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哲学与心理学版
2010-10-11 15:28:51
总论

上面,我们就《庄子》学术基础性的观点进行了分析,实际上《庄子》里面小的论证过程的诡辩手法还有很多,如《内篇·逍遥游》中“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庸俗推理;《外篇·天道》“世之所贵道者书也”的“内外因”的混淆问题;《外篇·天运》“以富为是者,不能让禄”的以偏概全;《杂篇·徐无鬼》“射者非前期而中(1),谓之善射,天下皆羿也(2),可乎?”的虚假原因、预期理由;《杂篇·列御寇》“人有见宋王者”的虚假论据。等等。因为不属于主要的学术观点,也就不再一一分析了。

由《辩论学》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东西方的辩论活动都曾经走入过诡辩的迷雾。而西方哲学早已通过对唯物辩证法的确立,而认清了一系列的诡辩论的实质,树立了真理的客观性,扫除了诡辩的迷雾。

  

与西方哲学的发展相比,《庄子》的境遇却大相径庭,不仅没有被揭穿、扫除,相反认为庄子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家,伟大的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中国的文学之父、美学之父,伟大的语言学家,被冠以各种美名而几乎被推崇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究其原因,主要有下面两种:

一是,西方哲学纯抽象思维论证,而《庄子》则是学术论证,学术思想是主体,而论证手法只是阐述学术思想的手段。从《辩论学》的角度看,《庄子》一书相当于庄子和百家学说的辩论文集。《庄子》一书,里面既有自己的论点和论据,也有庄子设想当中可能遭到各家学说质疑后的辩护,因而形成了一个看似严密的论证怪圈。因此,只从《辩论学》的角度,很难打破这个怪圈的原因,就是《庄子》的论证手法虽然有诡辩,可是道理如果是对的话,好像也无伤大雅。所以,尽管也有从相对主义,主观主义角度研究《庄子》的,也只是例举几个论证手法的小例子而已,声音很微弱。涉及不到实质,也就难以有根本性的触动。

二是,《辩论学》的关键,首先是判断一个命题的论点和论据的真伪,其次才是具体论证手法的问题。而分辨《庄子》论点、论据的真伪,则要从学术体系来进行。

要正确探讨庄子的问题,首先,也是最基础的是要认清我们文明的根本立脚点是什么,也就是要确立世界观、人生观的基点, 否则对任何学说都会似是而非,如坠迷雾。 其次, 至少要熟悉儒、墨、道、法四家学说,否则对《庄子·天下篇》就会不知所云,对《庄子》通篇的层次条理也就不可能认识清楚。最后,要研究佛法、禅学、道教修仙的真谛,否则就把握不准《庄子》的命脉。看一个问题的角度大小,决定了理解的全面与否,何况,还是不同的角度呢?这个本身就是很多学者(如奥修)认为庄子难懂的根本原因。

从哲学体系来讲,由于对道学经典的研究,尤其是对《道德经》的研究,道学 的真正理念因为道家“神龙犹隐、故乱其词”的教育方法,没有被参破,而长期处在盲人摸象的状态。因此,很多学者借助于《庄子》来研究《道德经》,也就很难发现老庄之间的巨大差异。因而,将老庄并列,甚至认为庄子高于老子,也就不奇怪了。

从修行的角度,详细的探讨在《庄子误导的道学》里面有,这里从《辩论学》的角度讲的话,简单类比一下,便于看清楚问题的实质。比如,干好一项工作,要靠好的状态和正确的方法相结合,才可能提高效率,结出硕果。修行也是如此,“静”,就是修行者的状态。这个状态是佛道各家修行的通则,其实也是干好事业的通则,平常说的“心无旁挚、宁静致远”就是这个状态,只是程度的深浅有所区别。能不能得道成佛,能否感悟一个道理,能否创造出一件鬼斧神工的作品,只有状态还不够,还要有正确的志向和正确的方法。“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区别”,道家有各种密传的丹道大法,佛学的根本就是“善恶”。而“善恶”恰恰是《庄子》所要尽力避免谈及的话题。

显然,“静”的状态,只是进入修行的基本要求而已,何况《庄子》对“静”的理解还是有偏差的,和佛道的真谛是有很大的不同的。而一些学者,尤其是一些佛学者,自己没有把握佛学的真谛,仅凭浅显的、片面的理解,就盲目臆断推崇《庄子》,成为了《庄子》迷雾越来越浓的推波助澜者。

  

因此,《庄子》在学术体系上,尤其是道学上的错误认识,在修行上的片面性,导致了《庄子》的论点和论据的虚假性。论点有问题的话,想要有现实的、客观的论据来证明当然是不可能的。这也是《庄子》“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的根本原因。其中,寓言只是对事理有讲解作用,而没有论证作用;重言的引用,恰恰大多处于错误的理解;而卮言大多属于主观主义、相对主义的编造而已。三者结合,就是《庄子》一书的实质,从《辩论学》的角度看,其实就是一部诡辩论的教材。

还是那句话,我批驳庄子要达到三个目的:
1:老子道学是比儒学更睿智、更老练、更人性化的学说,也和当今的社会发展最相适应。不过,要首先驱散庄子的迷雾才行。

2:老子道学首先是哲学,是和“修齐治平”的百家学说的方向是一致的,这点要和道教、佛学区分开来。庄子和佛学无关。

3:理清古老文明由河图洛书---易经----阴符经----道德经,这个道学根文化的脉络,剔除《庄子》《淮南子》《太一生水》一类的糟粕。


弘扬老子道学,要不遗余力的清除《庄子》的迷雾,从庄子这个大忽悠的花招中走出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6-16 21:58:28
billspirit 发表于 2010-10-11 15:19
诡辩论本身是一种方法论。更确切地说,诡辩论是一种论证方法,它的根本特点是一种歪曲的论证。诡辩既不同于 ...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请不要歪曲庄子的要表达意思,这句话明明是讲同一事物在不同状态下有不同的衡量标准。而且,如果要从人的争论方面理解,两个人争辩的缘由是目的不同,及各自看到了的自己好的一面,所以坚持了自己的观点,争辩的展开也是各自看到对方坏的一面,才不断攻击对方的观点的,个人所观察到的是有局限性的,但是所存在的缺陷是肯定的,纵观一下争辩的双方其实都是有缺陷,都是对与错交织在一起的观点,是相同的。所谓的对和错的差别只能在单一方面来区分,彼与此只是庄子要表达在不同方面的条件。要是照LZ的理解对于庄子分析是非实在太片面了。就好比长与短的差别仅仅只能局限于长度之上,多和少的区别仅仅只能局限于数量之上,是和非的区别仅仅只局限于单一的衡量标准之上。要是以这种差别来看事物,事物永远不能统一。庄子讲齐物,世界万物皆为相同,是因为看到世人有很多人仅仅依靠单方面的差别就给周围的事物下定义,依靠差别来看本质,于是人们的偏见才随之产生。人人的观点是具有相同的地位,不应该以单方面就开始对观点妄下结论。其次庄子的莫辩是非可不是简简单单的不去分别是非,而是将是与非看做相同都是对与错交织在一起的观点,让人们知道在不同的环境下好的也可以转变成坏的,坏的的也可以转变成好的,让我们辩证的看世界。齐物论从头到尾都没有讲过单方面的差别是无意义的。齐物可以从很多方面理解。1因为在单一的方面观察事物都具有差别,正因为事物皆是这样,所以才相同,这和唯有变化本身才是不变的道理是一样的。2冲破事物单方面的差别看清事物本质的相同和物与物之间平等的地位。所以不要再以什么大忽悠之类的话语擅自来分析庄子和其他人,毕竟你的言论也仅仅只是个人观点。你说的观点也具有一定意义,但是你的口气实在是令人有些不爽,还是收敛些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