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化与人工的差异
2010-9-15
玉成鸿雁
自动化工具的发明,人们越来越从日常重复的工作中摆脱出来,从事一些更具有创造性的工作,社会这架大机器的运作需要的人力越来越少,人们越来越可以坐享其成、不劳而获。有形的劳动正在减少,无形的劳动却在增加。更多的劳动在人的脑袋里实现,编作程序,输入机器硬件,只需简单的日常维护即可。
社会进入机器化大生产之后,需要一般的模式,体现在外表是产品的趋同性。轿车的生产是技术化非常高的一个产业,通用汽车年销售量达八百万辆,这个数字靠人工是难以企及的,但是有了机器和软件程序等自动化系统的协助,这个数字可以容易地实现。通用的别克君威轿车,大街上跑的几乎是一模一样,这种趋同性是机器化生产的结果,这也能大大提高生产效率,进而压缩生产成本。如英国的劳斯莱斯汽车,全部由手工制作完成,极尽奢华,年产不过几千辆,可是每一款都精工细作,造价不菲。
带来非凡的个性化享受的同时,牺牲了生产效率,最终劳斯莱斯品牌被德国宝马收去,美国通用却能稳坐第一把交椅(通用的破产是其强大的工会势力和经济危机使然,单纯从机器化大成产来看,它是先进的)。
自动化随之而来的是前期复杂的论证和平台的搭建工作。生产汽车的机器需要制造,生产程序需要编写,机器操作需要培训,以至于汽车生产的技术含量非常高,也是一个需要规模效益的产业。而人工生产的前期论证阶段则简单得多,免不了的是后续的繁复工作。磨刀不误砍柴工,这句成句在这里体现的很好,磨刀指的是前期的论证,砍柴指的是后期的大规模生产。前期论证虽耗时耗力,可把这些平台、模板的搭建工作做好后,后续的工作会简单高效得多。
特别是在劳力成本日益高昂的今天,自动化显得更为重要。自动化的发展是西方社会能够大幅提高福利的基础,自动化对人工的替代,使得人类从日常重复性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得以从事更多具有创造性的工作,人类的智慧也就更显其巨大的威力。人类的脑袋更适合于变化的工作,这样更能刺激大脑。而在重复性工作方面,手工没有机器做的好,机器能更少出错误,效率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