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人 发表于 2010-12-26 01:59
AD-AS本身不是一个模型,而是来自于若干模型的整合。若干模型的素材,构成了AD-AS本身。比如说,某些理论是研究AD的,那么,这些理论表明某个变量的变化将如何使AD移动。
个人的观点是,如果要提出AD-AS模型,它至少要独立于所谓IS-LM模型。
*****************
假设之前本没有所谓IS或LM,只看AD的本来意义。AD的意义无非应该是,“总需求(支出)”关于“一般物价水平”的函数yd=yd(P)(当然,该函数也可以包含其他参量,或者说,“总需求”本来是多元函数,但是AD只强调该函数的一个“侧影”)。
而总需求yd可以分解为c、i、g、x(这里c、i、g仅指对本国产出的支出)。
只要建模者确认了dc/dP+di/dP+dg/dP+dx/dP的符号(及其原理),就确认了AD的方向。
然而,我们必须看到AD
内在的逻辑麻烦:(从微观经济学中也可以想到)总需求不可能只受价格因素的影响,至少还要受“收入因素”的影响。那么,这里的“收入因素”究竟是什么呢?是“总需求”、“总供给”,还是“总产出”呢?
有人会说,“三者是一个意义”——我们确实
有时可以这么说,但这
只是在
GDP核算意义上的(显然宏观经济学中的各种均衡
并不指GDP核算中的各种恒等式)。如果非要说AD代表了某种“均衡”,它代表的也应该不是GDP核算意义上的恒等式(否则实在没有必要提出AD了),那么它是怎样一种均衡呢?如果又说它至少代表了“产品市场均衡”,那么AS与AD的交点又代表了什么均衡呢?(或者说,“产品市场均衡”与“总需求=总供给”,又是什么关系?)
再假设之后没有所谓AD或AS,只看IS的本来意义。IS方程可以一般地表述为y=yd(y,r)=c(y,r)+i(y,r)+g(y,r)+x(y,r)。如果IS已经天然假设“IS代表了总需求方面的产出”(即y=yd),那么该方程是恒成立的(或者说,它只是同义反复的恒等式),也不必强调它代表某种“均衡”了吧?
再来看LM的本来意义。“流动性需求”中的y究竟指的是什么?是“总需求”吗?仅仅“需求”就可以决定货币需求吗?
****************
个人以为,IS比所谓AD更有意义,它直接用等式揭示了“收入-需求-产出”的相互关系及均衡的意义。
将IS方程y=yd(y,r)扩展,令y=F(K, L),即将总产出(总供给)写成总生产函数的形式,即F=yd(F,r),我们同样可以同时考虑产品市场与劳动力市场(可以考虑L是其他变量的函数)。但是,这不必提出所谓AD-AS框架。
换句话说,个人以为,我们可以根据各种均衡的本意义联立一系列方程(各方程的具体意义及形式依建模者理论而定):
产品市场均衡:y=yd(y,r)
货币市场均衡:M/P=l(y,r)
劳动市场均衡:L=min{Ls(W),Ld(W/P)}
国际收支均衡:BP(y,r)=0
总产出函数:y=F(L)
充分就业产出:y=y*
……
但并
不必要把其中几个概括为所谓AD(这种逻辑上显混乱的概念)。如果就是把IS与LM联立所得到的y与P的关系规定(定义)为AD,这也不能说不可以。但个人以为,这会引起歧义(正如前所说,“产品市场均衡”与“总供给=总需求”,究竟有什么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