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PE—未来将风光无限的金融创新事业(ZT)
投行事业金字塔
美国的华尔街,蛰伏着一座金融服务产品的金字塔,他的顶端是高盛、美林、摩根斯坦利、贝尔斯登、第一波士顿等十几家顶级投资银行,他们为全球客户提供全系列的金融产品,永远处在社会舆论与新闻媒体的聚光灯下,他们是全球金融次序的缔造者和维护者,一举一动都深刻影响着全球的金融格局,普通人对华尔街的理解大多如此。
其实,在此之下还有两百多家精品投资银行,他们专著于为客户提供某一特殊领域的几项或十几项金融产品服务,他们恪守的天条是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服务对象是美国,欧洲及其它一些国家的王室贵胄,亿万富翁,隐匿巨额资产的流亡政府阁僚,富裕的家族遗产继承者, 这些客户的财务与资产信托几乎全部由精品投资银行垄断。精品投资银行与客户或某一家族的良好关系可以维系几十上百年的几代人, 生活在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中国环境下的我们,对这类银行诡秘的客户服务模式极为陌生。
再往下,是小型基金管理公司,这些小型基金管理公司一般存活三到五年,但新陈代谢,生生不息,总数大致稳定在1000多家。他们是两万多种金融创新产品的创造者,每天都在为客户搭建精巧的金融产品财务模型,他们使华尔街充满活力,为客户同时也为自己创造着巨额财富。
本文所述的小型PE,属于这1000多家小型基金管理公司的范畴。
PE(Private Equity Fund),国内翻译为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他在教科书中的定义是,对未在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进行的股权投资。早期,按照基金规模曾将PE分为巨型基金(超过10亿美元),大型基金(5-10亿没美元),中型基金(1-5亿美元),小型基金(1亿美元以下),现在已基本分为两类,一亿美元以上的大型PE和一亿美元以下的小型PE,我本人甚至接触过一只500万美元的袖珍PE,居然成功的投资了早期的星巴克这一世界级品牌。
在中国,大型PE的前途如何尚不清晰,但可以预料的是小型PE的前景将风光无限,理由如下,
1,大型PE Vs小型PE 对监管环境的适从 PE的本质是在投资者和融资者之间搭建金融产品交易平台,是一种收取佣金的中介服务。对PE提供的中介服务,没有也很难有专门的法律法规进行规范。 美国采取了在证券法中设定监管豁免条款予以规范,即AC501(4)豁免条款。根据这一条款,金融服务公司若只对合格投资者(个人净资产在100万美元以上,且年收入不低于10万美元,机构净资产在500万美元以上,且年收入不低于20万美元,这样的合格投资者,有自己的投资风险判断与承受能力)提供中介服务,客户的投资资金除服务费外,不再进入中介公司帐户, 单一项目的投资客户数量限定在12名以内,且不通过公共媒介进行劝募,就可以豁免证券业务监管。
面对这一豁免条款,不同的PE采取了截然不同的适从策略,一种是在客户类型(合格投资者Vs普通投资者),客户数量(远远超过12人),客户资金(收取客户保证金)等方面不停地扩张,最终接受监管,成长为大型PE,另外一种是寻求豁免监管,成为了充满活力的小型PE。多年来,这两种PE之间已渐行渐远,成为了两类完全不同的金融服务产品。
在中国,现有的独立PE金融服务公司仍满足于追求证券承销保荐资格,内部从业人员醉心于获得执业资格,其未来的趋势是走向被监管,然后和商业银行背景的证券公司竞争,前景如何不容乐观。另外一类无望获得证券资格的小型金融咨询管理公司,由于缺乏清晰的发展愿景,只能靠撰写商业计划书之类的把戏蒙取客户费用,口碑不佳已成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