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 按University of Texas at Dallas的学术评估法,做的中国大学金融领域的学术成果统计。美国一流大学(包括我所教过的芝加哥、沃顿、杜兰)是不用手指头算学术成果的,越好的学校,越是靠世界顶尖教授的自由心证,所以我一辈子没有算过文章数。我这么说,不是我的文章少,如果在顶尖学者眼里我有缺点,是因为我的文章数太多,而不是太少。但是到了二流大学,就开始用手指头做决策了。UT/Dallas 是家二流大学。浙大经管领域还不入流呢。如果一定要用手指头做决策,UT/Dallas 的数据是全世界最能接受的数据。美国公立大学都用这个数据来考核教授,浙大能用这个数据,就已经谢天谢地了。下面的列表可以看出来,浙大还没有这个资格呢!http://som.utdallas.edu/top100Ranking/searchArticle.php?t=u 统计的是1990-2010的数据
Peking U 27篇; 07年之后19 篇;
Renmin U(People U) 7篇; 08年之后有4篇;
Tsinghua U 18 篇;07年之后14篇;
Xi'an Jiao Tong U 9篇; 07年后9篇 ;
Zhejiang U 1 篇;
Fudan U 5篇 ; 07年之后4篇 ;
Jiao Tong U (含 台湾交大一篇) 12篇; 09年后 10 篇 ;
Nankai , Nanjing U 4 篇;
Shanghai U 1篇 ;
Sun Yat-Sen U 5 篇;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6篇; 08年后2篇
Wuhan U 5篇; 08年之后5篇
最后给个参考的HKUST 400+篇 , 其中我主持的会计系曾经做到世界第一。
上面的表中,最令人纳闷的是大连理工,在07年之前,有6篇,仅次于北大,全国第二。这是因为大连理工在80年代中期办过美国商务部与中国经贸委主持的中美管理培训班,因而了解现代商学的走向,工科病是相当轻的。工科病是以工科思维来管理人文社科的学术,这是新中国在摸索发展模式的特殊现象。
西安交大的故事也有趣,他们启用了一个新院长,大刀阔斧的做学术改革,结果出了9篇。但是这九篇,在我眼里都不怎么样,玩玩无聊的数学游戏,属于工业工程的范围。结果院里大乱,这个院长也下了台。西交大的经验,给了我们两个启示。我们真要玩毛泽东的大跃进,表上的大学可以有能力翻一番,只是这些学校都要被整死,工科病成了工科癌。第二个启示是,表上的大学,尤其是清华、北大的数字马马虎虎,就表示他们没有疯狂。这两家学校的文章主要出自市场价值不大的管科领域。中国已经逐渐的走入市场经济,经管学院的学术优劣,已经多少可以用市场认可与学生薪水来衡量。
林少峰 : 名校 金融硕士 就业梯次
5分 北大光华 、北大汇丰商学院、 清华经管
4.8分 复旦、北大经院
4.7分 北大、CCER 、五道口
4.6分人大金融实验班
4.4分 人大、 外经贸、上财
4.2分 南开、中财
4.1分 中山 、厦大、 南大、浙大
4.0分 暨南大学 武大 西南财 中南财东北财
这个指数虽然有点狭隘与主观,大致还可以。林少峰的指数是从学生就业情况推算出来的,我没有看到公式,但是结果与我的直观是多少相符的。我做了如下带点前瞻性的修正。
A. 清华经管
B. 复旦、上交、 北大光华、北大汇丰商学院
C. CCER、北大经院
D. 上财、中山、厦大
E. 南开、 中财、人大、外经贸
F. 南大、浙大
G. 暨南大学、 武大、 西南财、中南财、东北财、西交、五道口
林的表中没有上交。十年前上交、西交、与浙大的管理学院都是工科怪胎,体制变革的过渡转型。现在,上交刚刚有巨大的变化,西交在变革中挣扎,而浙大的经管教授们还在睡觉。
这几年,上交的经管领域进步很快,工科思维在消失,新任院长周林,很有可能将上交大从工科怪胎中解救出来。王江主持的上海高级金融学院中的十一位兼职教授中,如果有一个人留下来好好干,上交金融领域就要抬头,如果全留下来,就成了世界金融重镇。上交有可能短期内,赶超清华、北大。但是上交商学有四个单位,经、管、上高金融、中欧,各有强大势力背景,虽然经管已经整合,后面就是三国演义,如何成为一个没有内乱的整体,会是个大难题。北大也是经济、光华、CCER、汇丰四头怪兽。而清华经管在朱镕基的亲自参与下,是科系整合最成功的商学院。整合优势,是全国其他学校不敢梦想的。清华之外,复旦内斗是最轻的,复旦管理在老院长郑绍濂的苦心经营下,根基极好,虽然金融没有大将,也只是时间问题。
北大CCER经济学实力如此强劲,为何才4.7分?林文指出“出国读博多,但不代表就业好,从学习侧重点、生源质量和实习机会比,CCER比北大光华差一些是正常的”,相当中肯。
五道口以前是人行的培训中心,在八十年代,中国刚刚打开门缝的时候,是个独霸。我在八十年代去给过几次演讲,也在杜兰及香港科大收过五道口毕业的研究生,素质极佳,超过北大、清华。现在已经不行,光辉时代翛然而去。这对中国是好事,人行办教育的优势,不在教育而在特权,这对社会是不公平,对效率是个伤害。随着国家体制改革,人行成为政策单位,不直接介入金融操作,五道口未来地位还要下降。
人大在 80年代也独霸一方,就在当时我也深深感到官僚办学的邪气。人大有些极好的学者,就是在延安窑洞里,也有风骨嶙峋的念书人。多年来,人大一直在党的干扰、名利的挣扎、及寻觅学术灵魂中徘徊。人大在教育部排名第一,官本位的排名,市场是不认的,但是对糊弄农村子弟还是有点效果。人大的优势在官办金融机构中,校友如云、盘根错节。金融这灵活玩意,是官员玩不动的,我对国有银行不看好,因此我对人大也不看好,他的未来不如位居上海,远离中央的上海财大。人大金融实验班,没有稳定性,未来不可知,故在我的表中略之。
外经贸、上财为什么比央财好?其实它们就业一直比央财好,一个强在英语,一个强在地理位置,央财的“中央”两字在中央集权的中国,对糊弄农村子弟颇有效果。而且在中央集权下,全国金融活动集中北京,金融行业的利润不在效率与创新,而在跑政府关系。中国的经济与金融在快速的市场化、自由化,市场为了避免干扰,要远离政治中心的。我对中财不看好。
由于中央金融政策与各大银行金融总部在北京,南开就业比中山好些。当中央集权慢慢消退,市场功能逐渐抬头,中山与厦大这两个华南双霸会有超过人大、中财、南开的可能。中山、厦大的学术精神,是人大、中财、外经贸无法比拟的。中国特有的内斗文化,中山、厦大也有,中山好像好比厦大好一些。
上交、西交、浙大是经管领域的工科三怪。老师个个努力上进、诚恳向学,做出来的东西荒腔走调,有时候让人觉得滑稽。工科的“严谨”与服从领导,让这三家学校做出的东西,匠气十足,缺乏灵气。位居上海,占足地利的上交已经转型,上海政府再与北京较点劲,上交就有可能一鹤冲天。当年上交能挖在复旦不得志的捣蛋鬼XXX做常务副院长,现在又挖复旦的校友周林做院长,加上地利,只要做好内部统一工作,就有可能与北方的清华分庭抗礼。
按照林文的说法,“浙大金融实力太弱,而且身处杭州,地缘优势也没什么,不过学校整体名气大,否则恐怕得降到下一个档次了。”倒也相当正确。浙大经管领域的校友几乎无法在北美一流大学找到影子,这个解放前的人文荟萃之地,在新中国颇为凋零。浙江宋明以降的人文传统,加上民营经济的蓬勃,造成浙大本科生的整体素质非常好,不是内地农民悬梁刺股的高分考生能比的。李志文班的孩子与清华学生相比,毫不逊色。
南京大学虽然有点六十年前中央大学的老底,都已经半个世纪以上了,师资虽然马马虎虎,学风不错,南大、浙大是难兄难弟,但是南大的人文底蕴比浙大好,南大商学院没有浙大那么严重的工科病。工科病最重的是中科大,地点也偏僻,中科大的经管学院大概就是聋子的耳朵,做为一个工科大学的装饰品,进不了英雄榜。
武大有很好的经济学传统,经济学是商学的根本,就如同物理学是工程的根本。武大是委屈了,武汉缺乏金融市场,武大的经济类学生历来为深圳做的贡献倒是不少,整体就业看,武大略强于同城的中南财,但不至于高一个档次。
西南财大曾经是人民银行的子弟兵训练营,五道口的小兄弟。随着政企学分离,及人行成为政策单位,学生的出路受了影响。金融学的实验室是资本市场,西财离实验室这么远,不管怎么政策照顾,也无法成为主角。经济学是金融学的爸爸,会计学是金融学的妈妈,经济学与会计学不需要在资本市场旁边搞。武大应该加强经济学,做好爸爸的角色,西财加强会计学,做好妈妈的角色。由于武大有八十年代一流的经济学,在美国许多杰出中国金融学者中,可以找到武大的血统。不像工科挂帅的浙大,在美国一流金融、会计华人学者中,找不到一个子弟。
杭州的地理位置,就如同美国的费城,离商业中心的上海只有两三个小时的车程。浙大办金融学术的优势,就如同我教过的沃顿。这是我选中浙大做为我的事业基地的原因。浙大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学、金融学、会计学的底子极为薄弱,我等于从零做起,辛苦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