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
哲学理论中的本原
文/王冲
本原,顾名思义,通常是指事物产生的根源。而在哲学理论中的本原,往往是指一切事物的最初根源及构成世界的最根本的实体。唯物理论认为物质是一切事物的本原,而唯心理论认为精神是一切事物的本原。
唯物理论认为,就世界的本质来说是物质的,是在人的意识之外,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物质存在的反映,是第二性的。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唯心理论认为,物质世界是意识、精神的产物,意识、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以上的归纳或许有些简略。其实,无论是唯物还是唯心理论,其形态大都是多种多样的。诸如有机械唯物论,还有辩证唯物论,有主观唯心论,还有客观唯心论等等。各种形态的哲学理论,对于本原的解释和论述,显然是各不相同的。然而,随着人们对事物运动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入,人们对于本原的认识往往也会随之有所变化。
人们最初认为水、火一类的事物是世界的本原。随着人们对事物运动认识的不断深入和扩大,人们又认为分子是其本原。后来又认为是原子,在目前,人们大都认为各种基本粒子是构成世界的最根本的实体。以后随着人们对事物运动认识的继续深化,显然人们对其本原的解释也会继续有所变化的。
我们知道,存在这个概念的外延是比较广泛的。往往可以表示较为具象的事物,也可以表示某些非具象的事物。诸如人们通常所说的物质,就大都是具有具象特征的事物,所以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认为,物质就是存在的形态之一。然而,有些事物大都是非具象的。诸如人的意识,我们既无法测出“意识”的重量,也无法量出“意识”的长宽高。所以说,人的意识是一种非具象的事物。有人可能会说,报纸上的文章、我们生活中的书籍等,不都是人类意识的体现吗?怎么能说人的意识是非具象的呢?其实,无论是报纸上的文章、还是生活中的书籍,这些都是人类意识物化的结果。而人类的意识是形而上的,而的确又是存在着的事物形态之一。
其实,具有非具象特征的事物,并非只有人的意识。还有很多具有非具象特征的事物,诸如数学中的“零”、物理学中的“真空”、哲学理论中的“虚无”等等。上述这些非具象的事物,大都具有无的属性。所以说,无也是一种存在。
“无”是事物运动的一种特殊形态,同时也是事物运动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无法想象,如果数学理论中缺少了零,那么数学理论大厦就会如同没有了基础一样而崩溃。“无”往往也是事物运动的起点和终点。即使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往往也是离不开“无”的影子。
由于“无”的概念往往给人们留下了虚幻的印象,因而人们大都对“无”一类的事物漠不关心。从“无”的表象看来,似乎只不过是空空如也而已。其实,关于“无”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无论古今中外,对“无”进行深刻探索,还是大有人在的。
我们纵观古今中外的各种哲学理论,对于“无”一类事物的研究,可谓只有道家一说了。老子为何称“道”为无名呢?在我国现代哲学史里的一些理论中,往往都会有一个概念具有无名性。如金岳霖哲学理论中的“能”,冯友兰哲学体系中的“气”等等,都同老子一样,认为对这种概念不能命名。至于我们最熟悉的唯物辩证主义理论,则更是回避“无”这一类问题了。
古今中外的哲理大师为何如此作为呢?其主要原因就是说不清楚“无”一类事物的来龙去脉。为何说不清楚呢?据说是一说清楚了,那就不是无名了。这样的回答显然是不能自圆其说的。归根结底,就是由于将“无”一类事物的概念,在无意当中固化在“有”“无”相对的语义或观念中。认为“无”一类事物的概念是无法概括和抽象化的,它只能是永恒存在的。它不能其他事物那样,具有其运动的过程,有其共性供人们去归纳和抽象。所以,“无”就不可言状,不知其名了。
实际上,“无”一类事物,也是有着它的运动过程的。其实原理很简单,就如数学理论中的负一加正一等于零一样。那么“无”一类事物又是怎样运动的呢?按老子的话讲,那就是“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了。会永远这样下去吗?不会,“无中生有”便是“无”一类事物运动的终结了。当然,所生的有,也必将是“阴有”和“阳有了”。因为只有如此,才能“周行而不殆”。其实,“无中生有”是事物运动变化的一个普遍现象。人们已经发现真空在某种条件下完全可以产生和形成物质。同时,“无中生有”也是事物运动发展过程中的起源阶段。而事物运动在经过其发展阶段后,也必然会走向其相对的终结阶段。在那时,就不是“无中生有”了。而是“有中生无”了。
通过上述的探讨与思索,我们是否可以将“无”视为事物的本原呢?如果“无”是事物本原,那么,“无”是属于物质还是属于精神的理论范畴呢?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唯物论者和唯心论者的答案一定是各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