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我国独立信用评级机构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申请成为美国官方认可的债券评级机构,但被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驳回。
证交会称,大公目前似乎不可能遵循联邦证券法的规定。
“入美”遭拒
2008年7月大公国际就已经启动了美国“国家认可统计评级机构”申请工作。
23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在官方网站发布通告,以“无法履行对大公的监管”即不能“跨境监管”为由,拒绝了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注册为美国“国家认可统计评级机构”的资质申请。
证交会表示,大公的申请被拒是因为它目前似乎不可能遵循联邦证券法对记录保存、生产和检查的规定。证交会要求全国认定的评级组织保存详细的记录,如评级支付人、合规报告和信用分析师身份等。
据报道,SEC一位官员表示,自从申请程序的相关规定2007年生效以来,大公国际资信是第一家被SEC拒绝的公司。
大公国际:不接受任何以出让国家主权为条件的评级资质
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25日就申办在美评级资质遭拒一事发表声明称,大公申办在美评级资质的要求是合理、合规、合法的,以“跨境监管”拒绝是对中国与中国评级机构的歧视,大公不接受任何以出让国家主权为条件的评级资质。
大公国际表示,“跨境监管”事关国家主权,可以通过国家间监管部门协商或国际通行的“监管互助”解决,而大公申请美国评级资质完全是一种市场行为。“美国证交会坚持把两者挂钩并作为唯一的拒绝理由,这是我们绝对不能接受的。大公坚决支持我国监管部门维护国家主权的决定。”
大公国际表示,美国证交会无理把一个达到申请标准的中国评级机构拒之门外,不仅有悖于美国《证券交易法》、《对注册为国家认可的统计评级机构(NRSRO)的监管规则》和相关国际法规,同时也给大公造成了巨大损失。“对此,大公将考虑适时启动包括追究法律责任在内的维权行动。”
缘何遭拒?
据报道,有媒体推测,美国拒绝大公国际的理由主要有两点:一是“大公总部设在北京,在美国未设有任何机构,未对任何美国公司进行评级,也未有任何美国公民订阅其评级”。二是“美证交会至今仍无法确定在当地适用于大公的法律框架内,大公是否能遵守交易法”。
中国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25日也对《环球时报》表示,美国此次之所以拒绝大公国际的认证申请,也正是因为担心自己的评级霸权被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