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哲学与心理学版
2468 3
2010-10-17
一、康德其人

伊曼纽尔•康德 (Immanuel Kant) 1724年出生于柯尼斯堡。
康德深居简出,终身未娶,一辈子过着单调刻板的学者生活,
直到1804年去世为止,从未踏出过出生地半步。
康德生活中的每一项活动,如起床、喝咖啡、写作、讲学、进餐、散步,
时间几乎从未有过变化,就像机器那么准确。

二、科学的逆流

18世纪,启蒙运动风起云涌,理性和自由,向封建专制和宗教神学发起了猛烈的批判。

1. 康德的自然科学研究

康德处于一个科学活动突然崛起的时代,自己也赶时髦提出了“潮汐假说”和“星云假说”, 这本不错。
但是,康德表面先进的思想下,掩不住骨子里面对宗教的维护:

在天体起源的问题上,康德虽然用“原始星云”这种物质来说明宇宙的形成。
但又认为“原始星云”不同于“原始原因”,只有上帝才是宇宙的始因。
他认为,上帝创造了物质,并给物质以自由,物质才能按自身的规律成为“宇宙的构造者”。

2. 对理性的背叛和对哲学的否定

【康德和启蒙思想家一样,也主张用理性去批判一切。
他指出:“我们的时代是真正的批判时代,一切都必须经受批判。
通常:宗教凭借其神圣性,而立法凭借其权威,想要逃脱批判。
但这样一来,它们就激起了对自身的正当怀疑,并无法要求别人不加伪饰的敬重,
理性只会把这种敬重给予那经受得住它的自由而公开的检验的事物。”

但是,康德这样保守的哲学家,是不可能真正去批判宗教和封建专制的。
他立即就转向了批判刚刚起步的近代科学,来了个《纯粹理性批判》。】

【“纯粹理性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能知道什么?
康德的回答是:我们只能知道自然科学让我们认识到的东西,
哲学除了能帮助我们澄清使知识成为可能的必要条件,就没有什么更多的用处了,
自从柏拉图以来的形而上学问题其实是无解的。”】

亚里士多德创立的形而上学,其三大定律,正是科学理性论证的基础。
其严密性,是科学发展的根本保证。
康德没看到,哲学或者形而上学本身就是一种科学。
作为根本性科学,是和具体科学紧密关联的。

事实上,正是形而上学的逻辑基础,确保了具体科学的发展。
而且,数学、物理等和哲学共同发展的古代历史,也充分验证了这点。
另外,本身哲学并并非没有发展,对世界的本质的探索,也有相当的进步。
康德对历史视而不见的错误,试图将哲学的作用垃圾化,是荒谬的。

三、中庸的学术本质

1.     政治的保守

【康德反对封建专制,主张进行社会改革。
他认为,立法权只能属于人民,只有立法权与行政权分立,
即由人民立法,国王依法管理的“共和国”,才是最合理的国家制度。
不过,康德又认为,这种共和国只是人们应当力求实现,而实际上却又永远不能达到的“理想”。
康德虽然强调对封建专制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但又认为这种改革不能由人民通过革命的方式来实现,
而只能由君主通过改良的方式来实现。】

2.     独断论和怀疑论的调和

一方面,康德批判形而上学为独断论。
【在康德看来,所谓独断论就是,在没有批判地考察人类理性能力之前,
就武断地把理性自身所具有的原则认定为事物本身的规定,并武断地认为理性具有认识事物本身的能力。
康德认为,包括18世纪法国唯物论在内的一切“形而上学”都是独断论。】

另外一方法,康德反对怀疑论认同因果律。
【康德不同意休谟的怀疑论观点,尤其是休谟否认因果关系的客观必然性观点。
他认为,休谟的怀疑论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即根本否认了理性在认识中的作用,
其结果不仅否认了知识的普遍性和必然性,而且否认了作为知识基础的外物的存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10-17 21:24:31
康德认为,独断论和怀疑论的共同错误就在于,
它们在考察知识的来源和客观性时,都对人类理性采取了一种非批判的态度。
因此,康德给自己提出的任务就是,在进行认识之前,先要对人类理性能力本身进行批判地研究和考察。】

康德错误把形而上学的定律等真理的绝对性,当作武断性。
其意图在于调和形式逻辑和因果律之间的冲突。
原因和结果,本身是一种时间二元法,并不具备矛盾的普遍性,因此是可能失效的。
康德试图通过弱化形式逻辑,来弥补因果律等决定论的失效,那是错误的方向。


3. 经验论和唯理论的调和

【在认识论或知识论上,康德也是一个调和主义者。
近代哲学在认识论研究中,形成了经验论和唯理论两派的长期分歧与论争。
经验派认为,一切知识都来源于经验,即来自对经验事实的归纳;
唯理派则认为,知识来源于理性,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知识只能由理性自身演绎而来。
经验论和唯理论虽然各执一端,但最终也取得了一点共识;
即真正的知识应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而普遍性和必然性的根据只能是先验的。
这一点在休谟哲学中已有明确表述。
休谟认为,以经验为基础的知识只是或然的,只有先验的理性知识才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

康德看到了经验论和唯理论各自的片面性,同时又不满意休谟的怀疑论及其对因果联系的心理学解释,
于是提出了新的解决办法,这就是调和经验和理性,把二者综合在一个体系中。

康德肯定“一切知识都是从经验开始的”,同时又指出“经验永远也不给自己的判断以真正的或严格的普遍性”。
按照康德的观点,知识是由两部分构成的,其“质料”来自后天的经验,其“形式”来自先天的理性。
真正的知识是由先天的认识形式和后天的质料相结合而构成的,它的逻辑形式则是所谓的“先天综合判断”。
康德试图用“先天综合判断”来调和经验和理性的对立,他的认识论所要回答的问题就是,先天综合判断是如何可能的。】

康德实际是用“质料”和“形式”的二元法划分,来接近经验和理性的的先决性地位。
其实经验只是一种对原因、过程和结果的类比记忆,本身因为包含类比推理,已经构成了理性。
而理性的推理可能但并非必然以记忆为论据的。
把检验和理性对立作为一种二元法,本身就是错误的划分。


4. 不可知论成为调和工具

不可知论的本质,是反对真理的绝对性。
而康德运用现象和内在的二元划分,试图否认真理的可知性,进而否决现实真理的绝对性。

【“现象”和“自在之物”是康德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概念。
康德所谓的“自在之物”主要有两种含义:

第一,“自在之物”指的是“现象的基础”,即“作为我们的感官对象而存在于我们之外的物”。
但是,康德又认为:“这些物本身可能是什么样子,我们一点也不知道,
我们只知道它们的现象,也就是当它们作用于我们的感官时在我们之内所产生的表象。”

第二,“自在之物”指的是理性的“理念”,即所谓“上帝”、“灵魂”和作为整体的“世界”。
康德认为,理性的“理念”是现象之外的超验的本体,因为在经验世界中并不存在与之相应的原型。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把这种超验的本体看做是传统形而上学不可避免的“先验幻相”。
它是人的理性所不断追求的目标,是人的认识永远也不能达到的“彼岸”世界。】

艾斯认为,世界是不可完全知的,但并非一定就是表象,也并非一定是内在。
当思想的力量超越了事物的变化,就可能认识内在,康德只能认识表面显然是错误的。

四、智力和语言能力的严重不足

康德能成为哲学家,完全是靠其坚持不懈,十年如一日的哲学苦力研究工作。
坦率而言,其智力和语言能力的确是严重不足。

【1781年,康德发表了《纯粹理性批判》这部哲学名著。
恰如康德枯燥乏味的生活一样,这本洋洋数十万言的大作非常晦涩难懂。
一个读者对康德抱怨说:“读你的书十个指头都不够用,因为你写的句子太长了,
我用一个手指按住一个从句,十个指头用完了,一句话还没有读完!”】

康德的行文方式,如同黑格尔一样,为后世学习哲学的人树立了一个极为不好的错误榜样。
很多人以为哲学文章要写得深涩、长篇才是哲学,结果是落入了“玄之又玄、孤芳自赏“的幻境。

所谓“中庸者自扰”,智慧的不足,又陷入中庸诡辩的困境,自然哲学文章是“又臭又长”。
其实这可能也是一种必然。

结束语:
康德由于中庸保守,在哲学上实际没多什么真正的突破,基本被其时代牢牢钳制住。
加上语言、智力的严重不足,其哲学方面基本是一堆垃圾,毫无价值。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0-17 21:37:06
不要乱批判,存在就有合理。即使不合理,我们人类都要把他证成合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0-17 21:43:06
不要乱批判,存在就有合理。即使不合理,我们人类都要把他证成合理。
表扬,一下,其实你的思考角度还是蛮新颖的。
但是我又个疑问,为什么我们人类的理论,总有赞成,总有反对,而且喋喋不休,还有人出来调停,做中间人。
那这说明了什么,人类永远不可能抵达真理的境界,只能站在真理境界的门外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