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sixiangzhe在2006-6-1 10:04:00的发言: 另,均衡分析方法,本身存在前提假设的不可能性.
以供求均衡为例.
无论是供给曲线还是需求曲线,都是建立在供求双方都是"经济人"(具有两种基本能力,一是追求利润或效应最大化,而具有计算这种最大化的理性能力.)这个前提假设之下的.根据诺奖得主西蒙的"有限理性"理论,现实生活中,根本就不存在经济人这种人.现实中的人要么没有理性计算的能力,要么不愿意这样做,他们所能做的,只是根据有限的信息和预期,而得出一个迅速而满意的决策.也就是说,无论是买方还是卖方,现实中的他们遵照的是规避风险\追求"差不多"(一种心理感受)的"满意原则".
如果经济人的两种能力根本就不存在(无论是统计学意义上的还是客观意义上的),那么那两条可以交叉的曲线就无从谈起,均衡点也便变的更加模糊而武断.毋宁说,那是对现实经济生活的一种主观"裁剪".
任何理论分析都需要一个理论框家,需要一种分析方法,但现实却是丰富多彩的.我们总不能把现实现象定义为我们的分析方法吧.那是本末倒置的做法.
你愿意批判西方经济学“前提假设的不可能性”,我先不做评论。我先要指出,这已经是另一个问题了。正如批判与歪曲,是两回事。没有哪个人会坚持,批判是以歪曲与误解为前提的。
接下来,再谈你说的这另一个问题。
关于最后一句,“我们总不能把现实现象定义为我们的分析方法吧”,按我的想法,你如果没有既定的抽象与分析,你也没有“现实现象”的定义(请注意我们既然谈论“定义”,就是至少在尝试着做理论分析)。马克思的“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正是这个意思。马克思,其实不光是马克思,都会认为,理论中所谈到的“现象”与“具体”,都是“抽象的具体”,凭借所谓“具体的具体”,是不会构建一套理论的。
也许你不愿意同意我的看法。即便你更愿意相信经济学均衡是物理学中的“力的平衡”,我也要告诉你,你可以向任何一个物理学家问,物理学中的“力”这个概念本身是不是一种“抽象”?
也许你更愿意区分“力”与“力学分析”的不同含义,但是,没有抽象,没有分析,我们也不会提出“力”概念,而没有一个抽象的“力”的概念,我们也永远实现不了理论上的“力学分析”。
再引申一下,物理学中的“质点”是“现象”,还是“工具”?我们是否要说,质点只是一种现象,而质点分析才是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