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哲学与心理学版
11139 31
2010-10-11
前言
本‮做文‬的是从辩论学的角度,批驳《庄子》中的一系列诡辩论的尝试。相关理论知识主要来源于 《辩论学》李元授,‮鹏李‬   编,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在此一并感谢!

在《庄子误导的道学》这篇文章中,我粗略的分析了庄子对老子道学的错误理解,并且历数了由这种错误理解造成了对道学的误导,这是从学术体系的角度对庄子学术性质的剖析。今天,我们换个角度,看看庄子是如何论证他的一系列谬论的。由于谬论的本身就是违反事实客观规律和人之常情的,当然不可能有客观实在的论据作为支撑,庄子的论证过程就是由一系列的诡辩构成的。
庄子和惠施的关系,以及庄子和他的历代崇拜者之间的关系,其实极其类似小品《卖拐》中赵本山和范伟扮演的两个角色之间的关系。认清这个事实,可能有点可笑,更有些悲哀,甚至有些残酷,可这才能使人清醒。

还是那句话,弘扬老子道学,要不遗余力的清除庄子的迷雾,从庄子这个大忽悠的花招中走出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10-11 15:07:32
第一章:辩论学
1:释义
关于辩论的定义,古往今来阐释不尽相同。这里介绍几种见解。
《墨子·小取》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同异之处,察名实之理,处利害,决嫌疑。焉摹略万物之然,论求群言之比。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以类取,以类予。有诸己不非诸人,无诸己不求诸人。或也者,不尽也。假者,今不然也。效者,为之法也;所效者,所以为之法也。故中效则是也,不中效则非也,此效也。辟也者,举也物而以明之也。侔也者,比辞而俱行也。援也者,曰子然,我奚独不可以然也?推也者,以其所不取之同于其所取者,予之也。是犹
谓也者,同也。吾岂谓也者,异也。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辩,治也;治者,理也,俗多与辩不别,辩者,判也,从言在辩之间。辩,阜(罪)人相与讼也。
《现代汉语词典》:
彼此用一定的理由来说明自己对事物或问题的见解,揭露对方的矛盾,以便最后得到正确的认识或共同的意见。
冯必扬《辩论学导论》:
辩论是对同一对象,相互对立的思想进行论争的过程,是批驳谬误,探求真理的过程。其表现形式为立论者和驳论者围绕同一论题展开辩论。
迈克尔·A·吉尔伯特《如何在辩论中取胜》:
辩论指的是所有不同意见的表述,从彬彬有礼的探讨,到声嘶力竭的吵嚷。
上述种种见解,各有其精辟之处。几年来,我们结合行为科学分析辩论现象,试图从新的视角给“辩论”下定义,简而言之:辩论,就是用语言辨明是非,探求真理的行为。“辩论学”的研究对象就是辩论行为,是属于广义行为科学(BehavioralSciences)学科中的一员。
2:辩论学的发展
在人类的历史上,辩论的传统源远流长。论辩 ,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之一。
在古代,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存在适合于辩论活动发展的条件,都曾出现过辩论的辉煌时代。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0-11 15:07:57
我们常常赞扬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其实百家争鸣这个词来自于稷下学宫。齐国本来是周开国大臣姜子牙的封地,后来公元前386年田氏取代了姜氏成为齐国国君。称为田氏代齐,田氏代齐以后,田齐国君在都城临淄的稷门附近建立了稷下学宫。这个学宫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时候才消失,差不多总共持续了150年,和田齐政权存在时间基本一致。

人们称稷下学宫的学者为稷下先生,随其门徒,被誉为稷下学士。齐宣王时期稷下学宫达到顶风(滥竽充数这个典故和他有关)。  

稷下学宫学术氛围浓厚,思想自由,各个学派并存,实行“不治而论”。儒、道、名、法、墨、阴阳、小说、纵横、兵家、农家等各家学派林立,学者们聚集一堂,公开辩论,相互吸收,兴学论战,共同进步。 荀子、孟子、公孙龙、邹衍等名家都曾经在此讲学辩理。

当时稷下学士上千人。稷下学者待遇极高,齐宣王曾赐76“上大夫”头衔。给他们修建高大的住所。还将淳于髡、孟轲、荀况还被尊为卿。那个时候孟子出趟门都差不多有十几辆车跟着,学生上百人,十分风光。 其他的如苏秦、张仪之流,巧于辞令,纵横游说而获得高官厚禄。当时竟形成了“辩士”阶层,以至“滔滔者天下皆是”。《文心雕龙》曾赞扬春秋战国时期的辩论之风:“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师”。
另一方面,社会动荡达到极点,新创的哲学思想和政治观点也层出不穷。各种思想流派都欲“以其学易天下”,这样就形成了我国思想史上空前活跃的百家争鸣的时代。
从公元前770年到前221年的先秦时期,随着春秋以后已经改变的西周时的“学在官府”的局面,私学勃然兴起,各家学派也都兴学论战,除了倡导本学派的思想体系外,还传授辩论之法,于是才流传下来不少诸子关于辩论的论述,如墨子的《墨辩》,韩非子的《说难》、《问辩》,《孟子》、《荀子》中也有关于研究辩论的文字,而《鬼谷子》更是深研游说之术,成为了纵横家的祖师。
中国秦汉以后,封建制度日趋巩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封建专制要求统一思想,统一言论。此后,封建社会的各个朝代,几乎都以儒学为官方思想,稍有与之不合,既斥之为异端,还罗织罪名使其遭受迫害。因此,其后的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的历史中,辩论活动一直沉寂,虽然偶有学术之争,然而与百家争鸣时代比较,已经寥寥了。
在西方,作为欧洲文化摇篮的古希腊,公元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0-11 15:08:23
前6世纪,已经普遍使用铁制生产工具。社会生产的发展,促进了各城邦间以及与东方的贸易兴盛。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文化的繁荣,这样形成了灿烂的古希腊文化。雅典是实行奴隶主‮主民‬政治的城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0-11 15:18:40
当时的公民,在政治上可以参与讨论和决定国家大事,在司法方面也可以参与法庭诉讼和陪审,一旦遭到控告,还可以为自己申辩。所以,当时人们很注意培养能言善辩的才能。还有人专门讲授辩论、修辞、逻辑知识,成为一批职业教师,很受当时社会的尊重。

公元前5世纪中叶,以普罗塔哥拉、高尔吉亚为代表,开始形成“智者派”。普罗塔哥拉、高尔吉亚在政治上都是奴隶主‮主民‬派思想家,但是在哲学上都明显的带有主观主义、相对主义的倾向。比如普罗塔哥拉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之中,人是万物的尺度,“事物对于你就是它向你呈现的样子,对于我就是它向我呈现的样子”,他的这一思想还扩展到语言和逻辑方面,认为任何命题都没有真假标准,人人都是真理的化身和尺度。所以,辩论的胜负不在真理,而在于能够驳倒对方,也就是使用语言的修辞和逻辑力量去取胜。
在奴隶社会中,没有真理,不分是非,这种用语言战胜对方,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技能了。当时,与“智者派”观点对立的人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这些大思想家、大哲学家对辩论极为重视,他们兴学授课,还有专门阐述辩论的着述,如柏拉图《对话篇》,亚里士多德《辩论篇》、《辩谬篇》等等。
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不仅辩论盛行,雄辩家辈出,而且对辩论的研究也异常活跃,出现了一批有影响的辩论着作。而到了中世纪,欧洲也处于黑暗的封建社会,军事割据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商品经济发展的制约。封建专制统治严酷地禁锢人们的思想和言论。辩论的社会环境已不复存在,辩论活动也随之衰落。
封建时代辩论活动消沉下去,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论是在古希腊还是在中国的春秋战国后期,活跃兴盛的辩论活动逐渐产生了畸变。古希腊爱利亚学派的中坚、形而上学哲学家芝诺认为只有不动不变的存在才是真实的,因此他极力进行关于否定“动”的论证,荒谬地证明了“阿基里斯追不上龟”、“飞矢不动”等等命题,这已是西方诡辩的滥觞。

中国战国时期,公孙龙是名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最着名的辩题是“白马非马”、“离坚白”。他认为,“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他还认为石头的“坚”与“白”相互分离,眼能得白而不能得坚,手能得坚而不能得白,眼得白石,手得坚石,故曰“离坚白”。公孙龙强调“正名实”“白马非马”论将个别与一般加以区别,“离坚白”将石头的视觉属性和触觉属性进行区分,这个对逻辑学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但是这样的论证开了诡辩的先河。

《庄子·杂篇·天下第三十三》记载了当时的各种诡辩伎俩: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其道舛驳,其言也不中。历物之意,曰:“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天与地卑,山与泽平。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南方无穷而有穷。今日适越而昔来。连环可解也。我知天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惠施以此为大,观于天下而晓辩者,天下之辩者相与乐之。卵有毛。鸡有三足。郢有天下。犬可以为羊。马有卵。丁子有尾。火不热。山出口。轮不[足展]地。目不见。指不至,至不绝。龟长于蛇。矩不方,规不可以为圆。凿不围枘。飞鸟之景未尝动也。镞矢之疾,而有不行、不止之时。狗非犬。黄马骊牛三。白狗黑。孤驹未尝有母。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辩者以此与惠施相应,终身无穷。桓团、公孙龙辩者之徒,饰人之心,易人之意,能胜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辩者之囿也。
可见,古代的西方和东方的辩论,极其相似地逐渐走入追求奇诡、游戏文字的诡辩。这样的辩论只会成为少数人遮掩错误、沽名钓誉、欺世骗人的工具。诡辩的兴起,正常的辩论自然也就衰落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0-11 15:18:56
第 二章:诡辩论

 第一节:释义

先看一个故事:

有一天,两个学生去请教他们的希腊老师。问道:“老师,究竟什么叫诡辩呢?”

希腊老师望望两个学生,想了一会,说:“有两个人到我这里作客,一个很爱干净,一个很脏。我请两个人洗澡,你们想想,他们两人中谁会洗呢?”

学生脱口而出:“那还用说,当然是那个脏的。”

希腊老师连连摇头说:“不对,是干净的去洗,因为他养成了爱清洁的习惯;而脏人却不当一回事,根本不想洗。你们再想想看,是谁洗澡了呢?”

学生连忙改口:“爱干净的!”

“不对,是脏人,因为他需要洗澡。”老师反驳后再次问学生:“这么看来,谁洗澡了呢?”

“脏人!”学生只好又改回开始的答案。

“又错了,当然是两个都洗了。”老师说,“干净的有洗澡的习惯,脏人有洗澡的必要,怎么样,到底谁洗了呢?”

学生眨巴着眼睛,犹豫不决地说:“那看来就是两人都洗了。”

“又错了。”希腊老师笑道,“两个都没有洗。因为脏人不爱洗澡,而干净人不需要洗。”

“那----老师,你好像每次都说得有道理,可每次的答案都不一样,我们该怎么理解呢?”

“这很简单。你们看,这就是诡辩。”



所谓诡辩就是有意地把真理说成是错误,把错误说成是真理的狡辩。用一句简单明了的话来说,就是有意地颠倒是非,混淆黑白。玩弄诡辩术的人,从表面上来看,似乎能言善辩,道理很多。他们在写文章或讲话的时候往往滔滔不绝,振振有词。他们每论证一个问题,也总是可以拿出许多“根据”和“理由”来。但是,这些根据和理由都是不能成立的。他们只不过是主观主义地玩弄一些概念,搞些虚假或片面论据,做些歪曲地论证,目的是为自己荒谬的理论和行为做辩护。  


  在西方哲学史上,黑格尔可以说是第一个对诡辩论做系统批判的哲学家。他曾经指出:“诡辩这个词通常意味着以任意的方式,凭借虚假的根据,或者将一个真的道理否定了,弄得动摇了;或者将一个虚假得道理弄得非常动听,好像真的一样。””《哲学史讲演录》,第2 卷,第7 页》。黑格尔说的“以任意的方式”,是指诡辩论者任意地违背和践踏逻辑的规律和规则,而“凭借虚假的根据”,是指诡辩论者在论证中故意使用虚假的判断。这实际上是概括了诡辩的两个基本特征。黑格尔的这段话,揭露了诡辩论有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的特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