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晓芒: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句读·绪论
很早就想对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做一番全面的清理和研究。90年代初,当我写《思辨的张力》时,就已经接触到对《精神现象学》中一些段落的分析,从那时候起我就萌发了想要对这部巨著加以详细考察的欲望,并在由杨祖陶老师为我的书所写的序言中作了预告。但时间已经过去了将近20年,预告中的“《精神现象学》研究”还没有问世。经常有人问我这项研究进行得怎么样了,我都只好愧对,或者以时间太紧、无暇顾及来推托。的确,多年来我想要做的事情太多,手伸得太长,以至于几乎忘记了自己当初所立下的誓言。
最近终于有机会来兑现这项20年的夙愿了。上学期我在武汉大学讲授康德
哲学的课告一段落,完成了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基础》的句读,虽然还有一些其他的康德著作未能一一解读(如《单纯理性范围内的宗教》),但毕竟已有了一个大致的全貌(三大批判外加一个《基础》的逐句讲解)。考虑到时间已经不多,我要把时间和精力用在我最有兴趣和体会的事情上,所以我下决心暂时放下康德哲学,对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这部最难读的“天书”进行一次集中的攻关,即做一次逐句解读(我称之为“句读”)。
当然,句读不等于就完成了研究,它只是提供了研究的基础和入门。我们中国人在研究西方哲学经典时常常过于急躁,读到人家一两句语录就联系到我们古已有之的思想和说法,于是大加评价和发挥。这也是我们总是入不了西方哲学最经典的著作之门的原因。我主张,在今天,只有能够句读的人才有完全的资格评价和发挥一部哲学著作的思想。因为只有这样,才说明你真正读懂了。当然,这也是时代向我们提出的要求。在以往,只须浅尝辄止就可以充当介绍人了。
本句读的时间我预计将至少花上5年,即10个学期的连续课堂讲授,按照这个速度,这本中译文有560多页的书每学期必须讲50多页。根据以往讲康德的经验,这个指标一般很难达到,每学期只能讲20多页。如果这样,就要拖延到10年以上。但愿黑格尔没有康德那么麻烦,能够讲得快一点。
《精神现象学》初次发表于1807年,当拿破伦率领的法军侵入到耶拿时,黑格尔刚刚把自己的稿子寄给出版社商,这时他站在自己住所的窗前,看着拿破伦骑着白马进城。后来他回忆这一景象,把拿破伦称为“马背上的世界精神”。此书的第一版上有一个副标题:“科学体系,第一部”,是打算把这部书作为自己哲学体系的第一部分的,但是后来他在写自己的《哲学百科全书》时却没有这样做,而是从《逻辑学》开始,而把“精神现象学”作为全书中的“主观精神”的第二环节来安排的。为什么这样安排?
我在《思辨的张力》中提出一个观点,说黑格尔为了掩盖自己全部哲学的最初起源,而对自己早年的《精神现象学》作了不是经验性的、而是更为逻辑化的理解,由此而使堕入人间的精神现象得到了上帝的拯救。所以在正式的哲学体系中,黑格尔想要阐述的是真理本身也就是上帝本身,只有逻辑学才是上帝创造世界时在先的蓝图,他就用不着再从精神现象这种太人性化的立场开始了。所以马克思曾指出,《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马克思的这一揭发既是对黑格尔的批判,但同时也是对他的哲学真正价值的肯定,即我们只有从精神现象学入手才能发现他的全部哲学的价值所在。
一、《精神现象学》的读法
什么是“精神现象学”?精神现象学按黑格尔自己的说法,叫做“意识的经验科学”,是专门谈意识的。在这里,意识是以“经验”的方式呈现出来的,这里的“经验”(Erfahrung)有“经历”之意,也就是说,意识就是这样一路走过来的。但是,我们决不能把精神现象学单纯当作一门现实的历史科学,类似于人类从古到今的意识发生学。相反,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的确是当作一种哲学,它考察的是一般意识本身的层次结构。
贺麟先生在其所译的《精神现象学》的“译者导言”中曾追溯了黑格尔这一思想的先驱者席勒、费希特和谢林,他们都曾提出过人类的“理性发展史”或“意识发展史”甚至“自我的现象学说”的观点。 但他们由于都没有黑格尔的逻辑学作为精神现象学的前提,所以只是停留于历史性的(心理学的)描述和分析,而未能达到黑格尔这种纯粹哲学的眼光。
在黑格尔那里,精神现象学是一般意识(不论是上帝的意识还是人类的意识,总之一切可能有的意识形态)本身的具有逻辑必然性的结构,在这方面他更接近康德和胡塞尔。历史的东西充满着偶然性,倒退、重复是不足为奇的;但具有逻辑必然性的东西是不可能倒退的,意识一旦发生,就有着自己必然的发展规律,并由自己建立起自己的层次结构。在胡塞尔那里,逻辑是关于可能世界的法则,而可能世界先于现实世界,是现实世界之所以可能的前提。在这一点上,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与胡塞尔是一致的。
因此,我们读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就不能仅仅立足于历史的眼光,把他所说的和我们所了解到的历史事实一个个对号入座;而必须在把历史保持于视野中并放在括号内存而不论的前提下,着重关注意识本身的逻辑关系,历史不过是我们理解这种关系的线索和向导。当然,一定的历史知识也是读这本书的条件,有时候甚至必须根据历史知识去猜测黑格尔的意思;但最终目的却并非了解历史,而是提高思想的层次。
胡塞尔现象学要把人类学和心理学都放进括号,黑格尔的现象学在《哲学百科全书》中同样也是介于人类学和心理学之间的东西,它既没有人类学那样的自然客观性,又不像心理学那样过于主观,而是主观精神的客观结构、逻辑结构。当然这三者都属于精神哲学中的“主观精神”,有别于自然哲学,也不同于客观精神(伦理道德、国家和历史)和绝对精神(艺术宗教哲学);而精神现象学是最典型地代表主观精神的特点的。
所以我们读《精神现象学》,首先要把目光向内,作为我们每个人自己的意识和精神层次的反思来读;其次又要从内向外,当作一种人类精神生活的普遍结构。我们就像读一系列小说一样,每部小说都是作者的人生和思维经历,都可以丰富读者本人的经历,将这种经历当作人性的一个层次来看待;我们读得越多,我们的心灵就越丰富,层次越细腻。在读的过程中,有些小说满足不了我们的胃口了,就希望寻求层次更高的,更复杂难懂的精神。阅读《精神现象学》的过程就是一个人的精神成熟的过程。当然,我们不会以黑格尔所达到的高度为满足,但要超出黑格尔的高度,还必须对他已经走过的道路加以熟悉。
经过这种训练,我们还可以由此来深入地探讨历史,因为历史归根到底是由人创造的。人的精神生活的逻辑决定着历史的逻辑,马克思的历史唯物论并没有否定这一点,而只是确定了这种决定作用的方式。如果人类没有精神生活,而是像牛马一样,那就不会有社会和历史,即使有生产力和一定的技术。所以,要解释历史和改变世界,除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以外,还需要建立马克思主义的精神现象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