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哲学与心理学版
2398 2
2010-09-27
《庄子》出了名地晦涩难懂,无论语言还是内容,但在人们心中,这本书代表着某种境界和档次。现在真正阅读这本书,发现即便是现代汉语的译文,也让人读起来颇多困惑。因此在这里,只敢谈由于中学学过而至少能理解字面意思的《逍遥游》。

    不得不说,庄子的境界相当令人佩服。“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的大鹏,在我这等凡夫俗子眼里已是不可思议;而“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这样的极致境界,更是让人在理解意思后深深佩服庄子的想象力和气魄。

    或许真的是我太渺小吧,尽管心中佩服庄子所描述的境界,但我始终不太清楚为什么他要描绘这么一种境界,将其竖为某种标杆。我并不愿意承认自己庸俗,但我不得不说庄子所描述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不仅实在太遥远,而且苛刻地让人畏惧。老师在课上不止一次提过庄子一生贫困,还曾为借钱受到监河官的侮辱,也不止一次提到惠子的梁国相位和死老鼠的故事,这种种细节都让我困惑庄子究竟是怎样在终身困苦的情况下坚守自己的原则。蜩与学鸠大概是庄子在心中对多数世人的评判,但毕竟庄子还是人啊,毕竟他不能像大鹏或者列子那样仅靠风力生存啊。

    有时候在心中暗想,这个世界的价值观是多么虚伪。在很多时代,类似庄子的逍遥境界是人们挂在嘴边的追求,但大家嘴上一套手上一套,真正追求的根本不是嘴里说出来的东西,而所谓的境界只不过是不折不扣的附庸风雅。然后就会疑惑,为什么在不同的时代,人们都会搬出这一面旗帜作为幌子,都以这样的说辞来掩饰自己的浮躁和鄙陋。到最后,问题集中到这一点上——为什么逍遥的境界很好,好到让大家在嘴上异口同声地说好,但在行动时毫不犹豫地抛弃。

    想了半天,最简单的解释还是:要做到这种境界太难了。中学的政治书上有一个让人不爽但又折服的例子——独自在荒岛上生活了很久的鲁滨逊,也并不能脱离人类社会,因为他在荒岛上生活依靠着在人类社会中学会的技术。真正脱离了人类社会的极端例子也不是没有,但我们在生理之外的其他层面上的确难以接受那些狼孩、熊孩是我们的一份子。当然我们有时候的确会希望自己能自由地生活,但这种自由打上了诸多限制条件,有时候甚至我们自己都没意识到。例如,很多城里人现在总想去风景秀美而人迹罕至的地方旅游,但又对饮食住宿方面的条件有不切实际的要求。一概地将其斥为虚伪似乎也不妥,但这样“单纯”的想法实在矫情可笑。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犯这样的错误,在衡量一件事情时先看到收益,后看到成本。如庄子那般的逍遥成本也是相当高的,远高于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而且如同泽雉“不蕲畜乎樊中”一样,人们也不愿意轻易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这么一来,逍遥的境界也就沦为嘴上的空谈了。

    心中有几分悲凉。尽管并非很理解很赞同如此境界,但还是觉得大家这样嘴上说说实在是对这样境界的侮辱。因为我实在感觉不到,人们在提及此种境界时有多少严肃和真诚。这也就是庄子和道家的归宿——成功时的境界符,失意后的解忧丹?不禁为这些两千多年前的圣人感到惋惜……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9-27 15:57:11
有人说我是 “书呆子”,我一听到 就好笑,他们因为我经常看课外书就说我是“ 书呆子”。其实呢,按照李泽厚所说,书呆子是指“不能随环境变迁而作出策略变迁”的人,我还有一个很聪明的同学对我说:“看很多课外书会成为书呆子这个说法是可笑的。”我也这么认为,其实只看专业书的人往往才像书呆子,有些学生成绩很好,却像个“呆头鹅”一样,语言乏味,跟他(她)说两三句话就不能说下去了。另外,李泽厚说大哲学家康德也特别强调思维结合经验的极端重要性。只有数学和物理学的某些领域可以除外。但物理学最终仍需经验(实验)验证。数学则恰好相反,必须脱离经验来思维。  
傅佩荣就说“一生埋首读书的人,如果终其一生都不懂得做人处世的道理,也是枉然。”“文字与生命脱节,读书只是浪费时间而已。”  

综上所述,书呆子就是不会读书,脑子不会随机应变,空谈太多没实践,生活盲目的人。  

我再谈谈怎样避免成为书呆子。  
第一,不要光看专业书,要多看课外书(当然专业必修要保证过关),尤其不能忽略好的哲学和心理学书。看这两类书都能提升判断能力,尤其哲学书还能使“自我”觉醒,哲学是精神生活的理性形式,心理学书则比较有实际用途。  

第二,去实践,比如和同学去买电脑,能学到讲价的技巧,识别奸商的面孔和眼神,防止他们偷梁换柱等欺骗伎俩。  

第三,是多和些聪明人一起,互相学习,有问题上网查资料和问高手也能学很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9-27 15:57:28
Kant是我最喜欢的哲学家,出生于1724年4月22日,到老年时身高缩水到不足五英尺,当时中国还是清朝,中国一直令德国人既向往,又害怕。哲学家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1697年就对中国相当痴迷:“中国人总是三思而后行”,一切“以国家和睦为目标”。而80年后,他的同行约翰·戈特弗里德·赫德警告说,中国人是一群“迷信的乌合之众……(他们的)伦理学始终阻碍着思想的自由发展”。Kant完成了一次哲学史上哥白尼式的革命,kant幽默风趣追求真,善,美,分别对应他的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并却说“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Kant一生没有过上荣华富贵的生活,21岁大学毕业做了九年家庭教师,后来做了哥尼斯堡大学的教授,出去散步只用鼻子呼吸。他教别人以哲学思考,讨厌死记硬背,对学生实行素质教育,把思想的乐趣带给学生,虽然他的著作晦涩难懂,但是为了表达一些艰深的思想这是必须的。kant晚年每天下午定时散步,相信许多灵感都是在散步中得来的。Kant善于社交,目光炯炯有神,和苏格拉底一样。康德在1770年之前主要作品是自然科学方面,1770年以后主要是哲学方面。康德终身未婚,不是对爱情不感兴趣,可能因为哲学问题更吸引他。  

康德如果能来现代中国,恐怕会为现在这种违反常识的无趣的教育感到可笑。一个人有记忆力,理解力和创造力,要三个都重视,中国的传统书主要靠记忆力,理解力和创造力都不咋的需要,所以要学习西方的长处。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就能提升理解力, 当然还有笛卡尔《谈谈方法》,休谟《人类理智研究》,这三本书认真看绝对有好处,提升思维逻辑能力。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