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史记》说,道家“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势,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可以说对道家学说的特点作了比较准确地概括。
“以虚无为本”体现了道家学说“无成势、无常形”、无偏见、不干涉、不偏袒的开放精神。正是凭着这种精神,古代道家学说才能“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并在文景之治时再现了百家争鸣的景象(这是我国古代唯一的一次大一统背景下的百家争鸣)。也正是凭着这种精神,当唯物辩证法为信息是物质还是意识的问题烦恼的时候,为现代的神魔艺术和虚拟世界惊恐的时候,道家学说却能穿越时空,和现代最先进的理论进行对话,并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许多有益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