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076 0
2010-10-09
自从美国众议院的筹款委员会抛出了一个对其认为存在汇率低估国家实施增加关税的单方制裁法案,汇率便没有例外地登上了热门词汇榜,大家都在关注这个法案能走多远,通过众议院的表决,获得奥巴马的签字?随即引发一场中美国之间的贸易战?最后中国大部分出口企业收到冲击,央行的美元资产缩水,刚性升值预期唤醒了国际流资豪赌人民币的兴趣?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商品征收相应的报复性关税?这些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但随着事态的发展又是那么顺理成章。
美国方面这一法案的支持派意见还是老生常谈:中国人为压低汇率,致使美国处于贸易劣势,中国的大量顺差购买美国国债使美国的过度消费和举债变得容易和自然。这种模式不断强化和捆绑的结果显而易见:不平衡--中国的过度储蓄和美国的过度消费。这一模式在经济景气时期,似乎看上去很美,比如在克林顿时期,这个时期美国经济处于互联网和IT技术盛宴的开场,人们对经济增长的预期良好。但是随着互联网和IT泡沫的破灭,布什政府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充裕的流动性和纷繁错杂的衍生工具来提振消费和投资。后来利率回升,房地产消费信贷作为第一张多米诺终于倒下,随即而来的诸多衍生工具通过杠杆性效应不断放大风险,终究形成危机。通过简单的自醒和天生对市场的笃信,自然把矛头转向了中国这个准市场国家。便有了一致的论调:中美国之间存在不平衡,且中国应该负主要责任。
笔者认为:这一论调有失公正。首先,美国是世界最为成熟和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之所以一直能执世界经济之牛耳,原因在于不断的技术革命和创新,而这些突破是经济发展的源泉和公众信心的支撑。随着实体经济的发展,创新型的金融工具为其“锦上添花”。但是如果本末倒置,缺乏技术创新,只是一味通过纷繁的工具来“乱花迷眼”,终不能长久。而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多年以来通过改革开放融入了世界经济领域,市场经济改革也使其走上了经济发展的快车道。但是作为后发国家,制度、科技创新、企业家精神等在发达国家早已日趋成熟的东西要一点一点摸索,后发劣势也必然让中国在世界经济的链条中处于低位。中国人要生存,要解决吃饭问题,要赚钱,只能从事着自己有比较优势的活动,进而在世界经济中博得一席。人口红利,这个听起来很学术的词汇其实就是劳动力不值钱的意思,这个让人无奈但又必须利用的优势就成了出口的救命稻草。而当我们庆幸出口得到了认可(物美价低感动了外国消费者),这个时候外国的金融力量如果轻松地通过操纵货币比价(汇率)来“剪羊毛”。这个自然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因此,希望汇率稳定并稍弱一点是人之常情,但对于市场化改革的方向的坚定不移也是中国一直宣称和实践着的。自从2005年7月汇改以来,人民币基本处于升值状态,虽说缓慢但是一直在动,与其说这是一种姿态,倒不如说这是中国渐进式改革的缩影。
如果外力强迫人民币升值,中国肯定会奋起反抗,中国人信奉“和为贵”,汇率的问题可以谈但不能强迫,美国不是一直在宣扬“市场精神”,肯定会追求“帕累托最优”,在汇率这件事上如果鲁莽,后果不可能“最优”,反而会“双输”。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