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认为,独断论和怀疑论的共同错误就在于,
它们在考察知识的来源和客观性时,都对人类理性采取了一种非批判的态度。
因此,康德给自己提出的任务就是,在进行认识之前,先要对人类理性能力本身进行批判地研究和考察。】
康德错误把形而上学的定律等真理的绝对性,当作武断性。
其意图在于调和形式逻辑和因果律之间的冲突。
原因和结果,本身是一种时间二元法,并不具备矛盾的普遍性,因此是可能失效的。
康德试图通过弱化形式逻辑,来弥补因果律等决定论的失效,那是错误的方向。
3. 经验论和唯理论的调和
【在认识论或知识论上,康德也是一个调和主义者。
近代哲学在认识论研究中,形成了经验论和唯理论两派的长期分歧与论争。
经验派认为,一切知识都来源于经验,即来自对经验事实的归纳;
唯理派则认为,知识来源于理性,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知识只能由理性自身演绎而来。
经验论和唯理论虽然各执一端,但最终也取得了一点共识;
即真正的知识应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而普遍性和必然性的根据只能是先验的。
这一点在休谟哲学中已有明确表述。
休谟认为,以经验为基础的知识只是或然的,只有先验的理性知识才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
康德看到了经验论和唯理论各自的片面性,同时又不满意休谟的怀疑论及其对因果联系的心理学解释,
于是提出了新的解决办法,这就是调和经验和理性,把二者综合在一个体系中。
康德肯定“一切知识都是从经验开始的”,同时又指出“经验永远也不给自己的判断以真正的或严格的普遍性”。
按照康德的观点,知识是由两部分构成的,其“质料”来自后天的经验,其“形式”来自先天的理性。
真正的知识是由先天的认识形式和后天的质料相结合而构成的,它的逻辑形式则是所谓的“先天综合判断”。
康德试图用“先天综合判断”来调和经验和理性的对立,他的认识论所要回答的问题就是,先天综合判断是如何可能的。】
康德实际是用“质料”和“形式”的二元法划分,来接近经验和理性的的先决性地位。
其实经验只是一种对原因、过程和结果的类比记忆,本身因为包含类比推理,已经构成了理性。
而理性的推理可能但并非必然以记忆为论据的。
把检验和理性对立作为一种二元法,本身就是错误的划分。
4. 不可知论成为调和工具
不可知论的本质,是反对真理的绝对性。
而康德运用现象和内在的二元划分,试图否认真理的可知性,进而否决现实真理的绝对性。
【“现象”和“自在之物”是康德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概念。
康德所谓的“自在之物”主要有两种含义:
第一,“自在之物”指的是“现象的基础”,即“作为我们的感官对象而存在于我们之外的物”。
但是,康德又认为:“这些物本身可能是什么样子,我们一点也不知道,
我们只知道它们的现象,也就是当它们作用于我们的感官时在我们之内所产生的表象。”
第二,“自在之物”指的是理性的“理念”,即所谓“上帝”、“灵魂”和作为整体的“世界”。
康德认为,理性的“理念”是现象之外的超验的本体,因为在经验世界中并不存在与之相应的原型。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把这种超验的本体看做是传统形而上学不可避免的“先验幻相”。
它是人的理性所不断追求的目标,是人的认识永远也不能达到的“彼岸”世界。】
艾斯认为,世界是不可完全知的,但并非一定就是表象,也并非一定是内在。
当思想的力量超越了事物的变化,就可能认识内在,康德只能认识表面显然是错误的。
四、智力和语言能力的严重不足
康德能成为哲学家,完全是靠其坚持不懈,十年如一日的哲学苦力研究工作。
坦率而言,其智力和语言能力的确是严重不足。
【1781年,康德发表了《纯粹理性批判》这部哲学名著。
恰如康德枯燥乏味的生活一样,这本洋洋数十万言的大作非常晦涩难懂。
一个读者对康德抱怨说:“读你的书十个指头都不够用,因为你写的句子太长了,
我用一个手指按住一个从句,十个指头用完了,一句话还没有读完!”】
康德的行文方式,如同黑格尔一样,为后世学习哲学的人树立了一个极为不好的错误榜样。
很多人以为哲学文章要写得深涩、长篇才是哲学,结果是落入了“玄之又玄、孤芳自赏“的幻境。
所谓“中庸者自扰”,智慧的不足,又陷入中庸诡辩的困境,自然哲学文章是“又臭又长”。
其实这可能也是一种必然。
结束语:
康德由于中庸保守,在哲学上实际没多什么真正的突破,基本被其时代牢牢钳制住。
加上语言、智力的严重不足,其哲学方面基本是一堆垃圾,毫无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