占总数的30%多,其他沿海各省共2063家,占总数的51%,内地各省所有工厂只占总数的19%。总之,近代中国经济非均衡发展的特征突出。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的工业布局就很不合理,企业选择区位有很多局限。当时的重工业企业主要集中在东北的辽宁地区,轻纺工业企业主要集中在上海、天津、青岛、广州等少数沿海城市。占国土面积85%左右的广大内地,除武汉、重庆等几个城市外,几乎没有什么现代工业。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不断调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一五”计划开始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通过扶持内陆地区发展以促进区域之间均衡发展阶段,主要目的是调整工业布局状况,改变区域经济严重失衡的格局。第二阶段,从改革开放初期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鼓励沿海地区率先发展的非均衡发展阶段,集中资金和资源实行重点发展,使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第三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005年,以“四大板块”战略为内容的区域协调发展阶段,即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试图通过实施板块战略,限制地区差距的扩大,解决地区产业结构趋同问题,“十一五”规划又提出主体功能区建设的新理念和思路。一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直接决定着其企业区位选择和区域布局,所以,建国初,政府积极推进工业化进程,加快企业发展,企业的区位选择更多地指向内地,在内地兴建了一大批大中型工业企业,如“一五”期间有著名的156项重点工业项目,形成了一批新兴的工业基地。之后,国家又先后在“三线”地区投入2000多亿元资金,形成了以国防工业为重点,以交通、煤炭、钢铁、电力、有色金属工业为基础,机械、电子、化工相配套,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大大加快了内地的工业化进程。但是内地工业集聚水平很低,企业之间、工业部门之间、各产业之间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正常的经济联系,一个企业、一个产业部门的建设和发展难以对其他产业及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产生带动效应。因此,多数企业效率低下,投资收益差,实际上延缓了总体经济发展的进程。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建设发展,沿海地区有了更优于内地的企业区位,沿海地区工业总产值远高于内地,劳动生产率、资金收益率、人均收入水平等指标东部都居优势地位。从全国工业总产值和企业数量来看,东部沿海地区占了全国的三分之二,东部沿海地区形成了较优越的企业区位环境,工业增长速度相对较快;而中西部地区在企业区位上总体呈劣势,工业增长速度相对较慢。
二、我国企业区位选择存在的主要问题
1.我国企业区位布局不合理,东西部经济发展差异大
旧中国留下一个不合理工业布局和极其不均衡的企业区位分布。经过新中国60年的不断建设和改造,我国经济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世界瞩目的伟大成就,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然而,就整个国家的企业区位分布来看,还是相当不合理,中国的大部分企业都分布在东部地区,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大,发达地区高速发展,落后地区发展缓慢。
2.部分企业技术创新水平低,区位选择能力弱
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已有较大提升,但有竞争力、科技含量高的产品不多。我国部分企业还难以担当技术创新主体的重任,很难实现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竞争力,缺乏不断创新的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来开辟新市场,无法自主、灵活地进行区位选择;企业发展空间有限,企业区位选择时受到多重限制。
3.众多企业规模小,效益低,组织创新慢
据统计,截至2008年9月底,全国实有企业960.36万户,但企业的规模普遍偏小。中国冶金企业、国防企业和通讯设备制造企业的规模是世界同行的1/3—1/5,汽车、摩托车及零部件企业是世界同行的1/15,化学品企业是世界同行的1/20,食品加工与饮料制造企业却是世界同行的1/30,石油加工企业是世界同行1/110.另外,我国企业效益低。2008年中国企业500强的营业收入、净利润总额、资产总额分别相当于2008年世界企业500强的12.67%,11.85%和7.79%。当然中国企业的起点比较低,发展时间短,还有企业组织创新也慢。而企业通过组织创新可以发展和完善企业间的组织联系,变革组织形式,能够实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拓展企业发展空间。
4.内陆地区制度创新不及时,区位环境差
内陆一些省份,由于改革起步较晚,没有沿海地区那样的试点积累,造成变革的能力低下。结果导致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区域差距拉大,企业集聚水平低,生产经营成本高;市场发育程度不够,企业效率低下,投资收益差;区域经济发展落后,区位优势弱,吸引力小。
三、我国企业区位选择与区域布局的成因
我国企业区位选择与区域布局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1.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对自然、社会、经济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影响。地理位置涉及空间方位、地貌特征、气候条件、交通情况和资源禀赋等等。优越的地理位置可以促进工业的聚集、区域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历史上,五口通商,开辟上海、福州、厦门、宁波、广州五个商埠,这都得益于五个地方优越的地理位置。
2.资源条件
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离不开自然条件,如自然界没有石油和天然气的蕴藏,就不可能开采出石油和天然气,也就不可能建立油气田。自然资源对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都有影响。在其他条件相似的情况下,不同区位金属矿的品位对劳动生产率和产品成本有决定性的影响。如贫铁矿含铁量30%左右,采出后要经过选矿才能入炉,选出的人造富矿的成本比天然富矿高4至5倍。再如农产品质量直接影响着食品饮料的生产。在工业化的初期和中期,工业企业对自然资源条件依赖性比较强,直接影响企业的区位选择和企业布局,资源优越的区位吸引企业集聚。
3.区位的市场化程度
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强有力地促进了东部沿海地区的加速发展,使那里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反过来又使东部地区在吸引内、外资方面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商品市场、要素市场、劳动市场等成熟起来。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区位的工业集聚优势、政策优势,企业和投资必然涌向这里。而西部地区,国有经济和计划经济色彩浓,市场化程度低,招商引资困难,其企业区位选择的吸引力弱。
4.历史原因
马克思指出:“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力——这是他们的全部历史的基础,因为任何生产力都是一种既得的力量,是以往的活动的产物。”我国东部沿海地民自唐朝以来就凭借着优越的地理优势,逐渐拉开了与中西部地区的差距。新中国成立时,占国土面积不到12%的东部沿海狭长地带集中了全国70%的工业企业和90%的工业产值。根据经济学家缪尔达尔的循环积累的因果关系理论,地区之间既有的经济基础的差距往往具有进一步扩大的倾向,经济基础较好的地区易于获得更快的发展速度。
四、我国企业区位选择与区域布局的发展
21世纪,人类社会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本质特征是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也正成为一个地区、一个企业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事实上,创新也是影响企业区位选择的深层的决定性因素。因为通过技术创新可以发现新资源、开发新产品及研制新工艺,进而发现新区位、创造新区位、拓展企业区位;通过组织创新来调整和变革组织结构及管理方式,可以分散或聚集企业,调整、优化企业区位;通过制度创新而改变社会游戏规则来引导、推动企业进行区位选择。企业区位选择归根结底为了更好地进行经济活动,增加企业盈利。所以,各种创新主体,从企业到政府都要积极创新,以引导和促进企业科学地进行区位选择,进而带动区域经济增长,促进整个国家经济和谐发展。
1.以技术创新促进区位选择,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1)企业自觉推进技术创新,自主进行区位选择;大量培养企业家,科学进行区位选择与区域布局
技术创新是现代企业的基本职能之一。企业要不断学习、搜索相关知识,只有自觉进行研发活动才能带来新技术、新工艺的产生,新产品的问世,使企业更灵活、自主地进行区位选择,创造更多利润。现代企业是集生产与交易为一体的经营主体,其经营主体的承担者是拥有特殊人力资本的企业家。在现代经济活动中,企业家能力高低或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一个企业的兴衰存亡。熊彼特重新“发现”了企业家的作用,认为企业家有5种功能,即引入新产品,引入新的生产方式,开辟新的市场,夺取原料或半成品供应的新来源,以及创立新的工业组织。企业家是市场创新活动的倡导者和实践者,所以,我们需要培养大量企业家,让企业家带领企业不断进行各种技术创新,迅速掌握新技术、新工艺,发现更多的新材料,创造更新的产品,不断开辟生产经营新空间,使企业可以自主、科学地进行区位选择,不断提高竞争能力。
(2)国家大力引导技术创新,扩大企业区位选择范围和空间
中央政府要制定、颁布关于技术创新的长远规划和鼓励技术创新的近期具体政策,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以使企业可以自主地进行区位选择,扩展区位选择,使大量企业建立,并迅速形成生产能力,创造更多社会财富。
2.以组织创新影响区位选择,促进企业持续发展
(1)积极创造条件,企业区位选择向集群式发展
美国经济学家波特竞争优势理论的一个重要发展,就是将竞争优势理论与区位理论结合起来,提出了集群(Cluster)的概念,并称之为“新竞争经济学”。集群能够提高生产率,促使企业持续不断地创新,促进新企业的诞生和企业的衍生,加强竞争。集群是国际竞争优势产业的一个共同特征,企业集群通过地理集中和产业组织优化,通过群体协同效应获得经济要素的竞争优势。波特认为,发展中国家之所以在世界市场上没有摆脱以廉价劳动力和自然资源进行竞争的阶段,基本的一点在于缺乏发展良好的企业集群。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国际上具有竞争优势的关键是产业的竞争优势,而产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彼此相关的企业集群。可见,企业集群对企业区位选择和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所以,我国企业应积极进行组织创新,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企业发展目标,设立企业集群或企业区位选择在集群里发展。
(2)促使企业区位选择向跨国经营转变
大企业应积极地进行组织创新,设立跨国公司来经营;若受条件限制,自己不能设立跨国公司,也可以加入跨国公司的产业链或经营链中谋求发展。利用跨国公司进行区位选择的优势,协调和控制位于不同区位的属于同一生产链中的不同功能,充分利用生产要素,如自然资源、资本、劳动力和政府政策以及投资补贴等的国别差异,在全球范图内配置资源,将自身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与东道国区位优势结合。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近年来世界许多著名的跨国公司纷纷进入中国,并制定了长期投资战略。从地区分布看,这些著名跨国公司在华的投资项目,主要集中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特别是北京、上海、天津和广州等大城市。我们应抓住机会,适时合理、创新性地进行区位选择和区域布局。
3.以制度创新引导区位选择,调控企业区域布局
(1)地方政府建设企业区位环境建议
首先,调整政府的作用和职能,建立能够减少交易成本的、易于企业区位选择的制度环境。我们主张调整、规范地方政府的行为,提供关于企业设立、具体的合作、公平竞争等完善的法规、政策、制度、规范等环境,激励个人和组织从事生产性活动,使劳动、资本、技术等因素充分发挥其功能。其次,积极进行制度创新,营造良好的企业区位市场环境。如通过激励机制,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把人们的努力及资源引导到生产率较高的部门。好的激励机制能够把个体的努力程度与报酬、个人目标与社会目标紧密结合,在增进个体福利的同时增进社会福利。落后区域缺乏有效率的激励机制是其经济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因此,要通过制度创新,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营造良好的区位市场环境,从根本上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吸引企业区位选择,提高地方经济效益。
(2)中央政府关于企业区位选择的制度建议
制度创新理论告诉我们,预期的制度创新收益必须大于预期成本,否则,制度创新就缺乏经济动机,制度创新不可实现,也就是,经济发展的实质在于获得一个创新激励机制,所以我们的政府就要通过制度、政策建立这个机制和创造这个环境。西方工业国家是以私有产权为其制度的基础,以市场机制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市场机制通过价格体系和竞争机制不仅发挥着提供信息、经济激励和决定收入分配三大功能,而且市场随机运作过程中可以自发地培育和组织创新。有研究表明,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保持创新水平的领先地位、提供一流的销售和服务,在抵制他人模仿和侵权上,比专利制度更为有效。因此,我们可以说,市场自身确实能给创新者提供某种自然保护,为创新提供持续的动力,具有组织培育创新的功能。因而,我们的政府要维护市场秩序、健全市场机制,以制度创新引导区位选择,调控企业区域布局。
作者:吉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刘静 来源:《当代经济研究》2010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