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大盘正处于振荡调整期,市场意见非常多:专家意见、机构看市、股民现身说法等等。如何看待别人的观点?如何避免误读,更接近理性和客观?最关键的是,如何综合各方意见形成属于自己的观点?这是所有投资者都需要修炼的内功!
来“理财公馆”咨询的客户中,有不少人是这样的情况:没有任何投资理念,而是看着大盘上涨就投身股海,炒股票,买基金;没有自己的主见,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一旦听到“内部”消息就盲目调整投资策略,追涨杀跌。诚然,投资策略的调整因人而异,具体情况也不尽相同,所以投资过程中不妨参考以下两个小建议。
建议之一:多听
所谓“多听”并不是人云亦云,听到什么就信什么,不作思考,马上作出投资决策。实际上,听起来慷慨激昂的观点,未必就对自己有利;所谓专家的观点,也未必是一定正确和全面的。发表观点者,一方面受其本身的认识水平所限,所以看问题不一定全面,即使专家学者也可能存在这样的问题;另一方面,身份不同则着眼点不同,突出的重点也不同。例如,同样是红筹回归,经济学家更多关注制度建设,基金经理关注的是市场影响和价格走势,国外专家更关注A股市场的国际化进程。
只有“多听”后,综合各方面的不同意见,全面地作出判断,而不至于盲人摸象,以偏概全。
建议之二:多想
作出投资决策之前,一定要综合比较各方面观点,判断孰对孰错,不轻信,不盲从。以为“中石油”估值为例,各派意见纷纷亮相,价值跨度从最低的20元左右到最高的40多元。仔细想一下,都有一定的道理。因此应该将各种观点结合起来,动态、发展地看问题,这样才更接近真实。
还需注意的是,发表观点者背后的身份,其言论是否代表他所在机构的利益。如某些专家发表对股市的看法,有可能包含着某些自身的利益目的;而某些机构投资者的言论,则有可能是为其抛出某些股票做准备。总之,普通投资者必须多想一想,再作投资决策。
“多听、多想”后再作判断,投资者就可以使自己的分析更接近真实,投资决策对自己更有利。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投资者可以听他人语,但更要持己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