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颖一:清华经管学院硕士教育改革:向应用型转型发布日期:2010-09-26
清华经管学院硕士教育改革:向应用型转型
钱颖一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
清华大学第27次教书育人研讨会大会主题发言
2010年9月17日
清华经管学院于2008年3月成立了由教师组成的研究小组,探讨普通硕士研究生教育定位和模式的改革。经过两年多时间的调研、酝酿并与研究生院的多次沟通,学院在清华大学第23次教育工作讨论会期间最终形成了改革方案,该方案获得了研究生院的同意和大力支持。
我们学院的硕士教育改革方案的方向是把过去单一的学术研究型硕士模式转型为以应用型硕士为主的模式,并且把应用型硕士教育细分为两种类型,即专业应用型硕士和综合应用型硕士。经过这一改革,经管学院硕士学位(除MBA专业硕士学位以外)教育将清晰地定位于三个类型:研究型硕士、专业应用型硕士和综合应用型硕士。
按照新方案的招生已经从2010年的秋季(即2011级硕士研究生)开始。在计划招收的120名硕士研究生中,研究型硕士20名、应用型硕士100名,其中专业应用型硕士60名、综合应用型硕士40名。我们学院的硕士改革方案符合学校增加应用型硕士、减少学术型硕士的整体思路。
我们之所以在2010年秋季推出硕士招生改革也有时机上的考虑。经管学院在2007年对本科教育做出了较大的改革,比如启动了新专业“经济与金融(国际班)”,实施新生指导教师制度,大幅度增加英语授课课程比例。同时学院也加大了本科招生力度,它使得从2007级开始,经管学院的本科生生源质量大幅度提高,文科生和理科生的平均高考分数在全校各院系中均名列第一。三年来,2007级本科生也被证明确实十分优秀。他们将在2011年夏季毕业并在2010年秋季面临免试推荐研究生。我们在这个时候及时推出硕士教育改革与我们在三年前推出的本科教育改革得到了很好的衔接。
改革细节
研究型硕士:经济学硕士、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硕士。对过去几年硕士毕业生毕业后的趋向分析发现,经济学和管理科学工程学硕士毕业生中继续攻读博士的相对较多,而其他专业的硕士毕业生中,继续深造的学生很少。所以其他专业的硕士项目继续坚持其研究导向与学生的需求不符。有鉴于此,我们决定只保留经济学硕士(Master of Science in Economics)和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Master of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为研究型硕士,其中的经济学硕士合并了过去的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数量经济学和国际贸易学四个二级学科。我们同时取消所有其他学科的研究型硕士项目。保留的这两个研究型硕士项目规模较小,2011级计划一共招收20名。
这两个研究型硕士项目的定位很明确,就是培养将来从事研究工作的人才。这两个硕士项目与学院的本科生三、四年级的“优秀学术人才培养计划”相衔接。它们的培养方案与相对应的博士生培养方案交叉,但也不完全一样。对想继续读博士(无论在国内还是出国)的硕士生而言,他们可以选择上博士生的课。对于毕业后想从事研究的硕士生而言,第一年并不需要太多的基础课,而需要一些应用性较强的课。所以,为了适应不同的需求,我们计划所有博士生的课都对硕士生开放的同时,专门开设一些应用性的课程,供学生自己选择。
我们预计,这两个硕士项目的毕业生的出路主要是三部分:一部分学生出国读博士,一部分在国内读博士,另一部分则去各种机构的研究部门工作。当然也会有一些毕业生选择了非研究部门的工作,但这并不是我们的主要培养目标。
专业应用型硕士:会计硕士、金融硕士。会计和金融这两个领域有两个共同特点。一是具有系统的专业学科知识体系。二是具备清晰的就业行业,会计是会计师事务所(以及公司的财会部门),金融是金融机构(以及公司中的财务部门)。会计学还有专门的从事行业工作的资格考试,金融学虽然也有类似的考试,但并不那么普遍和必须。根据这种情况,我们决定这两个硕士项目改造成专业应用型硕士,并计划2011级硕士一共招收60名。但这两个硕士项目的具体情况有所不同。
经管学院从2009年入学的硕士生开始举办了会计专业硕士(MPAcc)项目。与在此之前学院举办的会计学硕士学位相比,MPAcc更侧重于实际能力的培养,更突出会计职业实务工作的要求,更注重学术性与职业性的紧密结合,更强调系统掌握现代会计学、审计学、财务管理以及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对会计实务有充分的了解,具有很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我们学院的这个MPAcc与在此之前的其他学校(比如国家会计学院)举办的MPAcc项目有三点不同:第一,我们的项目既有学位证又有学历证(即“双证”);第二,我们录取的学生不要求有工作经验,可以走直接推研;第三,我们收的学费比照普通硕士,而不是MPAcc。所以,我们的会计硕士项目更像普通硕士,而非专业硕士。由于MPAcc这个学位已经有了自己的定位,操作性强,但并不是很精英,所以对我们自己的本科毕业生的吸引力并不十分强。
我们试图把这个学位由“专业型”转变为“专业应用型”,最好叫做“会计硕士”(Master of Accounting),以区别于MPAcc。这种区别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加强理论基础,不完全局限于操作层面;二是增加国际化程度,争取与国外一流大学合作,办成一个“双学位”的项目。
我们学院过去有“金融学硕士学位”项目,是学术研究型硕士项目。日前国务院学位办已经批准了“金融专业硕士”。尽管学位办把它定位于“专业硕士学位”,我们则希望把它办成“专业应用型”硕士,比专业硕士学位更加注重理论和应用,不仅仅是操作。它比较符合我们的本科生的经济学和数学基础。这个学位可以叫做“金融硕士”(Master of Finance)。我们预计这个学位项目会很受欢迎,因为它就业出路会很好。
除了上述的由我们学院单独举办的金融硕士项目之外,经管学院还同深圳研究生院联合举办一个金融硕士项目。这个合作项目的学生主要在深圳上课。但是我们是一个培养方案,统一招生标准。合作举办的金融硕士的文凭上将注明是经管学院和深圳研究生院联合培养。
综合应用型硕士:管理硕士。我们原有的企业管理硕士项目包括三个方向,分别对应三个学术系,即企业战略、人力资源与组织行为、市场营销,但每一个方向的规模都很小。此外,我们还有一个技术经济与管理硕士。这个学科同企业管理一起都是“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这两个专业的硕士培养方案一直是按照学术研究型设计的。但是,这两个项目的硕士毕业生中绝大多数都去了企业就业,很少继续深造攻读博士的。导师们也越来越感觉到不能依靠这些硕士生来做研究课题了,因为他们第一年修课,第二年找工作、实习、有的甚至就提早就业了。这是两个定位不清晰,资源浪费较大的硕士项目。
虽然如此,对管理类硕士学位的需求却很大,因为它们偏重于管理应用,同时又不需要具备工作经验,从大学毕业后可以直接读。它们对我们学院自己的优秀本科毕业生很有吸引力。我们的调查发现,已经在这两个项目中就读的学生认为他们所学的课程本身的意义并不大,但是这个领域的硕士学位还是有市场价值,特别是如果想去国有企业和政府部门。
有鉴于此,我们将这两项目的四个方向整合为一个“综合应用型”硕士项目,叫做“管理硕士” (Master in Management)。我们计划这个硕士项目首届2011级招收40名学生,形成一定规模。
不同于金融硕士和会计硕士,管理硕士强调综合管理,学生的学习内容包括经济和管理的各个方面,比如管理学基础、领导力、伦理、沟通、应用经济学、宏观和微观金融等,学生不必选择任何一个具体方向,所以它是“综合性”的。另一方面,这个学位不同于MBA,它不要求有工作经验,可以直接从大学毕业后读。同时,因为它的学生来源不同,学生的学术基础较好,课程的分析性会比MBA课程要高。这样整合后的规模就比过去任何单一项目都大了,可以优化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还可以让学生在选课时有更大的选择空间。
另外,这个“综合应用型”硕士项目同我们的本科项目可以很好地衔接。我们在大三、大四开设了“优秀人才领导力培养计划”和“优秀创业人才培养计划”,侧重于未来企业管理者、创业者和后备干部。参加这两个计划的本科生的一个选择是免试推荐到这个“管理硕士”项目。
学生从“管理硕士”项目毕业后的主要出路是去商界和政界就业,未来从事管理工作,也可以附带做一些研究工作。虽然“管理硕士”与“工商管理专业硕士”(即MBA)有相似之处,但是我们在设计“管理硕士”时已经考虑到了差异性。首先是学生来源不同,比如读管理硕士的学生中清华的本科毕业生比例较大。第二是学生的职业路径不一样。学生在大学后直接读管理硕士,毕业后需要更多的实践经验,但是提升潜力较大。第三是不同于MBA,管理硕士项目规模很小,显得更加精英。
需要指出的是,美国并没有这类硕士项目,欧洲却有类似的项目。一种是欧洲传统的MSc in Management,通常是两年,本科和硕士生连读。它并不是专业性的硕士项目(比如国际商务硕士或营销硕士)。另一种是欧洲的独立商学院新近推出的Master in Management,通常一年。这些商学院自己没有本科生,招收其他学院的本科生毕业后直接读硕士。比如伦敦商学院在2009年推出了这个硕士项目,很受欢迎。
我们学院是国内的经济管理学院中第一个举办这类综合性应用型硕士项目的学院。因此这是一个创举。虽然我们还不完全清楚市场的接受程度,但是,我们知道市场对我们学院的普通硕士毕业生的质量非常认可,主要是因为他们的本科教育和素质。所以,只要我们能够继续锁定我们的本科生中的优秀学生,我们有信心这个项目能够成功,并引领国内其他大学跟进。
http://www.sem.tsinghua.edu.cn/portalweb/appmanager/portal/sem?_nfpb=true&_pageLabel=P405944181267422807989&clipperUrl=http://cms.sem.tsinghua.edu.cn/semcms/xyywcn/39981.htm#wlp_P405944181267422807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