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休闲灌水
8874 10
2010-10-06
Gregory Clark (2007): A Farewell to Alms: A Brief Economic History of the World,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xii + 420pp. $29.95 cloth.

     本书作者克拉克在经济史学界的知名度相当高,作品时常出现在经济史的专业期刊上。较特殊的是,他很少用数学方程式和计量回归,通常只用简单的图表和几何图形就够了。他的文章质量高又容易理解,2005年曾以一篇论1209-2004年间英国劳动阶级状况的文章,刊在芝加哥大学出版的顶级期刊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上,内容直接、简单、透彻、有新意、有洞见。这是值得仿效的写作方式:用基本的分析方法来处理普通数据,得出有意义的创见。

本书是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西方世界经济史丛书」的第14本,中文世界对其中的第4本较熟悉:Kenneth Pomeranz的《大分流》(The Great Divergence2000)。《告别施舍》这本书名(A Farewell to Alms),应该是仿自海明威1929年的著名半自传体小说《战地春梦》(A Farewell to Arms,又译为《永别了,武器》)。对英文读者而言,这是听起来很熟悉的书名,但内容完全不同:世界经济简史。
作者1957生于苏格兰,今年正好50岁,目前是加州大学Davis校区经济史教授兼系主任。1979年从剑桥大学毕业(主修经济学与哲学),之后进哈佛大学经济系,1985年取得博士学位,之后在史丹佛和密西根大学任教。他的主要探讨兴趣,是「长时期」的经济成长、国家财富的研究,主要的研究对象是英国与印度。
本书的主旨,从书衣上的简介,是要回答下列问题:为什么世界上的某些地区会这么富裕,而其它地区又那么贫困?为什么产业革命(伴随着前所未见的快速经济成长)会发生在1800年左右的英国,而不是在其它时间或在其它地方发生?为什么工业化不会让整个世界都富裕起来?反而让某些地区甚至更贫困?分析这些深刻的问题外,本书提出引人争辩的新论点:文化(而不是剥削或地理因素或是资赋资源的差异)才是解释国家贫与富的重要因素。
作者反对目前流行的看法:产业革命是在稳定的政治、法律、经济制度下,在17世纪这短暂的期间内,爆发出来特殊现象。克拉克所提出的证据显示,这些制度性的因素,在工业化之前早已存在了。他的论点是:这些制度会缓慢地改变人民的文化,鼓励百姓放弃渔猎时期的直觉性作为(暴力、无耐心、不肯努力),转向辛勤工作、理性化与教育。
他认为社会必须有长期间的定居和安全性,才能发展出这些文化的特性与有效率的工作,才能让经济成长。对那些没有长时间稳定的社会,工业化是遥不可及的事。克拉克反对Jared Diamond(戴蒙)在《枪炮、细菌与钢铁》内的论点,说天赋资源(例如地理环境)对国家的贫富会有重要影响。
以上这几段话,我认为是出自编辑人员,而非作者本人的文字,因为克拉书中的两个关键性观念并未提到:一是马尔萨斯陷阱,二是工业生产过程中的效率问题。我对这两项要点会再详述,以下说明全书的结构,以及我的阅读角度和主要观感。
全书18章,除了首末的导论和结论两章,主体的16章分成三部份:首篇(29章)析论1800年之前的经济生活,这时期的特点,是人类的经济生活一直无法跳脱出马尔萨斯陷阱。简单地说,就是人口的成长率小于粮食的成长率。此篇的主要内容包括几个面向:生活水平、生育率、预期寿命、富者生存、技术、制度与成长。
次篇(1014章)探讨1800年左右发生的产业革命,有哪些重要成就;过去的三种主要学说,为何不足以解释产业革命的特殊现象;英国的产业革命有哪些成就与特点;为何中国、印度、日本没有类似的产业革命?革命之后对人类的生活有哪些重要改变?
末篇(1517章)对比1800产业革命之后,为何某些国家的经济有急速且惊人的成长?相对之下,为何有许多国家还那么贫穷落后?作者认为关键在于生产过程的效率:英美欧洲的生产效率与成本,和印度、非洲等国的成本效率相差悬殊,导致让人惊叹的「贫益贫、富益富」。
整体而言,我认为第1章综述全书的方向、旨要与见解,写得还算有吸引力。其中最重要的是图1.1内,那条在1800年之前低水平的固定马尔萨斯陷阱线,以及1800年产业革命之后,贫国与富国双方大分歧的示意图。本书有两项特色,一是穿插不少相当有用的相片,对比贫富状态的落差;二是有大量的统计表格和图型。这些都是从作者20多年来搜集建立的数据库整理出来,很少见到把这么多各文明的古今数据凑在一起,制作出这么有用的好图表。我认为这些图表都相当有说服力,对作者的讯息传达也有显著帮助。
第一篇(2-9章)中,我最推崇第2章。这是我所见过对马尔萨斯陷阱这个概念,解说得最完整、最有说服力、最有启发性的文章。在此之前,我对这项概念只有单点式的模糊概念,读完本章后我才有较整体性的理解。我认为此章的内容、逻辑、证据、图表、理论推导,都是很可以学习的模板:图2.12.5的几何图型解说很清晰,这是理论性的建构;图2.5以统计数据标示出12001800年之间,英国平均每人所得(横轴)和人口(纵轴)之间时进时退的状况。图2.6和图1.1相对照来读,有效地帮助我看清楚,什么叫做「无法逃脱马尔萨斯陷阱」。这是我对全书最感激的地方。
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架构与思考逻辑,是建立在已经逃脱出陷阱之后的状况,所以在阅读此章时,一下子不容易体会作者的逻辑。举例来说,在马尔萨斯陷阱之下的世界(人口成长率大于粮食成长率),任何会增加死亡率的事情,例如战争、动乱、疾病、公共卫生恶劣,反而会提升生活水平:因为这些事会造成许多人死亡,社会上抢夺粮食的人口减少,平均每人的生活水平因而改善。相反地,任何会减少死亡率的事情,例如医疗进步、公共卫生条件改善、社会和平与秩序,都会使人口增加,反而会使平均每人的粮食减少,降低生活水平,
因此,我们现在认为的美德,包括清洁干净、和平纪律、粮食安全存量、所得平均、慈善义行、努力工作,在马尔萨斯模型内,都是属于有害生活水平的恶行。相反地,我们现在公认的恶行,例如卫生条件差、杀婴、堕胎、贫富不均、自私懒惰、荒年,反而是有助于提高个人生活水平的美德。
3章的主题,是对比1800之前与之后,贫国(如马拉威)、富国(如英国)和原始部落(如波斯瓦讷!Kung族)的各种生活水平:工资、物价、卡洛里、蛋白质。作者以具体的数字,告诉我们两件违反直觉的事:(1)原始部落每天摄取的蛋白质和卡洛里,不一定比工业革命之后的英国人差。(2)古代人的工资实质购买力,甚至比现代的英国人好。但现代人有两项优势:(1)生命预期比古人和原始人高(即平均寿命更长);(2)平均身高在1800之后有明显的增加。这是由于粮食充足和医疗卫生的进步,是古人和原住民比不上的地方。我认为第3章的实证数据非常丰富,很有说服力,好几方面改变了我的认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10-6 21:06:41
第4至第9章的手法和第3章差不多,主要的差别是题材不同(生育率、预期寿命等)。如果兴趣不高或时间有限,只要翻阅这几章的图表就够了,都很容易理解。

第二篇的10至14章分述五项主题。(1)第10章以简单的理论架构和简洁的图表,解说1800之后人口与所得(代表食物)这两项重要因素,在英国与其它先进国家增长的情形,简称为现代的经济成长与国富。克拉克认为其中的主要关键,是产出的效率(efficiency gain)大幅增长。而这种效率的增长,主要得自创新与因之而得的「外部效果」。此章写得简洁有力,内容合情合理。

(2)第11章就相对地不易读懂。作者的主轴是要批评下列三种学说,无法解释产业革命之所以会发生的原因。

(a)外生成长理论(exogenous growth theories),即外在的法律、政治与社会性制度,会有效地帮助产业革命发生,也就是「制度决定表现」论。他批评制度学派的人历史知识不足,单是在制度上有效率,若基本粮食不足,逃不出马尔萨斯陷阱,再好的制度也都枉然。这小节他写了7页半(页210-7),牵扯不少较间接、甚至不相干的内容,减弱了说服力。

(b)多重均衡理论(multiple equilibrium theories,页218-23),我左看右看,虽然明白个别段落的大概意思,但还是很难拼凑出具体图像,也无法具体理解作者的重要论点。更奇怪的是,接下来插入3整页批评人力资源(human capital)说,主要是在反对Gary Becker等人的见解。我猜测作者的目的之一,是要推翻制度学派的观点,可是突然出现这不相干的小节,既突兀又缺乏说服力。

(c)最后的内生成长理论(endogenous growth theory,页226-8)只有2页,主要的论点是,在产业革命之前这一大段长时间内,经济系统内的某些特征,已经创造出现代成长的「前提条件」。也就是说,不必等待有外来资本、技术、创新这类的诱发,产业革命也会自动发生,会产生高效率的成长。克拉克认为以上这三种理论,都无法解释1800年的产业革命。

此章的内容让人读得很辛苦,又没立即提出作者的对照性新观点。这是第二篇的理论架构,我认为过于晦涩,缺乏深刻说服力。

第12章将近30页(230-58),谈英国的产业革命实况,写得非常好,这是他最拿手的题材,统计图表尤其精采有说服力,我觉得12章和第2章是本书最成功的部分。

但接下来的第13章,论中、印、日为何无产业革命,我认为这是一大败笔。他在最后一段的总结,解说中国和日本为何比英国迟缓:「有两项重要因素或许可以解释这个现象。在1300-1750这段期间,中日的人口增长比英国快。但是中日这两个社会的人口系统,和英国富裕人家相较之下,繁殖率较低。」他会这么说,是因为他在图13.4对比清朝皇族的生育率,远低于英国的富人,甚至在1770年之后,还低于英国的一般平民。

我觉得此章的内容太单薄,只用皇族(富人)的繁殖率,根本无法解释为何中国无产业革命。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Anna Karenina,1877)这本小说的开场白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克拉克用英国产业革命成功的架构,套在中国的个案上,等于是用幸福家庭的架构套用在不幸福的家庭上,而没有具体解释,这个不幸家庭的悲惨问题所在。克拉克的这种逻辑与方法完全不恰当。其实他只要从JSTOR数据库稍微搜寻一下,就可以在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e Change这本期刊,找到Yifu Lin (1995): “The Needham puzzle: why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did not originated in China” 和Kent Deng (2003): “Development and its deadlock in Imperial China, 221 B.C. - 1840A.D.”这两篇论文,说明中国为何没有产业革命,也可以知道他的论点,距离中国的史实有多遥远。

第14章论产业革命对社会的长期影响,长达28页,其实都是简单易懂的图表,没有多大启发性。

第三篇(15-17章)有两项明确的主题:(1)第15章解说1800之后,世界各国的经济成长状况,对比贫富国之间的惊人落差。图表与相片都呈现得很好,简明易懂,无可批评之处。(2)第16章以英国、印度为例,说明在1800-2000年这段期间,造成贫富国差距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贫国的产业生产效率太差。这是显而易见的事,应该没人有异议。但我认为应该还有其它重要因素,包括传统的因素如资本不够、教育水平不足这类的问题。

作者用15页(336-51)的篇幅,详细解说为何穷国(以印度为例)的生产无效率,这个主题占全章的2/3篇幅。他在页359-65又用7页篇幅,讨论一个类似的问题:为何穷国的劳工质量这么低?两者合计共22页,在一本正文377页的世界经济简史书中,以这么高的篇幅,详析印度棉纺业不效率的情形,在比例上实在不恰当。我也感觉到,克拉克在分析穷国生产不效率的状况时,他的文笔也跟着没效率起来。

第17章解说为什么富国、穷国会有这种大分歧的状况,我觉得内容平淡,有好几页(360-5)太细节繁琐,缺乏吸引力。第18章是7页的总结,缺乏力道。他以日本为例(图18.1),反复说明所得的增加,并不会带来更高程度的快乐。他告诉我们:人类花了太多力气,追求不一定会让我们更快乐的事。这些说法学界早已知晓。

这本书的制作精美,图表和相片很有吸引力也有解释力。我只发现表2.1缺了单位(应该是「百万」),以及页305第4行的一个错字(应是country而非county)。如果你的时间有限,我建议读较精采的第1、2、3、10、12这五章。我认为历史系和经济系的同学,可从此书学到不少经济史的知识。这本书对1800-2000之间的经济变动,解说得很好,但作者太重视产业、工厂这类微观(个体)层面的证据,过度把重点放树木上,较忽视森林的结构与变动因素。我同时推介戴蒙的《枪炮、细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1998中译),来当作互补与平衡性的读物。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0-7 12:22:15
中级宏观经济学 袁志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0-20 16:38:13
谢谢楼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0-20 19:25:34
楼主好啊哦。。。  不错,,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0-1 21:27:54
good book, thx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