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宏观经济学
26473 17
2006-06-04
<FONT size=1>
<P><FONT size=3><FONT face=宋体>昨天学到国际贸易的马歇尔—<FONT face=宋体>勒纳条件。</FONT></FONT></FONT></P>
<P><FONT size=3><FONT face=宋体><FONT face=宋体></FONT>在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FONT>20<FONT face=宋体>章,在第</FONT>658<FONT face=宋体>页提出:</FONT>“<FONT face=宋体>本国货币贬值能否改善国际贸易收支状况,取决于本国市场对进口产品的需求弹性和世界市场对出口产品的需求弹性。如果两者的和大于1,则本国货币贬值能改善国际贸易收支状况</FONT>”<FONT face=宋体>。这就是马歇尔</FONT>—<FONT face=宋体>勒纳条件。<o:p></o:p></FONT></FONT></P>
<P><FONT size=3><FONT face=宋体>针对这个问题,书中没有做多的说明和推导,我试着推导了一下,但怎么推都得不出这个结论。好像需要一个假设,就是出口额与进口额大致相等(这个假设只有进出口额足够大,顺逆差相对很小才可能成立),这显然不是实际情况,比如美国贸易逆差占进出口额的比例很大。<o:p></o:p></FONT></FONT></P>
<P><FONT face=宋体 size=3>为什么呢?难道推导错误?哪位前辈给指点一下。</FONT></P>
<P><FONT face=宋体 size=3>详细推导过程在附件里(因为数学公式无法在这里显示)。</FONT><o:p></o:p></P>
<P></FONT></P>
<P>
54669.rar
大小:(23.25 KB)

 马上下载

本附件包括:

  • 马歇尔.doc

<br></P>
<P>最近知道<FONT face=宋体 size=3>马歇尔—勒纳条件的前提就是国际贸易均衡,因此推导完全正确。</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6-9 21:04:36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6-6-7 12:23:00
希望有研究过的朋友指点一下,多谢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6-8 22:58:00

我想楼主在推导过程中可能有以下两个小问题:

1、弹性系数前面应加负号

2、在计算国际收支差额A时,应该用外币计算,而不能用本币计算,否则结果有点不可思议。

本人在推导过程中得到如下结论:收支差额A以外币计算时,其对汇率的导数dA/de>0的条件是:E1+(A2/A1)E2>1,其中E1代表出口商品弹性系数,E2代表进口商品弹性系数,A2代表以外币表示的进口金额,A1代表以外币表示的出口金额。

经查资料,马歇尔-勒纳条件(我想可能这个条件要求的结果是产生贸易顺差吧)成立的前提条件确实是在国际贸易收支平衡的条件下。

但我认为高的教材那样写是没有错的,他只说是改善国际收支,又没有说会产生顺差,当收支处于逆差时减少逆差金额也算是改善收支吧。当实际处于贸易逆差时,国际收支改善的条件有所放宽。因为逆差时进口额A2>A1,则A2/A1>1,当E1+E2>1时,必有E1+(A2/A1)E2>1

需要说明的是贸易逆差并不说明国际收支不平衡,贸易项下的逆差可以通过资本项下的顺差弥补.我国大量的外汇储备相当部分用来购买美国的债券等。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6-9 7:42:37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6-9 11:02:00
以下是引用hlpb92在2006-6-8 22:58:00的发言:

我想楼主在推导过程中可能有以下两个小问题:

1、弹性系数前面应加负号

2、在计算国际收支差额A时,应该用外币计算,而不能用本币计算,否则结果有点不可思议。

本人在推导过程中得到如下结论:收支差额A以外币计算时,其对汇率的导数dA/de>0的条件是:E1+(A2/A1)E2>1,其中E1代表出口商品弹性系数,E2代表进口商品弹性系数,A2代表以外币表示的进口金额,A1代表以外币表示的出口金额。

经查资料,马歇尔-勒纳条件(我想可能这个条件要求的结果是产生贸易顺差吧)成立的前提条件确实是在国际贸易收支平衡的条件下。

但我认为高的教材那样写是没有错的,他只说是改善国际收支,又没有说会产生顺差,当收支处于逆差时减少逆差金额也算是改善收支吧。当实际处于贸易逆差时,国际收支改善的条件有所放宽。因为逆差时进口额A2>A1,则A2/A1>1,当E1+E2>1时,必有E1+(A2/A1)E2>1

需要说明的是贸易逆差并不说明国际收支不平衡,贸易项下的逆差可以通过资本项下的顺差弥补.我国大量的外汇储备相当部分用来购买美国的债券等。



昨天下午收到dangdang网订购的International Economics by Paul R.Kruaman and Maurice Obstfeld与《高级宏观经济学》by 威廉姆.M.斯卡斯,大致翻了翻发现都没有推导过程。但确也看到“马歇尔-勒纳条件成立的起始条件是国际贸易收支平衡”,这就证明我的推导是正确的。我仔细的分析了一下,并重复了数学推导过程,准确无误。

至于楼上,你怎么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呢?

“弹性系数前面应加负号”。弹性系数前面为啥加符号?把符号(某些时候把系数)隐含在变量里,这样更容易进行最后结果的分析。

“在计算国际收支差额A时,应该用外币计算,而不能用本币计算,否则结果有点不可思议”。不可思议在哪里?这纯粹是个数学问题,A用外币计算还是本币计算,不影响整个推导过程的结果,无非就是除以一个汇率罢了。用本币计算dA/de=A2((A1/A2)E1+E2-1);就用你所说的外币价格计算一次结果是:dA/de=(A1/e)(E1+(A2/A1)E2-1)。这两个结果都证明了“在国际贸易收支平衡的前提下,马歇尔-勒纳条件成立”。

但这里有一个细微的数学上的差别:如果A为本币计算值,而B为外币计算值,很明显A=eB,e为直接标价法的汇率。本币计值国际贸易收支改善就意味着dA/de>0;外币计值国际贸易收支改善就意味着dB/de>0,也就是dA/de>A/e。两者货币计值存在的差别,就在于汇率上升后,外币计值即使贸易收支产生正的变化,这个变化的效果也会被汇率冲淡。

高的教材遗漏了一句话,就是“马歇尔-勒纳条件成立的前提是在国际贸易收支平衡”。有了这句话,少耽误读者时间。

高的教材第三版502页还遗漏的一句话,就是“每一期的投资都相等”,详见https://bbs.pinggu.org/thread-92824-1-1.html&star=1#92824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6-9 13:00:00

高鸿业教材微观部分好象有说:为了使弹性系数为正数,所以规定前面加上负号。

用外币计算更好理解,外币收入和支出差额情况直接反映外币收支是否平衡,用本币计算多了个汇率的干扰。楼主用本币计算,A代表本币,而A1和A2好象又代表外币。用楼主的计算结果,当一国贸易收支实际处于逆差时,用来分析通过提高汇率产生的影响结果会遇到困难,本人是无法理解的,所以用了不可思议这个词,有点不恰当,但我现在还无法理解,还在找原因。当实际收支处于逆差时,用外币计算容易说明提高汇率后,改善一国的收支状况的条件有所放宽。

需要说明的是收支差额函数A对汇率求导后的导数大于零是说明该函数是递增函数,所以并不代表顺差,只代表有利于国际贸易收支,如逆差金额有所减少等。高数学十多年了,好些都忘了,不知是否这样。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6-9 16:47:00
以下是引用hlpb92在2006-6-9 13:00:00的发言:

高鸿业教材微观部分好象有说:为了使弹性系数为正数,所以规定前面加上负号。

用外币计算更好理解,外币收入和支出差额情况直接反映外币收支是否平衡,用本币计算多了个汇率的干扰。楼主用本币计算,A代表本币,而A1和A2好象又代表外币。用楼主的计算结果,当一国贸易收支实际处于逆差时,用来分析通过提高汇率产生的影响结果会遇到困难,本人是无法理解的,所以用了不可思议这个词,有点不恰当,但我现在还无法理解,还在找原因。当实际收支处于逆差时,用外币计算容易说明提高汇率后,改善一国的收支状况的条件有所放宽。

需要说明的是收支差额函数A对汇率求导后的导数大于零是说明该函数是递增函数,所以并不代表顺差,只代表有利于国际贸易收支,如逆差金额有所减少等。高数学十多年了,好些都忘了,不知是否这样。


是这样的。

第一,dA/de>0,说明的是A是e的增函数,也就说明一旦增加e,会带来贸易收支的改善(顺差加大或者逆差减小)。

第二,我的所有计算都是用本币计值(一回本币、一回外币怎么可能有最终的正确结果呢?),至于理解起来,我没有觉得币种会有任何理解的变化。

第三,就是你说的当一国贸易收支实际处于逆差时,用来分析通过提高汇率产生的影响结果会遇到困难,本人是无法理解的”。前面我已经解释过,实际上,即使外币计值的起始点逆差,在提高e时,外币计值的国际收支改善,但并不见得用本币计值的国际收支改善(逆变小,顺变大)。这是因为外币计值如果改为本币计值,要乘以一个汇率e,这就“放大”了国际收支的本币计量的名义值。

用一个最直观的例子说明这个问题:

假定e=10,外币计值:A1=10,A2=11,A=-1;如果用本币计值B1=100,B2=110,B=-10;

这时候,e变为20,假设外币计值:A1=10.1,A2=10.9,A=-0.8,收支状况改善;如果用本币计值B1=202,B2=218,B=-16,收支状况变差。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