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人的不确定性原则(5) 看一下这个表述,“天在下雨”。表述正确或错误取决于是否真的在下雨这一事实。再看一下另一个表述, “这是一种革命的形势”。这个表述就是相关反射性的,其真实的价值取决于它所造成的影响。
相关反射的表述与说谎者自相矛盾的话有些相似,是一个自我参照的表述(self-reference)。自我参照已被大量分析过,而对相关反射的注意却很少。这很奇怪,因为相关反射对真实世界有影响,而自我参照只是一个单纯的语言学现象。
在现实世界中,参与者的思维不仅是由表述说明来表达的,也表现为各种形式的行动和行为。这使相关反射成了一种非常广泛普遍的现象,其典型的表现形式是环形反馈 (feedback loops)。参与者的看法影响事件的发展,事件的发展又对参与者的看法有影响。影响是连续的和循环的,使之成为反馈环。这一过程可从两者中的任何一个方向启动,可以从看法的变化开始,或从情况的变化开始。
相关反射的环形反馈尚未被严格地分析过, 当我最初看到相关反射性并试图对其进行分析时,遇到了种种复杂情况。环形回馈应该是参与者的看法和事件的实际发展之间的双向联系。但是参与者们的看法之间又是如何双向联系的呢?或者是一个单独的个体,问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支持主张什么,并由于反思考虑而改变了自己的行为,这种情况下的双向联系又是什么呢?为了试图解答这些难题,我创设的各类假定把我自己完全搞糊涂了,以至于一天早上起来,我看不懂自己前一天晚上写的什么。于是我决定放弃哲学,集中精力赚钱。
为了避免我早期对相关反射进行探讨时的陷阱,我建议使用如下术语,即对现实的客观性和主观性的方面加以区分。思维是主观的方面,事件是客观的方面。换言之,主观的一面是指参与者的头脑中发生了什么,客观的一面是指外部的现实发生了什么。外部的现实只有一个,而主观的看法却会有许多不同。相关反射可以将现实中的任何两个或更多的方面联系起来,在它们之间建立起双向环形反馈。在特殊情况下,双向环形反馈甚至可以发生在现实的某单一方面,例如一个单独的个体进行自身反思的情况,也许可以形容为自我相关反射(self-reflexivity)。这样我们可以区分成两大类:相关反射性的关系,它将现实的主观方面相连接;和相关反射性的事件,是关于客观的方面。婚姻是相关反射性的关系;2008年的崩溃是相关反射性的事件。当现实没有主观的一面时,也就没有了相关反射性。
环形反馈可以是消极的或者是积极的。消极的反馈使参与者的看法与实际情况更接近;积极的反馈使两者相去更远。换言之,消极反馈的过程是自我纠正的过程(self-correcting)。它可以永久地进行下去,而且如果没有外部现实的重大变化,它可能最终导致均衡 (equilibrium),这时参与者的看法达到了符合事物的实际情况。这正是金融市场应该发生的。因此作为经济学核心理论的均衡,是消极反馈的极端情况(extreme case),即在我的理念架构中有局限性 的情况(limiting case)。
与此相反,积极反馈是自我强化的过程(self-reinforcing)。它不可能无止境地继续,因为参与者的看法终将太远离客观现实,而使参与者不得不承认其看法是不现实的。如果现实情况没有变化,这一过程也不可能反复出现,因为积极反馈的本性强化现实世界中占主导的趋势,不论该趋势是什么。这样,我们得到的不是均衡,而是能动的不均衡,且会导致可被形容为是远非均衡的状况。通常在远非均衡的情况下,认识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会达到极点,因而向相反的方向启动积极反馈的过程。这种起初是自我强化,后来最终成了自我毁灭的繁荣-衰退周期,或是泡沫,正是金融市场的特性,这种现象在其他领域里也可以找到。我称其为易扩散的谬误 (fertile fallacies) – 即对现实的解释是曲扭的,而其产生的结果又强化了这种曲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