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哲学与心理学版
2432 7
2010-10-06
阅读之后要分辨,分辨以后要归纳,归纳之后要总结,总结之后要思考,思考之后要深入,深入之后去推敲,推敲以后去论证,论证之后还要能实用。

每个人的原始知识的积累是不同的,我的阅读是在一种几近崩溃的孤独无聊烦躁和不安中积累的,也许很少有人体会过长期失眠带来的痛苦,尤其是幼年时期无法缓解,你就只能重复的阅读看过多次的书籍。个别书籍如成语典故可能读了几百遍。这使得我的记忆精炼而健忘。阅读效率和速度惊人,洞察力强。

你会发现,真正一本书读过上百遍之后。尤其是历史和典故类书籍。你再去看历史和社会,就很容易从历史中找到类似的事件。而在阅读其他书籍的时候可以迅速的检测到重点词组,可以达到一目十行。并且由于重复阅读时记忆压力低,你思考分析的效率充分发挥,因此你在阅读中很清楚自己要关注的重点在什么地方

而对于普通人来说,读书的区别更多是在量上。我认识的很多人读书是不会读第二遍的。或许我天生健忘,反正我不了解他们对书的内容记忆如何。但是他们的思考能力绝对比我差。机械式的阅读需要不断的摄取新知识去组成新概念然后依靠概念去定义意义,再依靠意义去处理问题。最多只是一种高级条件反射

这种阅读在达到了量的积累之后也可以做到一目十行,见效晚,但是积累量多。优点是论据和知识广泛。通常要上了一定年龄才能有独树一帜的见解。这就是两种读书方式的差别。书读百遍的人更善于思考,而在阅读能力成熟后的阅读效率高。而书破万卷的人可以在运用中更加自如。

其实古人读书是很认真的,温故而知新,他们懂得反刍已经读过的经典。当然不排除古代书籍资源少而贵的缘故。更多的时间都是用于思考,毕竟古人比现代人清闲的多。我想所谓书读百遍其意自渐就是这样,书读了百遍,看了开头就知道结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则让你写作从不缺乏论据,当然如有神了。



其实做学问如弯弓射雕。读书只是相当于锻炼臂力,之外还要靠观察联系去锻炼眼力,靠思考去追踪猎物,最后靠勤奋的练习才能在各种地形场合自由发挥。。。读书与评论更像打猎与打靶,你的目标是说服与你一样的人不是木头。事实上我也很喜欢装逼,只是有时候实在没话题。文字学问做多了难免纸上谈兵。事实上人就是这样,本来人家根本不在乎你,可你又总想表现自己强大,那么本事不够的别人就说你肤浅,辩不过你的就会说你纸上谈兵。因为评议本来就是纸上谈兵的学问,演讲辩论才是学者做的事情。。。



我的意思是,就好比你打篮球很善于抢断,可是你总单刀直入。这样你再牛逼也没人认为你是个好球员。人们管三脚猫功夫叫花拳绣腿,你事事低调大家还认为你在谦虚学习,为了提高自己从而做成大事。你事事叫嚣,别人就觉得你学习纯粹是为了装逼。好比你拜师学艺的目的是为了杀人放火或者拿来炫耀稍有小成就张杨不凡,那你如何从别人身上学习

阅读要保证质量,精读复读的人更善于发现书中的重要部分,而速读泛读则更容易得到知识。但是同样环境下应当先学精读再扩展阅读。一开始就读得多不但消化不良,还容易骄傲。精读培养的是领悟力和思考力,速读扩展的是思考范围和见识。如果思考力没培养起来那就成了走马观花了。

有质无量尚可独善其身。有量无质却假大空虚。做生意是如此,读书做人也如此。因此读书的第一目的是保守的提高自己先求质后求量。读书就是用来忘的,你很难记一辈子;钱是用来花的,你也不能富一辈子。人生的质是一种东西量却有很多东西。而且没有质再多的量也是白搭。。。

真正的哲学大师,不屑于引用任何论据。仅凭比喻和逻辑便可让人明白一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10-6 16:41:04
兵法讲,避虚就实,舍己之末而攻其所必救。辩论要学田忌赛马。。。我常见别人辩论,先立结论再强调后立论点而最后做评析。这是很低效的说服方法,因为你阐述的时候就以自己为立场去说把态度和结果摆在你强调的问题上,你怎么可能说服别人呢。不如先评析再立论而后证明再发结论最后强调立场。

老子提出将欲取之必先与之,其实我们交流的第一目的是博得别人的认可,西方哲学叫社会认同感,从而获取自我认同。所以辩论的基础是相互认同的基础上就不认同的问题辩论,如果只是自顾自的说自己的不现达成一定程度的共识是无法辩论的

譬如盲人摸象,你至少要先摸一圈在想一想在试探的去说,如果你指摸一块,或者不假思索,或者语气肯定。那难免被人笑话。夏虫不可以语冰,你要告诉瞎子象长什么样,总该先承认他的触觉和他摸到的确实是象再让他把象完整摸一遍,再告诉他象的特性习惯等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0-6 16:41:20
善论的人用逻辑解释论据,善辩的人用论据证明论点。


词汇在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定义
辩是判断的意思,判断就难免争论

所以要有论才有辨

要有谈才有判

当然,你也可以给这个词做其他定义
所以两个人到一起争论

辩后面加一个驳字,就难免有唯心之嫌
论前面有一个争字,就难免有唯物之疑

人能做到心平气和,能够恰当的处置唯心和唯物才能成为大家
换句话说
论是因式分解题
辨是解答题

因式分解不灵活就难免绕岔路
不严谨的计算就会有误差

辩是答案。论是过程

辩的是实例
论的是公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0-6 16:41:38
有志于成为学者的人,当他遇到见解不同的人就越有兴趣和对方交流辩论。但是他的目的是学习或者检验自己。倘若说服不了别人也绝对不会埋怨别人无知,因为愚昧是一个人命运的凄惨,不是一种罪过。说服别人等于用言语改变命运。实力不足即使知道真相也说服不了。说别人愚昧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

学者所以成为学者,不是因为学识丰富。而是因为凡是都是抱着探讨学习的态度去做,这样就不会把时间浪费在没有长进和收益的地方。而学术辩论中真遇到谈不来的人懂得点到为止,发言说服懂得量力而为。而那些听到异议就急着去争论的,不过是些争者,论者,不负责者。同样是学习,效率就大相径庭了

争辩,议论。这些都是普通人惯有的沟通学习方式。经验论者也好,理论论者也好。实际上学习离不开辩论,但是辩前面有个争,就有了唯心之嫌;论前面有个议,就有了唯物之疑。现在大学生只会依样画葫芦。恐怕还不及前两者吧

杨继昌在《告学生》一文中提到:“学者之所以自处,一在贵我,一在通今。吾尝曰:横尽虚空,山河大地,一无可恃,而可恃唯我;竖尽久劫,前古后今,一无可据,而可据唯目前。”

在我看来我更愿意归结为——贵我,自胜,通今,力行。贵我是指要有自信要唯心,但是一定要懂得自胜才能谦卑的处事。通今指的要有学识要唯物,但是一定要务实才能有所成就。所以贵我才能自胜,自胜则去识古,识古方能通今,通今便求力行。

高深的思想是以规律的形式存在于大脑的。而简易的道理则是通过概念和技巧映射在印象中。而语言作为媒介永远只能传播概念,却无法替代别人构建规律。于是先哲们宁可把人教迷惑也不愿意把人教聪明。

学而知理,遇事而谋

学而疑,疑而谦,谦而问,问而答,答而思,思而悟,悟而识,识而量,量而德

欲而求,求而挫,挫而返,返而检,检而察,察而补,补而强,强而胜,胜而得



由此可知,为学不过行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0-6 16:41:54
简单的说
一个人要有好奇心才会有热情去求知,有热情才会去阅读和观察,阅读和观察才会有阅历,有阅历才会有洞察力,有洞察力才有判断力,有判断力才有疑心,有疑心才会去思索,有思索才能有创新,有创新就会去表达,表达后就要辩论,辩论后还要去实践,实践才能衡量真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0-6 16:55:56
学习一下 楼主讲的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