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上从不可能在不依赖可信中间人(如银行或政府)的情况下在两人之间远距离转移价值。2008年,身份至今无人知晓的中本聪(Satoshi Nakamoto)发表了一篇9页长的方案,一举解决了计算机科学领域内长期存在的拜占庭将军问题。中本聪的解决方案和他所构建的系统——比特币,让人们有史以来第一次可以以一种完全无需信任的方式远距离快速转移价值。比特币的创造对经济学和计算机科学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因此中本聪应该是第一个有资格同时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和图灵奖的人。
对投资者而言,比特币系统发明的一大突出事实,是它创造了一种全新的稀缺数字商品——比特币。比特币是可转让的数字代币,在比特币网络上创建它的过程被称为”挖矿”。比特币挖矿大致类似于黄金开采,只是其生产遵循着一个设计好的、可预测的时间表。根据设计,只有2100万比特币等待开采,其中大部分都已经被挖出来了——在撰写本文时(注:本文发表于2018年3月2日),已开采出约1680万比特币。每隔四年,挖矿所生产的比特币数量将减半,新比特币的生产将在2140年完全结束。
比特币没有任何实体商品背书,也不受任何政府或公司担保,这为新的比特币投资者提出了一个明显的问题:比特币为什么有价值?与股票、债券、房地产、甚至石油和小麦等商品不同,比特币不能通过标准贴现现金流量分析,也不能通过用于生产高阶商品的需求来估价。比特币属于完全不同的商品范畴,被称为货币品(monetary goods),其价值由博弈论设定,即每个市场参与者对商品的估值基于他们对其他参与者如何对其估值的评估。要理解货币品的博弈论本质,我们需要探索货币的起源。
货币的起源
在最早的人类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贸易是通过易货贸易来进行的。易货贸易所固有的令人难以置信的低效率,极大地限制了贸易可能发生的规模和地理范围。易货贸易为基础的贸易有一个主要缺点,即需求问题的双重巧合。例如,苹果农可能希望与渔民进行贸易,但如果渔民在同一时刻不想要苹果,交易就会无法发生。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渴望拥有某些收藏品,因为它们具有稀有性和象征性价值(例如贝壳、动物牙齿和燧石)。事实上,正如尼克·萨博(Nick Szabo)在他精彩的《关于货币起源的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人类对收藏品的渴望为早期人类超过其最接近的生物竞争对手,即尼安德特人,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进化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