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讨论的问题实际上就是所谓的“节约悖论”即长期内储蓄的增加可以增加收入(这里的收入是GDP)短期内储蓄的增加反而减少了收入。如何对此解释呢?
长期内,可根据索洛模型来说明。索洛模型表明,一国的储蓄率越高,其均衡状态的产出水平也越高。 短期内,可以根据IS-LM模型来说明。储蓄率的增加减少了消费,从而减少了计划支出,使IS曲线向左移动,结果利率下降收入却也减少了。
根据模型,这个结论不难推出。但如何对此进行经济学解释呢?显然,关键在于要素是否得到了充分利用。古典模型假设所有要素都得到了充分利用即没有失业也没有资本的闲置。而IS-LM模型假设所有要素并未都得到了充分利用即存在失业和资本的闲置。我们从生产函数出发,在古典模型中由Y=F(K,L)(可在这里假设不存在技术进步和人口增长)得人均产出函数y=(k ),那么人均产出取决于人均资本存量的大小。储蓄率的提高有利于提高人均资本存量的水平。IS-LM模型中的生产函数也 是y=(k ), 但这里的k是总资本中得到充分利用的那部分的人均量。由于没有实现充分就业,总资本的增加并不代表得到充分利用的资本总量就增加了。所以凯恩斯老人家把中心转移到这个问题上了:怎么提高社会社会总资本得到充分利用的部分所占的比率?一个简单的道理是,如果企业的产品实现遇到了麻烦,投资还不如不投资强的话,企业肯定会压缩生产,造成资本的闲置。所以,问题又转化为如何将产品卖出去?凯恩斯说,我们的主要问题就是要增加社会的需求。于是,这时节约是“可耻”的,消费是“光荣”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6-3 8:40:09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