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2027 1
2010-09-27
下面是从腐败的角度探讨儒家文化兴起的原因,一点浅见,望大家提些意见与建议。
来自http://blog.sina.com.cn/chunlei0130

腐败是一种以公权谋私利的行为,在中央ZF与地方官员的委托代理关系中,由于缺乏必要的监督管理,地方官员便会有道德风险的动机,无论是西方社会还是中国社会,腐败问题都是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问题,但是单纯地把腐败看做是中国的传统或者是传统文化所导致的都是缺乏论证的。
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儒家文化,自周公建礼以来,礼在中国社会中便有着极其独特的地位,何谓礼?在传统的中国社会中,礼是维持社会正常运转的一整套秩序和制度,春秋战国时代的礼乐崩坏其实就是秩序的荡然无存,在那个百家争鸣的时代,各家各派均提出了维持礼的方法和思路,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荀子所说的“以仁维礼”,“仁者,人也”,徐复观先生曾说:仁就是由爱己到爱人,以天下人好恶为己之好恶,不以己之利益夺天下人之利。
而中国社会自有秦以来便形成了统一的中央ZF,作为理性的主体,在中央ZF与地方官员的委托代理关系中,中央ZF会基于成本--收益的考量与分析,对地方官员进行监督管理。在战国时代,列国并存,单个国家的面积较小,各国的中央ZF可以比较低成本地对全国各地进行监督和检查,尽管秦朝实现了统一,但是仅存了13年,及至汉代,国土面积大为拓广,如从西安到广州的路程达数月之久,受到交通、通讯等条件的制约,中央ZF对地方官员的监督管理具有很大的难度,成本极高,而监督管理的收益却又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从而使得中央ZF往往疏于监督和检查。
但是没有监督管理的地方官员很容易就会腐败,威胁国家的生存,因此探寻一种低成本的制约腐败的办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儒家思想强调克己奉公,如果地方官员具有这种理念,在思想上他们就会克制自己,具有很强的道德约束,把天下人的好恶作为自己的好恶,从而减少了道德风险问题的发生,另一方面,如果整个社会奉行仁爱之念,那么民众发生纠纷等事件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从而减少了地方官员进行审讯乃至受贿的可能性,发生腐败的几率也就大大减小,因此,自汉代以来,儒学逐渐被中央ZF认可、倡导。
然而自隋唐开科举之后,官员结构发生了很大程度的变化,许多出身底层的人也通过科举考试参与政治,但是他们中的很多人仅仅把儒学作为一种手段,唐朝后期的牛李党争以及南柯一梦的故事都充满了对科举选士的诟病,单纯依靠文化制约腐败的效果大大减弱,因而中央ZF也会定期对地方官员进行监督和检查如唐朝的按察使、明朝的总督以及清朝的御史等,但这些仅仅能起到一种辅助的作用,在高成本的制约下,由于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传统的中国社会便始终把儒家文化作为减少腐败的主要方法。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9-28 08:36:14
希望大家多提点意见,谢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