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志于成为学者的人,当他遇到见解不同的人就越有兴趣和对方交流辩论。但是他的目的是学习或者检验自己。倘若说服不了别人也绝对不会埋怨别人无知,因为愚昧是一个人命运的凄惨,不是一种罪过。说服别人等于用言语改变命运。实力不足即使知道真相也说服不了。说别人愚昧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
学者所以成为学者,不是因为学识丰富。而是因为凡是都是抱着探讨学习的态度去做,这样就不会把时间浪费在没有长进和收益的地方。而学术辩论中真遇到谈不来的人懂得点到为止,发言说服懂得量力而为。而那些听到异议就急着去争论的,不过是些争者,论者,不负责者。同样是学习,效率就大相径庭了
争辩,议论。这些都是普通人惯有的沟通学习方式。经验论者也好,理论论者也好。实际上学习离不开辩论,但是辩前面有个争,就有了唯心之嫌;论前面有个议,就有了唯物之疑。现在大学生只会依样画葫芦。恐怕还不及前两者吧
杨继昌在《告学生》一文中提到:“学者之所以自处,一在贵我,一在通今。吾尝曰:横尽虚空,山河大地,一无可恃,而可恃唯我;竖尽久劫,前古后今,一无可据,而可据唯目前。”
在我看来我更愿意归结为——贵我,自胜,通今,力行。贵我是指要有自信要唯心,但是一定要懂得自胜才能谦卑的处事。通今指的要有学识要唯物,但是一定要务实才能有所成就。所以贵我才能自胜,自胜则去识古,识古方能通今,通今便求力行。
高深的思想是以规律的形式存在于大脑的。而简易的道理则是通过概念和技巧映射在印象中。而语言作为媒介永远只能传播概念,却无法替代别人构建规律。于是先哲们宁可把人教迷惑也不愿意把人教聪明。
学而知理,遇事而谋
学而疑,疑而谦,谦而问,问而答,答而思,思而悟,悟而识,识而量,量而德
欲而求,求而挫,挫而返,返而检,检而察,察而补,补而强,强而胜,胜而得
由此可知,为学不过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