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7785 14
2006-06-03

从电脑里找到去年下载的一篇文章,里面有些小故事,稍加修改,随便讲讲。侵犯了那位的原创,见谅,见谅!一则,故事不错。二则,我水平不高,无力原创。

故事一:

For every problem, there is always a solution, which is so quick, so appealing, and so wrong.

两个贪心饿鬼要分一个饼吃,这俩儿都不是省油的灯,谁要怀疑他少分了一丁点都跟对方没完。怎样分?

很多人会想,这简单。二一添做五,平均主义。这世界不患寡而患不均嘛。没问题。可是,谁来分?要是被分的那个总觉得对方给他自己分多了,怎么办?

很多人会想,拿个测量仪!没问题。可是那个被分的要是总觉得测量仪不够精确怎么办?总觉得对方量的时候和切的时候尺寸不完全一致怎么办?(看故事的看了后面的跟贴,也许觉得测量仪蛮好啊?!嘿嘿,这饼里有各种馅儿呢?有西洋参,咸菜,海鲜,白菜……,一大杂烩,什么仪器能分平均了?)

很多人会想,找第三方来,品德高尚的那种。前提:第三者不会从分配中获得任何利益,分配是白干活。偶尔一次无所谓,长期白干活谁愿意?如果第三者可以从中获得利益,有点生活常识的人就能想得那两个家伙为了多分点,肯定贿赂第三方。最终结果:第三者拿了整个饼。走人。

很多人又想:再找一个品德更高尚的人来监督。同上。品德高尚到更的N次方,N趋近于无穷,除非他不食人间烟火。否则,那个品德高尚到N次方的拿饼,走人。没跑!

中国文明悠久,可到今天还没完全想清楚这么个简单问题。五千年过去了,思路停留在盼包公转世期望分饼人,心存公义。其实问题非常简单:分权制衡!

两人商量好,一个动刀子切,另一个动手挑。切者不能挑,挑者不能切。天下太平。于是当分饼制度一旦建立,这饼必越分越合理。(这制度简单的不能再简单,谁在这次吃了亏,下次必然会想办法解决。我备注在此,是因为那问题问的白痴到有点糟蹋这故事和分权制衡这一制度!)

计划经济无非就是找一个人或组织来替大家分饼。甭管倡导计划经济者自称或真的有多高尚,绝对权力意味绝对腐败!颠扑不破之真理!所以,在遇到那个提倡计划经济,提倡你把分饼权交给他的人,甭管他说什么,你得深想一层:这人儿,他是不是看上我这饼了?你要不愿意深想,嘿嘿……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6-5 17:11:56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6-6-3 21:48:00

故事二:

解决“剥削”一定要计划经济吗?

到一私营企业里打工,一小时创造10个价值,老板却给2。“剥削”!可以选择的方式:臭扁老板,打倒与地,资产没收。没问题,谁叫他欺负人。收来之后呢?有两个选择:自己当老板,再也不受剥削!没问题。可是得找人打工吧?前车之鉴啊。不当老板,把财产交给社会。你选择市场经济,还是计划经济?后者请看故事一。前者,还得有老板和工人。后车之辙啊。

面对“剥削”的第二种选择:几年前通用汽车公司工人罢工要求增加工资和提升劳动保障。报纸上揭他们的老底:这些流水线上的装配工人平均年薪竟然是六万九千!毛主席说过:“现在世界上究竟谁怕谁?不是人民怕美帝,而是美帝怕人民。”你被欺负,建自己的经济组织,闹罢工,跑政府,要制度!咱工人缺的就是这儿。为什么缺?俺们把饼和分饼的权力放一块儿,卷巴卷巴一股脑的交给计划经济了。

打工仔和老板之间是一个自愿交易:一个给劳动力,一个给钱。事先说好,多少归自个,多少归他。要是不愿意了,走人或找代表自己利益的经济组织让他们替自个儿说话。市场经济越成熟,工人的利益就越能得到保障!为嘛?故事一的制度:分权制衡。故事二的制度:自己的经济组织。其中道理,傻子都能明白。需要计划经济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6-3 21:49:00

故事三:

自私与无私

三兄弟面对三种遗产:一辆车,一栋吉屋,10万元。车,房绝对不能卖。三人又不想住一起。怎么分?

假定个人都有偏好:老大最爱房子,对他来说,这房值25万。而车子,虽然是上好奔驰,与他值5万。老三年轻,爱车,那车还是市面上绝版的古董,对他来说花10万也干,房子无所谓,15万他还不一定愿买。老二介于二者之间,对他来说,房子值20万,车值8万。这三人可能品德良好,你推我让。哥哥自觉长兄如父,弟弟要学孔融让梨。最后大哥面子大说了算,最“值钱”的房子给老三,10万给老二,自己把最不值钱的车留下。谁也不许再争。就这么定了!这种“无私”的分法,相当于:老大得了5万,老二得了10万,老三得了15万,遗产效用总和只值30万。

相反,亲兄弟明算帐。各自维护自己个的利益,建一规矩:你要真想要你就出个价投个标。中标者出钱“买”货,然后兄弟们分钱。于是,老大用25万买房子,老三用10万买车,跟那原来的10万堆一块,45万。各再拿15万。也是皆大欢喜。 这种基于自私自利的分法,遗产效用总和是45万!超过前一分法15万!

同样是三件遗产,两种分法效果大不相同。前一分法既不公平,又没有物尽其用,没有将效用极大化。第二种分法使得1、各得所爱,2、公平合理,3、将遗产的效用发挥到最大。

为嘛互相谦让互相着想反而没有自私自利更能制造公平,又使效用最大?Your treasure is someone's trash(你的宝贝是别人的累赘)。

不要去为他人瞎操心。别人自己会为自己打算,不用你劳神。没人是傻子。

“自私”与利他、利社会从来不是水火不相容。这一点,每一个有点经济学常识的人都知道。这一点,司马迁更是在其旷世之作《史记》中阐述的清楚详尽,一点也不比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逊色。遗憾的是……

关于雷锋等高尚品德的人,以及世界能否由雷锋组成早已有人撰文论述。不再啰嗦。关于现今中国人的品行,根源如果在市场化,关于国人和外国人品行的对比评价文字不少了。

好的制度,坏人都得被迫当好人;坏的制度,好人只能被迫当坏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6-3 21:51:00

故事四:

需要计划经济吗

米尔顿•弗里德曼在其名著《自由选择》书中,讲了一个 “铅笔是怎样造出来的”故事。

铅笔的木杆来自北加州或俄勒冈,伐木需要锯子,绳索,卡车等数不清的工具配件。这些工具来自无数人的千万种技能,牵涉到采矿,提炼,加工,制造成为油锯,利斧,绳索。就连那伐木人的那每一杯咖啡,不知沾过多少只手。这还仅仅是铅笔的木杆。那铅芯又经历了多少复杂工序,转过多少遍手,最终才装进铅笔的中心。再想想铅笔头上那块橡皮……

弗里德曼写道:“更令人瞠目结舌的是,这支铅笔居然造出来了!没人坐在中央办公厅向这千万人发号施令。没有宪兵监督这些从未发出的号令的执行。这千万人居住在四面八方,操着各种语言,信奉不同的宗教,或许还相互仇恨--然而这些区别毫不影响他们相互协作并造出这支铅笔。这是为什么呢?亚当·斯密早在两百年前就给我们做出了答案。”这支铅笔的制造过程中牵涉了千万次交易。每项交易的双方关心的都只是他们的最大私利。而这些交易的价格,则指挥着整个经济的运作。

弗里德曼继续写道:“假设出于某种原因,铅笔的需求在不断增加。零售商将发现铅笔近来很俏手,于是向批发商订购更多的铅笔。而批发商再找到厂家。厂家则去订购更多的木料,石墨,铅,铜皮,橡胶,及所有原料和设备。为促使供应商生产更多的原料,厂家不得不提高竞价。高价将引诱供应商增聘工人以满足需求。为增聘工人商家又不得不提高工资或改善工作条件。这个过程就象水波一般扩散开去,向全世界传播一个信息:铅笔有一个更大的需求。更精确点说,每个人只需知道与他相关的某个产品的需求增加引起价格提高。而他并不需要知道为什么。”这就是市场机制创造的奇迹。

这是个“社会化”大生产,根本就不需“计划”。每个生产者只需要关注他的产品的价格和成本,并当价格和成本发生变化时做出及时的反应就结了。

如今,铅笔“极大丰富”。是否需要“计划”来限制生产并“按需分配”铅笔。再看市场机制如何运作的。

由于铅笔的利润使得众多的投资者进入铅笔生产,最终市场饱和。铅笔多了就得放血降价,减少订货。导致各级原料连锁杀价。这个价格信息迅速传遍商界。铅笔业股票狂泄而使得资本另谋高就。已经上了贼船的铅笔业者竞争加剧,必须开源节流,降低成本,寻找替代原料,起用新技术,解雇多余劳力并改善管理,如此等等。在这个你死我活的铅笔商战中,适者生存,弱者淘汰。社会资源重新自动达到最优或较优分配。而消费者则是不断地得到更便宜,更精巧,更好用的铅笔。

计划者能比价格信息还快捷、还低廉的传递市场供需信息?你不得建个庞大的计划机构,发号指令,层层传达啊?等计划信息传达到了,下一波供需信息又来了,忙死计划者咱不说。放着市场机制这个又好使又不花钱的东西不用,为嘛要花费老百姓的税款建立一个庞大的计划部门?

关于市场经济危机,试问:你愿意生活在一个有衰落但也会有兴起的、并且随着其不断成熟解决危机的方式越来越有效、自由的市场经济里;还是生活在一个厂商、工人缺乏激励机制因而始终物资短缺,需求都要被别人规定、以及引发故事一结果的计划经济里。

更换而言之,计划经济意味着平均主义,意味着“大锅饭”,数年之前就有学者告诉我们了“大锅饭”就是“剥削”,那么,你愿意生活在被一个资本家“剥削”的市场经济里,还是被很多人“剥削”的计划经济里。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6-5 16:56:58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6-3 21:52:00

故事五:

市场经济和共产主义社会不相容吗?

伟大学者马克思说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物资极大丰富的社会。但,极大丰富只能是无限逼近资源不稀缺,却不能成为其本身。也就是说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仍然有资源稀缺性的存在。为嘛各取所需这一概念总被人质疑,原因就在于此。遗憾的是,那些个号称共产主义的支持者从没意识到,只能拿着马斯洛啊,需求是有止境的啊,来蒙混过关。

只要有稀缺性存在,交易、货币就不可能被消除掉,市场经济就一定会存在,即使是在共产主义社会。为嘛?且听道来:

假定现在是共产主义,物资极大丰富。但,必然有某种资源处于相对稀缺,比如NBA球票。就算建一超超超……大赛场,观看位置,稀缺!除非你打算建一个只有第一排的赛场。那样,嘿嘿,别说NBA了,连篮球都立马消失。跑个全场不说会不会跑死,何时能打这头跑到那头都是问题,一场NBA打个十年八载的,谁看?篮球迷们,一定约束条件下,观看位置,这一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资源都能让篮球消失啊!咱手下留情让位置稀缺,留着NBA。

张三取到了一张NBA球票。李四是齐白石转世,画得一手好虾,海内绝活。李四没取到球票但嗜球如命。那么,李四企图以画换票是一件再再再……自然不过的事了。可李四不知道那个手里有票却更愿意要他的画的人是何方神圣啊?于是,找啊找啊找啊……。

这消息,经过无数个信息节点,传到了王五那了。这儿王五既没票也没别的本事,但交游广泛脑瓜好使,刚好认识张三,并且知道张三更偏好李四的画,而李四的画作为珍品,稀缺!于是,王五告诉李四可以去找张三换票,李四找到张三,两人交换画和票,增进了各自的效用。为此,两人都挺感谢王五,就问王五想要什么,王五说:我想要的,你们俩都没有。李四说:为了谢谢你,我送你一幅画得了。于是乎,张三、李四和王五,在这场交换中,都更幸福了。是也不是?

麻烦的是,那个增进大家和社会福利的王五根本就不赏画,虽然那画乃珍品,他想要“超女”演唱会的门票,可他知道哪个有“超女”演唱会门票的想要的是周润发的照片,……如此等等。这王五蹲自己个儿家里细细想来,那叫一郁闷啊!

索性,拿着手里的画,把自己个儿家收拾收拾开一个“相对稀缺资源交换门市部”。这一开不要紧,他发现在这个物资极大丰富的社会里,因为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需求和偏好,相对稀缺的资源还不老少啊。他是越做越大,越做越大。最后,换来换去,换来换去……,一般等价物再度出现!

市场经济和共产主义社会矛盾吗?如果和共产主义社会都不矛盾,那么和现在这个物资还没怎么丰富的社会主义社会呢?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6-5 17:50:49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6-5 11:51:0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