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商品生产,“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反杜林论》280页。
按需求实行计划生产,“当人们按照今天的生产力终于被认识了的本性来对待这种生产力的时候,社会的生产无政府状态就将让位于按照全体社会每个成员的需要,对生产进行社会的有计划的调节。”同上276页。
建立集体的生产组织,“在这个组织中,一方面,任何个人都不能把自己在生产劳动这个人类生存的自然条件中所应参加的部分推到别人身上,另一方面,生产劳动给每一个人提供全面发展和表现自己的即体力和脑力的能力的机会。”同上280页。
工业生产分布全国,“只有按照统一的总计划协调地安排自己的生产力的那种社会,才能允许工业按照最适合于它自己的发展和其他生产要素的保持或发展的原则分布于全国。...大工业在全国尽可能平衡的分布,是消灭城市和乡村分离的条件。”同上293页。
5,社会主义的分配形式。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的批判》中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表述。
“在一个集体的,以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的社会里,生产者并不交换自己的产品;耗费在产品生产上的劳动,在这里也不表现为这些产品的价值,不表现为它们所具有的某种物的属性,因为这时和资本主义相反,个人的劳动不再经过迂回曲折的道路,而是直接地作为劳动的构成部分存在着。”
“我们在这里所说的是这样的共产主义社会,它不是在它自身基础上已经发展了的,恰恰相反,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因此它在各个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所以每一个生产者,在做了各项扣除之后,从社会方面正好领回他所给予社会的一切。他所给予社会的,就是他个人的劳动量。例如,社会劳动日是由所有的个人劳动小时构成的;每一个生产者的个人劳动时间就是社会劳动日中他所提供的部分,就是他在社会劳动日里的一份。他从社会方面领得一张凭证,证明他所提供了多少劳动(扣除他为社会基金而进行的劳动),而他凭这张证书从社会储备中领得和他所提供的劳动量相当的一份消费资料。他以一种形式给予社会的劳动量,又以另一种形式全部领回来。”《哥达纲另批判》。
6,由以上可以看出,社会主义就是工人阶级在消灭了资本主义以及它的商品经济以后,集体地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按照全体社会成员的需要对生产进行社会的有计划的调节,把工业生产分布到全国全国去,在每个人都参加生产劳动的条件下,按照每个人的劳动领取与劳动量相当的消费资料。
三、列宁的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国家资本主义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标志着无产阶级在俄国掌握了政权。面对当时国内存在着以小农经济为主的五种经济成份,是按照马克思的指示消灭资本进入社会主义,还是先为社会主义创造经济基础,然后进入社会主义。列宁选择了后一条道路。列宁的政策是“新经济政策”即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国家资本主义。
1,设想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