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长江三桥10年修24次经济账应该如何算?
   
    武汉白沙洲长江大桥近日开始为期40天的局部封闭维修。这已是这座投资11亿元的长江大桥建成通车后10年间的第24次维修,平均不到1年要修两次。
  据了解,此桥最近一次大修是去年7月到9月间,桥面用的是美国进口环氧沥青混凝土,耗资逾亿元。当时,面对市民对此桥“屡修屡坏”的质疑,有关方面自信地说“至少要管6年”。可实际上通行不到3个月就又修了一回。现在主桥桥面已出现数十个坑洼,如同“牛皮癣”一样,所以不得不大修。
  据负责大桥上一次维修的公司解释称,花亿元动大手术,用的是进口新材料,但为了赶工期,施工用的是“土办法”:在没有等到混凝土自然干透的情况下,采取高温油炉烘干,使得沥青黏合强度、硬度都大打折扣。
  
白沙洲大桥是武汉长江第三桥,与1958年建成的万里长江第一桥相距数公里,长江一桥50年才大修过一次。(9月24日《京华时报》)
   
一座桥10年修了24回,这在世界大桥史上绝对罕见,堪为“奇迹”。对于这样的大桥,我估计走在上面的人都战战兢兢,要是万一正好垮塌了呢,自己还不喂了江鱼?
   
10年,对于一座木桥来说,也不能说是很长的时间,但就是这样一座修建于新时期的大桥,居然不如修建于50多年前的老桥,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按照上次维修大桥的公司的说法,是为了赶工期,施工用的是“土办法”。对此笔者虽无法查证,但还是暂时存疑。这固然是大桥质量的问题之一,但是还有没有别的原因?那么上次维修呢?上上次、上上上次维修呢?我们一直可以追溯到大桥初建时,难道都是因为施工赶速度、用的“土办法”才得10年24次维修吗?我看都很难自圆其说。倘如此,难道我们今天的施工方法比1958年还“土”、还落后?我想不可能吧?那为什么1958年修建的大桥50年才维修了一次,而现在修建的大桥居然平均一年要修几乎三次?
长江三桥10年修24次经济账应该如何算?
  
毫无疑问,这里的症结并非全出在施工适度上、施工方法上,而是出在建桥的人身上,或者说出在急功近利上,甚至腐败上。笔者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1978年买了一辆永久牌自行车,32年过去,不敢说还明光铮亮,但电镀基本没有锈斑,仍然明亮。而去年买了一辆自行车,到今年已经锈迹斑斑。我的永久自行车第一条轮胎用了10年,而现在换一条轮胎最多用一两年。是我们的技术落后了?我看不是,还是我们的人出了问题。人要出问题就一切都坏了。因为人掌握着技术、材料、工艺等等,有人还会从这些中间渔利。比如偷工减料、以次充好、偷梁换柱等等。在一切向钱看的情况下,很多人的良心已经被狗吃了,责任意识已经被狼叼了,技、材、艺要求已经被金钱吞噬了。武汉长江三桥质量问题有没有这些方面的因素?我看不但有,而且是最重要原因。
记得有人回忆当年修建北京人民大会堂情景时说,工人们为了保证质量,凡雨淋过的钢筋都要擦拭得干干净净;如果有一点锈迹,都要重新用砂纸打磨好。建人大会堂的速度也很快,只一年功夫,但为什么就没有质量问题?那时人的思想和现在不一样,是一切为了工作,一切为了人民。而现在呢?是一切为了金钱,一切为了自己。能少用点材料就少用点材料,能用次材料绝对不用好材料,能糊弄就糊弄,能蒙混就蒙混。因此假冒伪劣产品和豆腐渣工程就充斥在中国市场。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看看家里的锅碗瓢盆,30年前买的和现在买的哪个质量更好?毋庸讳言,一切都出在人的问题上,人的思想品质、道德观念、公德意识、奉献精神已经下降到一个危险的阶段,成为制约我们产品质量的最大软肋,正污染戕害着我们的整个社会!
  
武汉长江三桥从修建到维修,肯定一次次都难得干净:材料问题、管理问题、利益问题等等,说不定还有腐败问题。因此笔者认为,武汉长江三桥10年维修24次绝不仅仅是个速度和施工方法问题,而是人出了问题。人一旦出了问题,什么问题都会发生。它已经戳中了我们的时代软肋——人心不古了。
在一个人心不古、一切向钱看的时代,这根软肋可能才是武汉长江三桥质量问题的真正元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