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惭愧这个帖子被偏爱为精华贴。因为它实在是我犯糊涂的产物。中国的那些比较国内的这些《发展报告》与国外的报告,我笨笨地发现:
1 中国的报告多数是用个“指标体系”计算出的,这些指标体系如何从经济学中提出,某一个有什么经济学、管理学意义,几乎没有说明,显得似是而非。例如估计这些指标计算的某年某市现代化,那个指标就是这样的。指标合成的权重如何获得更是没有说明,要知道权重不一样,结果很不相同。当然中国科学院陆大道的《区域发展报告》不是弄指标体系的(可能院士的确与众不同),可是中国科学院的各种战略组的报告就流行这种缺少科学论证的指标体系评估了。
2 中国《发展报告》这些报告一出来,马上就有新闻发布会,报纸上先声夺人。这些报告的主持人也往往是什么“政协委员”之类有头衔的。可是这种报告有两个学术缺陷:第一,报告几乎是这个研究组的“指标体系”“计算”成果,没有对同行专家成果的引用(在国外几乎不可能发生)和印证,即没有学术引证的特点(连陆院士的《区域发展报告》也缺乏学术引证)。第二,报告出来前没有学术鉴定或者由日理万机的某个学术政治双科大人物主持一个鉴定。
3 报告本身缺乏对进一步解决问题的讨论,没有对当前发展的关键问题的政策分析,而是现状评价和对未来预测。有点象“算命”。
4 不见学术界对报告的学术批评,只有政治人物或者学术政治人物的“夸奖”。
雨中人本来想借助这些报告去完成一篇博士论文,可是我得到的结论似乎是:中国的形形色色的报告由于其依赖的“指标体系”缺少科学论证和学术评论,因此大多数报告不能认为是科学评估。中国科学院几乎年年出这样的报告,希望今年出个经过学术论证的由大量论文支持的报告。因为如果《发展报告》不经过学术论证和学术鉴定,完全可以雇用几个小学以上高中以下文化水平的民工,把统计年鉴数据录入Excel,计算出来。
可能我的看法错了,请指正。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6-11 15:49:40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