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四:
需要计划经济吗
米尔顿•弗里德曼在其名著《自由选择》书中,讲了一个 “铅笔是怎样造出来的”故事。
铅笔的木杆来自北加州或俄勒冈,伐木需要锯子,绳索,卡车等数不清的工具配件。这些工具来自无数人的千万种技能,牵涉到采矿,提炼,加工,制造成为油锯,利斧,绳索。就连那伐木人的那每一杯咖啡,不知沾过多少只手。这还仅仅是铅笔的木杆。那铅芯又经历了多少复杂工序,转过多少遍手,最终才装进铅笔的中心。再想想铅笔头上那块橡皮……
弗里德曼写道:“更令人瞠目结舌的是,这支铅笔居然造出来了!没人坐在中央办公厅向这千万人发号施令。没有宪兵监督这些从未发出的号令的执行。这千万人居住在四面八方,操着各种语言,信奉不同的宗教,或许还相互仇恨--然而这些区别毫不影响他们相互协作并造出这支铅笔。这是为什么呢?亚当·斯密早在两百年前就给我们做出了答案。”这支铅笔的制造过程中牵涉了千万次交易。每项交易的双方关心的都只是他们的最大私利。而这些交易的价格,则指挥着整个经济的运作。
弗里德曼继续写道:“假设出于某种原因,铅笔的需求在不断增加。零售商将发现铅笔近来很俏手,于是向批发商订购更多的铅笔。而批发商再找到厂家。厂家则去订购更多的木料,石墨,铅,铜皮,橡胶,及所有原料和设备。为促使供应商生产更多的原料,厂家不得不提高竞价。高价将引诱供应商增聘工人以满足需求。为增聘工人商家又不得不提高工资或改善工作条件。这个过程就象水波一般扩散开去,向全世界传播一个信息:铅笔有一个更大的需求。更精确点说,每个人只需知道与他相关的某个产品的需求增加引起价格提高。而他并不需要知道为什么。”这就是市场机制创造的奇迹。
这是个“社会化”大生产,根本就不需“计划”。每个生产者只需要关注他的产品的价格和成本,并当价格和成本发生变化时做出及时的反应就结了。
如今,铅笔“极大丰富”。是否需要“计划”来限制生产并“按需分配”铅笔。再看市场机制如何运作的。
由于铅笔的利润使得众多的投资者进入铅笔生产,最终市场饱和。铅笔多了就得放血降价,减少订货。导致各级原料连锁杀价。这个价格信息迅速传遍商界。铅笔业股票狂泄而使得资本另谋高就。已经上了贼船的铅笔业者竞争加剧,必须开源节流,降低成本,寻找替代原料,起用新技术,解雇多余劳力并改善管理,如此等等。在这个你死我活的铅笔商战中,适者生存,弱者淘汰。社会资源重新自动达到最优或较优分配。而消费者则是不断地得到更便宜,更精巧,更好用的铅笔。
计划者能比价格信息还快捷、还低廉的传递市场供需信息?你不得建个庞大的计划机构,发号指令,层层传达啊?等计划信息传达到了,下一波供需信息又来了,忙死计划者咱不说。放着市场机制这个又好使又不花钱的东西不用,为嘛要花费老百姓的税款建立一个庞大的计划部门?
关于市场经济危机,试问:你愿意生活在一个有衰落但也会有兴起的、并且随着其不断成熟解决危机的方式越来越有效、自由的市场经济里;还是生活在一个厂商、工人缺乏激励机制因而始终物资短缺,需求都要被别人规定、以及引发故事一结果的计划经济里。
更换而言之,计划经济意味着平均主义,意味着“大锅饭”,数年之前就有学者告诉我们了“大锅饭”就是“剥削”,那么,你愿意生活在被一个资本家“剥削”的市场经济里,还是被很多人“剥削”的计划经济里。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6-5 16:56:58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