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hlpb92在2006-6-8 22:58:00的发言: 我想楼主在推导过程中可能有以下两个小问题:
1、弹性系数前面应加负号
2、在计算国际收支差额A时,应该用外币计算,而不能用本币计算,否则结果有点不可思议。
本人在推导过程中得到如下结论:收支差额A以外币计算时,其对汇率的导数dA/de>0的条件是:E1+(A2/A1)E2>1,其中E1代表出口商品弹性系数,E2代表进口商品弹性系数,A2代表以外币表示的进口金额,A1代表以外币表示的出口金额。
经查资料,马歇尔-勒纳条件(我想可能这个条件要求的结果是产生贸易顺差吧)成立的前提条件确实是在国际贸易收支平衡的条件下。
但我认为高的教材那样写是没有错的,他只说是改善国际收支,又没有说会产生顺差,当收支处于逆差时减少逆差金额也算是改善收支吧。当实际处于贸易逆差时,国际收支改善的条件有所放宽。因为逆差时进口额A2>A1,则A2/A1>1,当E1+E2>1时,必有E1+(A2/A1)E2>1
需要说明的是贸易逆差并不说明国际收支不平衡,贸易项下的逆差可以通过资本项下的顺差弥补.我国大量的外汇储备相当部分用来购买美国的债券等。
昨天下午收到dangdang网订购的International Economics by Paul R.Kruaman and Maurice Obstfeld与《高级宏观经济学》by 威廉姆.M.斯卡斯,大致翻了翻发现都没有推导过程。但确也看到“马歇尔-勒纳条件成立的起始条件是国际贸易收支平衡”,这就证明我的推导是正确的。我仔细的分析了一下,并重复了数学推导过程,准确无误。
至于楼上,你怎么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呢?
“弹性系数前面应加负号”。弹性系数前面为啥加符号?把符号(某些时候把系数)隐含在变量里,这样更容易进行最后结果的分析。
“在计算国际收支差额A时,应该用外币计算,而不能用本币计算,否则结果有点不可思议”。不可思议在哪里?这纯粹是个数学问题,A用外币计算还是本币计算,不影响整个推导过程的结果,无非就是除以一个汇率罢了。用本币计算dA/de=A2((A1/A2)E1+E2-1);就用你所说的外币价格计算一次结果是:dA/de=(A1/e)(E1+(A2/A1)E2-1)。这两个结果都证明了“在国际贸易收支平衡的前提下,马歇尔-勒纳条件成立”。
但这里有一个细微的数学上的差别:如果A为本币计算值,而B为外币计算值,很明显A=eB,e为直接标价法的汇率。本币计值国际贸易收支改善就意味着dA/de>0;外币计值国际贸易收支改善就意味着dB/de>0,也就是dA/de>A/e。两者货币计值存在的差别,就在于汇率上升后,外币计值即使贸易收支产生正的变化,这个变化的效果也会被汇率冲淡。
高的教材遗漏了一句话,就是“马歇尔-勒纳条件成立的前提是在国际贸易收支平衡”。有了这句话,少耽误读者时间。
高的教材第三版502页还遗漏的一句话,就是“每一期的投资都相等”,详见https://bbs.pinggu.org/thread-92824-1-1.html&star=1#92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