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哲学与心理学版
2629 11
2010-10-05
演讲人:杨庆中         地点: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  

杨庆中,1964年生于河北藁城。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国际易学联合会副秘书长。2004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代表性著作为《二十世纪中国易学史》(人民出版社2000年)、《周易经传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年),二书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结项成果。前者曾获北京市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后者荣获北京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并入选“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  


《周易》离我们遥远吗  

  很高兴与大家分享《周易》,说到《周易》,我想很多朋友可能都会有一种扑朔迷离的感觉,说它遥远吧,好像又经常听到它的名字;说它离我们很近吧,又似乎不太了解它到底是讲什么的。甚至有不少朋友,一提到《周易》,好像只知道它是算卦的书。事实上,只要我在这里提示一下,大家就会发现,《周易》离我们一点都不遥远,不但不遥远,而且还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例如,我们平时说话、写东西的时候,时而会用到成语,我给大家举几个:  

  居安思危、穷变通久、自强不息、韬光养晦、否极泰来、三阳开泰、革故鼎新、求同存异、殊途同归、洗心革面、义结金兰……  

  这些成语,诸位大概都耳熟能详吧,但如果我要说它们都来自于《周易》,你会不会吃惊呢?比如“否极泰来”这个成语,就是由《周易》里边两个卦的卦名《泰》卦《否》卦组成的,《泰》卦后面是《否》卦,否极泰来,意思是坏的过去好的到来。又如“革故鼎新”这个成语,也是由《周易》里边的两个卦《革》卦和《鼎》卦组成,革就是变革,鼎就是鼎立。革去旧的东西,然后建立新的东西,就叫革故鼎新。还比如“义结金兰”这个成语,是指两个人或几个人的感情不错,要结义为兄弟(俗称拜把子),也就是通常所谓的结金兰之好,那么这个呢,实际上与《周易》的《同人》卦有关,就出于孔子对《同人》卦的解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这就是“义结金兰”的出处。还有“三阳开泰”这个成语,过农历新年的时候,人们都喜欢说这个成语,它就来自于《泰》卦:  

  “三阳”指的就是这个《泰》卦下面的三个阳爻。你看,这些成语都来自于《周易》,那你还会觉得《周易》离我们遥远吗?肯定不会。  

  我再举一个例子,大家可能都去过故宫,故宫里有三大殿:保和殿、中和殿、太和殿,为什么皇帝居住和办公的地方,叫保和殿、中和殿、太和殿呢,这个“保和”、“太和”、“中和”,就来自于《周易》《乾》卦《彖传》讲的“保和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再比如,我们可能都知道,过去称皇帝为“九五之尊”,这个“九五之尊”是怎么来的呢,也来自于《周易》,《周易》的《乾》卦九五爻的爻辞说:“飞龙在天,利见大人。”这是《乾》卦中最好的一个爻位,乾又代表天,而九五呢,又是飞龙在天,所以把它比作皇帝,并称之为九五之尊。  

  你还比如,我们定下了一件事情,第二天又改变了主意,我们通常用什么样的话来形容呢,我们说,唉,又变了卦了,“变卦”一词,也来自于《周易》。  

  所以大家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周易》处处可见,简直可以说,它就活在我们的生活之中了。在这里我特别强调,它“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为了表明它已经变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基因,它将永永远远地传下去。你不了解《周易》时,那你是在无意中传承它;你如果知道了《周易》,那你就可以自觉地去传承它,也就是由日用而不知,变成日用而知之。如此而已。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10-5 14:57:10
如何给《周易》定位  

  既然《周易》就活在我们的生活中,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界定《周易》呢?或者说我们应该怎样给《周易》定一个位呢?现实中我经常遇到一些朋友,听说你是研究《周易》的,就问你能不能给他算一卦,或者能不能给他的小孩儿改改名字,好像研究《周易》,就是搞这些玩艺儿的。当然我并不觉得他们这样理解《周易》多么可笑,主要是因为大家对这一块儿还不太了解。那么怎样界定《周易》呢?我觉得如果给它定义一下的话,我们可以先借助一下清代人编的一部大书《四库全书》,这部书的《提要》里边呢,有这样一段话,它说:  

  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而好异者又援以入《易》,《易》说至繁。  

  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基础。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方外之炉火就是道士炼丹),各个方面都与《周易》有关。都与《周易》有关说明什么问题呢?说明《周易》,就是它们的哲学基础。所以,透过清代人编的这部书,我们可以看出,《周易》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都有影响,它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基础。  

  因为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基础,所以在中国历史上,它的地位是非常特殊的,可以说,自汉代以来,中国传统学术的核心是经学,现在经学比较热,我们讲《周易》,《周易》就属于经学的范畴,《诗》、《书》、《礼》、《易》、《春秋》,什么《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等,都是经。那么传统学术的核心呢,是经学,而《周易》被尊为众经之首,所以经学的核心呢,是易学。可以说,在中国古代,《周易》是处在了学术核心之核心的地位。因此,当代大儒、已故的著名哲学家梁漱溟先生就说:“易乃大道之源。”还有的学者认为,《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几千年的中华文化,就是在不断地诠释《周易》的过程中,生生不息焕发青春的。刚去世不久的著名易学家、哲学家朱伯昆教授,也曾经说过一句话,他说中国人在与西方人接触之前,也就是近代之前,主要是靠研究《周易》,来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这也就等于是说,《周易》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哲学教科书。怎么看这个世界,怎么看这个宇宙,怎么看这个人生,靠什么?就是靠《周易》。所以呢,我们说,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了解一点《周易》,就好比一个基督徒不知道《圣经》的话,大家会觉得他不可思议一样,作为一个中国人,如果不知道《周易》,不了解一点《周易》,也是不可思议的。那么,通过前面的介绍,以后再提到《周易》呢,大家一定要记住三句话:  

  《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基础;《周易》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哲学教科书;《周易》在中国传统学术中居于核心的地位。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0-5 14:57:27
今天学《周易》应当学什么  

  既然《周易》这么重要,而大家对《周易》的感觉又扑朔迷离,想看看,想学学,可翻不了几页,就觉得头大,其中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我想一方面是由于大家接触得少,另一方面呢,是由于《周易》一书的结构确实有和其他经典不一样的地方:比如说,《周易》有一套独特的符号系统,学习这套符号系统往往是枯燥乏味的。可是不了解这些东西,想知道《周易》的奥妙,又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不少朋友往往是望而却步,终于进不了《周易》的门庭。我经常举这样一个例子,说学《周易》好比是去山顶看日出,日出的景象是美轮美奂的,但是登上山顶的路却不一定处处引人入胜,可为了看日出,我们还得上山。学《周易》呢,一开始也要克服这个枯燥乏味带来的烦恼。但是呢,学《周易》与到山顶看日出又不完全一样,看完日出,你获得一种美感,很舒服,可那下山的路和上山的路仍然没什么区别。学好《周易》就不同了,一旦你透过这些符号系统,领会到了它的奥妙之后,回过头来再看这些符号的时候,就一点也不觉得枯燥乏味了,而且呢,会感到字字珠玑,奥妙无穷,读每一句爻辞,都觉得这里边,简直是智慧太丰富了。  

  说到这,我想我们应该讨论一下今天学《周易》,到底应该学什么的问题了。当然,各位朋友的目的可能是不一样的,这没关系,只要有收获就好。我个人体会,学《周易》至少在三个层面可以满足我们的需要:  

  第一个层面,也是最起码的,就是知识的层面,我至少知道《周易》到底是讲什么的,包含什么样的内容,这对于丰富我们的知识,当然是有好处的。  

  第二个层面呢,再进一步,对于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涵义是什么,肯定是有很好的帮助作用的。  

  那么第三个层面,也是我今天想重点和大家分享的,就是对于帮助我们安身立命、过正确合理的生活有很大的启发意义。孔子晚年曾经说过一句话:“假吾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孔老夫子把学习《周易》的目的,定位在“无大过”上面,“无大过”就是不犯大错误。这是孔老夫子的学习体会,也应该是我们今天学习《周易》的目的。所以说,今天学《周易》,就是学智慧,学习少犯大错误的智慧。我把它分为生活智慧和生命智慧两个层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0-5 14:57:41
《周易》的生活智慧可概括为一个“变”字  

  今天学《周易》,就是要学《周易》的智慧,而《周易》的生活智慧呢,可以概括为一个“变”字。“变”是《周易》的核心观念之一,西方人以前翻译《周易》,就是翻译成“变化之书”。《周易》讲“变”呢,就是强调人们要顺应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并在这种顺应的过程中找准自己的位置,使自己永远处于一种恰当有利的位置。具体来讲呢,又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成功或走运的时候如何防止变;一方面是在失败或倒霉的时候如何促进变。简单一点说,就是如何变和如何不变。  

  比如说,你现在很成功,你希望保持住这种势头,那你就要防止变,但防止变的办法仍然是变。变什么呢?就是调试自我,谦卑虚心,戒骄戒躁。只有这样才能够保持住自己的成功。大家知道,一个人成功的时候,往往会得到很多荣誉,很多好处。这个时候你如果骄傲自满,觉得自己不含糊,觉得自己了不起,觉得自己比别人行,那就麻烦了,因为这样有可能会促使你走向失败。所以清朝的名臣曾国藩曾经说过一句话来形容人生的最佳处境,那就是“花未尽开月未圆”。花开尽了,那么紧接着的就是凋谢;月亮圆了呢,紧接着的就是亏损。所以这个时候呢,就需要你想办法不让它开尽,不让它特别的圆。那我们说现实中的花,它开到一定程度一定是要尽的;月亮到了十五、十六,一定是要圆的。但是人呢,却可以透过自己的努力来做到未尽开,未尽圆,方法就是谦卑。《周易》里面有一卦,名字就叫《谦》,汉代人说,《周易》里有一卦,大可以保一国,小可以保一身,指的就是这一卦。现实中,我们看到听到过多少这样的例子呀,比如很多企业,曾经名噪一时,结果说垮一下子就垮了,走马灯似的。为什么曾经有那种好的势头,保持不住呢,就是因为不知道怎样防止变,不知道怎样通过变来防止变。  

  那么,在失败或倒霉的时候怎么促进变呢,人的一生总不会时时事事都顺,你倒霉的时候,走背运的时候,环境不好的时候,对自己不满意的时候,你就要促进变,这叫穷变通久。穷是指你现在境况糟糕,变是要变这个“穷”,通则是克服、超越了穷,也就是走出了困境。这就是“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所以,越失败越要有信心。我常常做这样的比喻,成功、辉煌时就好比登上了山顶,这时如果不谦卑,那你无论往哪个方向走,都是下坡路。失败、倒霉时就好比走到了谷底,这时只要你保持信心,坚持不懈,无论往哪个方向走,都是上坡路。  

  防止变或促进变,都是要人努力追求和保持存在的合理性。相传在周庙里边,有一种器皿,叫“右坐之器”,这种器皿有一个特点,注满水以后呢,它就倾覆;注得太少呢,它也是倾斜的;只有恰到好处的时候,它才能够端正。有一次呢,孔子带着他的弟子,来到这个地方,问看庙的老头儿,说有没有这么回事儿,这个老头儿说,确实有。那孔子就让他的弟子取了一瓢水来试验,结果呢?果然如此。孔子看罢,慨叹道:“呜乎!恶有满而不覆者哉,”也就是说哪有满了而不倾倒的呢,那么言外之意呢,就是太满了,就容易倾覆,就容易溢出来。这个时候他的弟子,有一个叫子路的,就问孔子,保持盈满有没有办法,孔子说,办法是有的:“持满之道,挹而损之。”也就是说,保持盈满的关键在于要注意“损”,具体说就是:“高而能下,满而能虚,富而能俭,贵而能卑,智而能愚,勇而能怯,辩而能讷,博而能浅,明而能暗,是谓损而不极。”意思是高但能够变得卑下,满但能够自己虚心,富贵但能够节俭……孔子认为,“能习此道,惟至德者及之。”《周易》讲变化,就是这样,要让人变得恰到好处,立于不败之地。走出低谷,恰到好处,就是成功;防止走下坡,恰到好处,就是保持成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0-5 14:57:54
《周易》讲变根据的是“时”  

  防止变也好,促进变也好,归根结底都是一个变。但变并不是没有条件的。《周易》讲变,根据就是“时”,也就是“变通趋时”。《周易》中这方面的材料很多,为了便于大家听懂,我想结合着“屈伸随时”这个成语来讲。我们说大丈夫能屈能伸,屈伸就是变。但什么情况下屈,什么情况下伸,这是有智慧的,“因时而变”就是智慧。在现实生活中呢,顺而能进易,逆而能屈难;逆而能屈易,屈伸随时难。人们常常讲“识时务”,这里面就特别强调一个“时”字。  

  可以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我们都知道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他在复仇雪耻时主要依靠了两个人物,一个是文仲,一个是范蠡。这两个都是经邦治国之才,可以说,尽忠忧君、经邦济世的谋略,是差不多的,但一个功成身退做了大富翁,一个流连忘返成了刀下鬼,下场很不一样。据历史记载,这个勾践呢,在灭掉吴国之后,曾经摆宴庆功,群臣欢呼雀跃,喜形于色,庆祝胜利嘛,大家都很高兴。但是,越王勾践却面有不悦之色,一般的人都没有察觉到,可范蠡一眼就看透了勾践的心思,知道勾践这个人呢,不愿意把灭吴之功归于臣下,心肠比较狭隘,虽然他曾经卧薪尝胆,但这个时候呢,已经胜利了,他的狭隘的心胸,就表现出来了。那么范蠡呢,发现了他这一点,猜透了他这一点,因此,就暗自做出了急流勇退的打算。于是范蠡就向勾践请求退休,勾践呢,沉思了半晌,然后煞有介事地对范蠡说,你范蠡不能退休,不但不能退休,我还要分越国一半给你,要你和我一起掌管越国,而且,你必须答应我,你不答应我,我就杀掉你。范蠡呢,当然心里很明白了,他知道杀掉他是真,分享越国是假,所以,他就悄悄地打点行装,带着家眷,包括倾城倾国的一代佳丽西施,泛舟而去,跑了。史书上说他到别的国家做买卖,成了大款儿,成了大富翁。范蠡逃离越国时,曾给老朋友文仲留下一封信,告诉他勾践这个人,只可共患难不可同享乐,你要早作打算,赶紧离开是非之地。可惜的是,这个文仲,收到范蠡的信以后,犹豫不决,结果当他看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打算退隐的时候已经晚了,勾践赐死的宝剑已经送到了。最后只能是横刀自刎了。  

  从《周易》的角度来讲呢,文仲的悲剧,就是没有处理好屈与伸的关系,也就是不知道因时而变。勾践兵败会稽山之后,求贤若渴,文仲当了大官,可以说是得时有位,因为勾践要复仇,文仲有韬略。但当勾践灭了吴国,雪了国耻之后,文仲仍身居显位,就是有位无时了,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勾践这个人不咋地嘛,文仲忠君忧国之心没改,勾践阴险毒辣之性已彰,结果必然是时位乖离,因位而招祸,也就是说,这个位反而成了文仲的祸端。这就是不能因时而变的惨痛教训呀。相比之下,范蠡在勾践用人之际,能够因时得位,施展经邦治世之才;在勾践如愿以偿之后,又能因应时变,急流勇退,改行经商,所以,总能立于不败之地。因此看来,因时而变是与时偕行,亦即与时俱进的明智之举呀。所以我们说,《周易》讲变,根据的就是“时”。因此,有学者甚至认为《周易》就是讲“时”的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0-5 14:58:07
《周易》把握“时”强调的是“知几”  

  那么,如何把握时呢?《周易》认为,要想很好地把握时,就要多在“知几”上下功夫。“几”是什么呢,通俗一点说,就是苗头,兆头。《周易》里面有一段话:“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什么意思呢?“几”,我们说了,就是苗头、兆头。“深”,就是“幽深”。这两个方面的最大的特点,就是“神”,也就是变化莫测。因为变化莫测,才难于把握,才需要下功夫认真地研究。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当然是《老子》里面的话了。“合抱之木”,特别粗的一棵大树,“生于毫末”,一粒种子种下去,然后长出幼芽,这个幼芽,如果有一个合理的生长,最后呢,就会成为参天大树。“九层之台”,一个很高的台子,“起于累土”,是一筐土一筐土垫起来的。“千里之行”,很远的路,“始于足下”,是一步一步迈出来的。这些话都是在强调什么呢,就是强调开好头,并坚持下去。《周易》里面也讲到了类似的话:“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也。”关键看你能不能及时地辨察出来。天大的坏事都有一个开始,你能及早辨察,就有可能避免。所以,《周易》特别强调“知几”的功夫。认为如果能够发现并研究细微的征象,就能够成就大事业,就能够无需着急,万物速成;不用费力,事半功倍。这叫“知几,其神乎”!也就是说,知道了“几”,知道了这个苗头和兆头,就能够达到很“神”的程度。因为“几”是“动之微”,是“吉凶之先见者”,是吉凶最先表现的那个地方。我们很多人都是在吉凶已经非常明显的时候,才能够判断吉凶,而“知几”的人能在吉凶刚刚开始表现的时候,刚刚开始露头的时候,或者吉凶还没有表现出来,而有苗头的时候,就知道了。  

  给大家举一个春秋时期的例子,这个例子,不是讲“知几”的,但它可以告诉我们,这个“几”对于这个结果,是多么的重要。据《战国策》记载,中山君有一次犒赏手下的臣僚,但由于羊肉羹做得不够,其实也就差一碗,大夫司马子期呢,就没有分到这碗羊肉羹,结果这个司马子期就觉得中山君小看他,于是怀恨在心,一怒之下跑到楚国,游说楚王出兵讨伐中山君,结果楚王出兵,打得中山君溃不成军,夺路而逃。在他逃跑的过程中,有两个人提着大刀,尾随于后,始终保护着他,但中山君并不认识这两个人,所以他就问他们是干什么的,为什么要保护他。这两个人说:“我们的父亲,有一次快饿死了,您正好遇上,赐给他一碗稀饭,救了他一命,我的父亲临死之前,告诉我们哥儿俩,中山君有事的时候,一定要豁出命去保护他。”中山君听了这哥儿俩的叙述,仰天长叹:“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与不期众少”,给予别人呐,不在于多寡,而在于什么呢,“其于当厄”,在于他正好需要的时候;“怨不期深浅”,这个怨恨呢,不在于浅也不在于深,“其于伤心”,在于你是不是伤了这个人的心。中山君因一杯羊羹亡国,又因一壶餐得救,说明这个“几”就是在平常的生活中,在不经意间形成的呀。我举这个例子,也许并不十分恰当,但是也能够说明这个“几”,它的意义是何等之大,它的作用是何等之大。我们如果能够知几,能够事先观察到苗头、兆头,就能够因应时变,防患于未然呀。所以《周易》这部书又被称为“忧患之作”,忧患的目的是防患,防患必从忧患始,知几就是忧患。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