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利油田创新管理模式,以油公司模式撬开了难动用储量之门,一体化运行机制使勘探、开发、钻井、工艺、地面等专业达到空前融合,工作效率显著提高。 “九五”以来,胜利油田积极围绕科学开发、精细开发、立体开发和极限开发,在管理体制和机制上进行大胆探索和尝试,为老油田勘探、开发注入了强大生机与活力。
油公司模式推动“难动用”储量
经过近50年的高成熟勘探与开发,胜利油田的高丰度资源急剧减少,特别是进入“九五”以来,低渗透、稠油、复杂岩性等特殊类型的难动用油藏,逐渐成为产能建设的主阵地。之所以称其为难动用,不仅是因为这部分储量品位低、难开发,而且投资大、风险高。传统管理体制和开发模式无法解决巨额投资难题。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胜利油田利用高油价的机遇,以创新体制、机制为突破口,积极探索建立油公司模式,使沉睡多年的难动用储量得以“解放”。
1993年,在国家政策允许范畴下,胜利油田果断决策,成立了我国第一家股份制专业化“油公司”——东胜公司。自诞生之日起,东胜公司就以其全新的投资、管理、经营机制,给开发难动用储量注入了强大生机与活力。
东胜公司在投资上实行多渠道、多来源融资,明晰产权关系,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管理上,不组建专业施工队伍,一切项目均通过招标、雇用、“借脑”等形式,建立甲乙方合作关系;经营上,一切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充分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凭借灵活的体制优势和高效的管理,十多年来,东胜公司年产量冲上近百万吨,不仅为胜利油田“挤”出了900多万吨难动用产量,而且自身资产规模也扩大了40倍。
以东胜公司为起点,胜利油田又先后组建了石油开发中心、鲁明、鲁胜等“油公司”,使大批一度被打入“冷宫”的难动用储量得以“重见天日”,实现了油气增产与增效的统一。
“九五”以来,利用“油公司”模式累计开发难动用储量3.2亿吨。目前,年产总规模达到了280万吨左右,占油田总产量的10%。
一体化运作:“单弦乐”变“协奏曲”
长期以来,胜利油田对勘探、开发、石油工程三大系统,一直实行条块管理,独立运行、独立考核机制,业绩评价标准主要是各自完成的储量、产量和工作量任务,客观上限制了综合效能的充分释放。随着油田勘探开发难度和投资经营压力的不断增大,迫切需要三者之间实现更加高效的组织衔接和协调配合。
胜利油田充分考虑到三者之间的密切关系,对业务流程进行探索、完善和优化。勘探与开发之间,建立多层次、全方位、高效率的勘探开发结合机制,加快储量向产量的转化步伐;勘探开发与石油工程之间,切实发挥石油工程的“主力军”作用,勘探开发出题目,工程技术做文章,工程技术缺资料,勘探开发来提供,建立起共同介入、整体部署、协同作战、相互促进的运行机制。
一体化运行机制使勘探、开发、钻井、工艺、地面等专业达到空前融合,由“接力赛”变为“团体赛”,工作效率显著提高。
老168产能建设项目就是典型的代表之一。
这个项目需要在横跨水深3米、黄河古道30多米的厚淤泥层上修建进海路,这在胜利油田还是第一次。
为确保“打得成、打得快、打得好、打得便宜”,开工伊始,胜利油田就坚持勘探开发一体化运作,成立一体化项目组,涉及钻井、地质、生产等相关生产业务的8名领导干部24小时驻守在平台,负责统筹协调现场运行工作,加快了工作节奏。在具体运作中,相关系统相互延伸、相互渗透、超前介入,做到研究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在先期部署3口探井,获得良好油气显示后立即由勘探部署转为开发部署。针对施工区域井网密集带来的防碰、造斜等难题,在勘探开发一体化的基础上,又果断实施油藏工程一体化,地面工程等配套设计同步实施,保证了产能向产量的快速转化。井深1960米的老168-斜3井建井周期仅用7天,而以往则需要11天。最快的定向井、完钻井深1537米的老168—斜29井,创出最短钻井周期4天9小时、最高机械钻速40.71米/小时的纪录,平均单井节约成本30万元。目前,该项目已探明含油面积10.6平方千米,探明地质储量709万吨,累计交井61口,建成产能16.8万吨。由于实施了一体化运作,与同区域、同类型运用传统模式开发的老163区块相比,建设周期缩短近一年,平均单井生产能力却提高了53%。
“十一五”以来,胜利油田先后发现探明储量500万吨规模以上区块15个,累积探明储量达到49.33亿吨,储量动用率由原来的85%提高到了88%,老区采收率由30.5%提高到了31.8%,“一体化”运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精细管理:老油田高效开发
油田进入特高含水开发期后,在稳产难度越来越大、成本投入越来越高的情况下,如何延长油田开发寿命,怎样提高开发效益是两个不容回避的课题。在十五年的开发历程中,胜利油田对此进行了不懈的探索。
“作为资源采掘业,必须树立和强化油田开发经济寿命期的理念,而延长经济寿命期的根本方法是精细管理。”胜利油田分公司总经理、管理局副局长、党委副书记孙焕泉说。
在精细管理的过程中,胜利油田坚持精细开发管理与精细经营管理并重,千方百计在层中找层、水中找油,想方设法控制成本、减少投入,实现了老油田的高效开发。
作为胜利油田“精细管理的样板”、“开发战线的红旗”, 胜利采油厂采油22队胜采22队所辖区块的综合含水1997年就已高达97%,剩余可采储量仅为73万吨,按当时的采油速度,到2004年就会陷入无油可采的尴尬境地。在严峻的形势面前,胜采22队高举向精细管理要产量、要效益的旗帜,做到资料录取、井区管理、单井管理“三个精细”,把精细理念融入到了开发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在开发了38年且仅有6平方千米的“弹丸之地”上,采油22队通过在特高含水条件下韵律层挖潜,先后查找到地质储量210万吨,新增可采储量79万吨,连续11年稳产10万吨以上,水驱采收率突破43%。
临盘采油厂采油1队通过持续开展“一井一策、一块一法”精细管理模式,从分散化、表面化向制度化和规范化深入,从地面向地下深入,从定性向定量深入,像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精心培育长寿井,取得显著成效。目前该队已培养2年以上长寿井83口,10年以上长寿井6口,其中L2—N20井免修期长达15年,成为油田的“长寿井之王”。全队稳升井组率达到77.8%,油井平均免修期高达1030天,连续12年实现稳产19万吨。
“九五”以来,胜利油田连续10年保持综合含水不上升,油田采收率年均提高0.37%,相当于每年新增探明地质储量8000多万吨。
如果说是精细开发管理使老油田得以延年益寿的话,那么,15年来,胜利油田着眼于有效减少投入,创新实施以全面预算管理、成本控制为核心的精细化经营管理模式,则使老油田实现了有质量、高效益的延年益寿。
他们坚持“以生产任务确定工作量,以工作量确定价值量,以确定的价值量优化工作量,以优化的工作量确保生产任务完成”的全面预算管理思路,按照“储量、投资、产量、成本、效益”五统一原则,建立了“主要生产要素定额标准预算,人工及政策性费用明晰构成预算,非生产性费用目标控制预算”的分层预算方案,形成了全面预算管理体系。
为了做到成本控制精细化,他们建立了作业运行计划、设计编审、施工运行、工作量统计分析、作业费用核算、作业质量效果分析、作业经济评价等七个环节的一体化作业精细核算管理模式,实现单井作业全过程精细化管理。他们还推行经济活动分析制度,细化过程控制。2009年,胜利油田全年降本压费10亿元。
作者:刘彦国 丁亚州 来源:《中国石油石化》2010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