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2212 9
2010-10-22
袁剑:中国房地产多头利益集团正在瓦解
   时间:2010-10-20 14:23 作者:袁剑 字号:大 中 小 点击:2938次
  任何一位期望房地产价格下跌的人,只要愿意了解一下中国房地产市场中的力量对比,他一定会感到沮丧甚至绝望。
  左右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力量
  在中国房地产巨大的泡沫游戏中,处于多头一方的,都是当今中国最为显赫的力量。在这些力量中,位列首位的是各级地方政府。无论是出于官员政绩,还是地方财政及GDP的考量,中国各级地方政府都有最大的激励推动中国房地产泡沫的不断膨胀。可谓中国房地产的死多头。
  其中理由无非利益二字。这也是为什么金融危机之后,中央政府稍有政策松动,各级地方政府便“雷厉风行”,密集出台各种房地产刺激政策的原因。出于同样的理由,在2010年中央政府开始抑制房地产泡沫的时候,各个地方政府则是虚与委蛇,能拖则拖。今年以来,出于某种特殊的政治需要,虽然也有个别地方大员祭出住房消费税之类的举措,颇有一点对房地产泡沫大开杀戒的势头,但地方财政对土地泡沫的巨大需求使然,个别地方官员对房地产泡沫的特殊态度,至多能起到某种政治宣示的作用。可以判断,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一天不结束,地方政府就始终是推动中国房地产泡沫的死多头。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现行的政治架构中,地方政府只享受房地产泡沫所带来的利益,却丝毫不承担泡沫破裂的责任,是中国各级地方政府在推动房地产泡沫过程中毫无顾忌的重要原因。
  在中国房地产的泡沫游戏中,与地方政府利益高度一致并结成稳固同盟的另外一只多头力量,是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房地产商。在这些房地产商中,虽然各有各的算盘,但几乎没有人不喜欢价格泡沫,泡沫越大,他们赚得越多,即便冷静如王石者,恐怕也不会与泡沫过不去。说归说,长远利益归长远利益,短期暴利毕竟不是坏事。至于泡沫破裂谁来兜底,地方政府尚且不顾,唯利是图的房地产商们又何须替古人担忧呢?所以,只要可能,他们就会采取诸如信息欺诈、游说政府等一切可能的手段,为房地产泡沫火上浇油。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一直以私营企业为主的房地产商队伍中,近年来杀出了一路黑马:央企。
  由于在资金成本及实力上的特点,以及在人事上与中国现行政治架构的特殊勾连,央企的加入,为中国的房地产行业带来了重要的变数,其中最为重要的一条,就是中国房地产行业空前的软约束化。与一般的地产商不同,央企的管理者们,完全不需要为房地产泡沫的崩溃承担任何个人损失,短期的泡沫越大,对他们越有利。在所有的房地产公司中,央企最有动力推动房地产泡沫的膨胀。
  不止于此,今日央企的软约束已经远不止事后的免责,而更在于它们在事前对政策的游说,这种政策的游说也绝非局限在传统的部门范围,而是直及货币政策。任何资产泡沫,追根究底都是货币问题。影响货币政策,实际上也就影响了资产泡沫的源头。
  去岁以来,中国一反其他新兴经济体逐渐紧缩之势,货币政策欲紧还松,态度暧昧,虽不能完全归于央企之功,但与它们对政策钳制显然也有莫大关联。放眼经济领域,最大的软约束,莫过于货币政策之软约束。其结果自然是货币充斥,价格腾涌,全民买单收场。在一年多来的中国房地产市场中,央企房地产异军突起,在泡沫面前全无惧色,频频刷新地王纪录,实在是其来有自。而这也正是中国房地产市场的重要特色之一。
  对于这些后起之秀,老牌民营房地产商们可谓亦喜亦忧。忧的是,他们可能挤占自己的市场机会,喜的则是,这些不要命的官商毕竟在市场摇摇欲坠之际,延长了泡沫周期,为他们壮了胆撑了腰。
  不过,如果仅仅只有地方政府、房地产商的做多热情,没有银行一边倒的信贷支持,中国的房地产泡沫恐怕也不会像现在这样烈火烹油,日剧一日。
  在上个世纪90年代之后,中国银行(601988)业在靡费数万亿公帑救助之后,得以幸存。以迄于今,不仅市值独步全球,而且在风险管控、经营管理方面据说也已脱胎换骨。而最近几年我们看到的事实则让人忧从中来:中国耗资巨大的银行改革成果,很有可能是一个假象。中国银行业不仅业务高度同质化,其最终的责任约束,似乎仍然无从谈起。短期利益依然是那些调动频繁的行长们的最高利益。在利差收入还是中国银行业绝大部分利润来源的情况下,多放贷则多获利,于是,各大银行蜂拥放贷,一举而促成中国历史上最为壮观的信贷狂潮。
  但一旦周期翻转(现在看来,这种概率正在变得越来越大),中国银行业无疑又是坏账如山。这种悲剧在金融史中俯拾皆是,在中国更是十年前刚刚发生的故事。但短期利益所系,似乎没有人相信悲剧会重演,他们宁愿相信,中国的经济以及房地产将是历史上的特例。
  中国金融业乃是技术精英云集之地,本应在市场狂热之时表现得更为理性,但他们在近几年的表现,让人又一次看到了,泡沫的狂热会在何种程度上摧毁一个民族的理智。
  不过,我不太相信中国金融业全是这般见识浅陋之人,我以为他们更加隐蔽的算盘是:反正银行也不是我的,最终大不了中央银行或者中央财政再次兜底(实际上是全民买单)。银行家个人的责任都可以归咎为所谓系统风险而消失得无影无踪。所以,只要宏观形势暂时不翻转,房地产短期内不崩盘,争先恐后放贷争取短期利润就成为唯一理性的行为,而那些审慎经营的银行看上去就更像是一群自以为是的书呆子。
  如此博傻,夫复何言。
  要而言之,无论从短期还是长期来看,竞相向房地产业放贷,推动房地产泡沫的不断腾升,都符合银行家们的利益。如此制度约束,中国银行业不成为房地产的多头反倒可能是咄咄怪事。
  在中国房地产格局中角色最为微妙的是中央政府。由于中央政府对中国经济、社会负有广泛和最终的责任,他们对房地产的考量变得空前复杂,其处境也变得相当痛苦。
  一方面,他们需要房地产拉动经济。另一方面,不断腾升的房地产价格所引起的广泛民怨却在不断升温,更为要命的是,随时可能破灭的房地产泡沫将彻底毁掉中国的金融系统并引发经济休克。这两种主要的厉害计算左右着中央政府对房地产的态度。其最终决策取决于他们这种计算结果。
  毫无疑问,在过去的很多年中,虽然房地产已经逐渐导致了系统性的民生问题,但其对中央政府的正面价值显然大于其负面价值。这也是中央政府尽管不断出台各种抑制泡沫的政策,但却始终不敢下重手的原因所在。
  及至金融危机,出于反危机之需,房地产更是万千宠爱积于一身,中央政府不得不重新出台刺激房地产的各种政策。直到目前,中央政府的官方态度仍然是“保持房地产的健康、稳定”。
  在这一点上,素以坦率鲁莽著称的任志强先生的看法,的确相当精准。他几乎不放过任何机会纠正媒体对中央政府态度的错误解读:政府从来没说要打压房地产,只是希望房地产价格稳定。任志强先生的话翻译一下实际上是说:别看中央政府叫唤得厉害,他们仍然是我们潜在的多头同盟军。
  纵观近十年来中央政府在房地产上的作为,虽然表现摇摆,态度暧昧,但如果将其归于多头一方,虽不中亦不远也。
  有趣的是,中央政府这种反反复复、投鼠忌器的政策表现,不仅没有抑制住房价,反而造成了广泛的错觉。在这种错觉中,中央政府的政策是唯一能够左右房地产价格的因素,所有的下跌都是中央政府的打压政策而不是市场本身的力量所导致的。于是,房地产投机者与市场的博弈变成了他们与中央政府的博弈。
  不幸的是,中国房地产的投机者们早就看透了中央政府的底牌:出于GDP的需要,中央政府即便暂时抑制房地产投机,也不会将房地产往死里整。所以,一旦中央政府出台抑制房地产泡沫的政策,投机者们则祭出托字诀,坐等中央政府的下一次妥协。在这样一种意志的较量中,过往十年的记录表明,形形色色的市场投机者们几乎完胜。在这个意义上,中央政府屡次房地产调控实际上起到了某种相反的助涨作用并延长了泡沫的时间。
  在过去十余年中国房地产市场中,地方政府、开发商、银行以及那些拥有大量低成本住房的各类、各级官员,结成了一个相当稳定的多头利益集团。而唯一能够与之抗衡的中央政府,实际上也一直受制于经济增长之紧箍咒,屡屡臣服于这个集团。
  所有的多头力量都已满仓入货
  反观空头一方,仅仅只剩下那些尚未首次置业的年轻人以及进城的农民工了。这个阶层在中国目前的政治格局中,几乎可归为最弱势之列,其政策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以这种力量与强悍无比的房地产多头相搏,无异于以卵击石。
  而即便是这些人,一旦他们买房之后,他们就会立即转变为多头一方。毕竟,又有谁愿意自己的资产缩水,甚至变成负资产一族呢?
  如此看来,除了那些在现行房价下已经彻底沦为看客的潜在购房者之外(颇有创意的中国房地产商们为他们发明了一个颇具羞辱性的别名:刚需),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已经出现了净多头格局。所有的利益主体都坐等某种神秘力量推动房地产价格不断泡沫化,从而从中渔利。以这样的力量对比,不少人可能真的相信:中国的房地产真的会涨到天上去。
  然而,有经验的投资者都知道,当一个市场全部都转变为多头的时候,市场实际上已经处于高度危险之中。换言之,市场反转的时候可能越来越近。
  其中道理非常朴素:所有的多头力量都已经满仓入货,再也没有新的资金可以推动价格继续上涨。当那些刚需们被迫追涨蜂拥入市的时候,中国房地产的多头力量正在逐渐被耗竭。在这方面,迹象已经变得越来越明显。
  有数据显示:中国的首次购房者的年龄正在快速降低。在北京,首次购房者的平均年龄已经下降到27岁。这个远远低于其他国家水平的数据表明的是,中国房地产市场的购买力正在被迅速耗尽。当很多被认为不该买房的人都在买房的时候,难道不是一个牛市接近终点的有力证据吗?这就正如当不该买股票的卖菜老太太都在买股票一样,将被熟练的投资者视为市场噩耗。

  顺便要提到的一个信号是,作为中国房地产市场的一个最为决绝的空头——一位叫“牛刀”的先生,最近也已经向多头投降。开个玩笑,在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将牛刀先生视为市场一个灵敏的反向指标。

  多年之前,我的一位朋友在谈到股票市场的时候曾经有过一个相当有趣的比喻:市场必须有摩擦力,如果失去摩擦力,市场就会飞出去。而飞出去的结果就是重重地跌落。从这个视角观察中国房地产市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银行、房地产商以及形形色色的投机者们万众一心、合力做多的2009年,与之何其相似乃尔?2009年的中国房地产难道不是真的飞出去了吗?

  一种看上去不可一世的力量,毁灭他们的往往是他们自己,世事如此,言之可叹。

  牛市终结之年

  凭借逻辑上的证据(包括中国房地产的空置率、自有住房率、租售比、房价收入比,尤其是中国未来经济的增长前景)以及市场经验,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中国房地产在2009年的放量暴涨,已经耗尽了这个市场绝大部分多头力量。这一年将是中国房地产市场长达十二年牛市的一个终结之年。

  而当下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种种表现,不过是其在顶部的最后挣扎。接下来的将是一次漫长的、惊心动魄的下跌。

  如果你想知道那会是什么景象,2008年中国股票市场就是一个标准的蓝本。

  鉴于中国房地产价格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严重透支程度,在我看来,中国房地产几无软着陆的可能,而很有可能是一场雪崩。

  在论述人类的农业及畜牧业革命时,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这不仅是技术的革命,更是人类由此获得了一种美德,人们已然认识到:“他们无论怎么饥饿,也绝不能吃光种子或杀掉为他们提供奶水和补充畜群的母牛、母羊和母山羊。”而中国今天的房地产市场似乎已经根本背离了这一文明得以延续的美德。

  在牧场被啃光、只剩下那些凶猛的动物的时候,猛兽之间的相互撕咬就可能成为它们生存下去的唯一办法。这大概就是所谓市场的力量。目前的中国房地产市场正处于这样一场战争的边缘。

  2005年的时候,我曾经写过一篇《房地产套牢中国》,意思是说,房地产作为一个奇特的行业,已经将中国的强势利益集团紧紧捆绑在一起进而也将中国经济的命运捆绑在一起。5年多过去之后,这种捆绑不仅不见放松,反而更加紧密(我相信已经有人透不过气来)。

  如果说那个时候这还仅仅是一种趋势,那么现在房地产可能已经真正套牢了中国。房地产,已经成为中国的一个死结。不过,西谚云: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中国房地产的死结也会因为利益的分野而被打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10-22 21:05:36
饶有兴致的读完了,本期待有些新鲜的东西,但有点小失望。通篇文章都在讲的是作者预测由于资金枯竭而导致的房市崩盘。而类似的文章2007年就看过一篇,只是现在的房价比那时翻了一倍。完全没有提到利益集团的瓦解是如何进行的,也没说瓦解的原因也没有说瓦解会有怎么的结果。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0-22 21:13:59
现在说这话还太早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0-23 22:20:19
十一期间,饭局中见到一些所谓的社会成功人士。席间闲谈,无不聊到投资移民这一话题。随着人民币的升值,原先高不可攀的投资移民越来越容易,甚至已经深入到寻常百姓人家。甚至有移民公司鲜明地打出:“一套房产做抵押,全家移民加拿大”的广告语。

不过说道投资移民,诸多社会成功人士还是非常认可的,其中不少人已经成为了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的公民,还有一部分是裸官,家人子女统统“外派”。剩下的一部分人也是跃跃欲试,准备早早为自己留条“后路”,如今的官员之间流传这样一句笑话:“当官一下马,就去加拿大。”

玩笑归玩笑,但投资移民如此风行也是有其原因的,它反映了目前中国的政治经济形势。一个资深的老师分析的比较透彻:



一、人口众多,国内环境恶劣

首先,投资移民需要有大背景。就是中国的人口众多,国内形式越来越复杂,生活环境越来越恶劣。许多中国官员需要为自己,为家人,为子女留后路。众多在中国实业起家的生意人看到了自己在欧美资金大鳄前的渺小,以及对中国市场的悲观预期,决定在异乡暂避,以另辟蹊径。

不管是官员还是商人,我们这些中国人的眼睛中都很难发现信仰,目前中国人已经处于没有信仰的状态,甚至有媒体把中国人比作没有感情的橡皮人。一切向钱看已经成为绝大多数中国人的目标。



二、开发国家,敞开移民大门

其次,一些开放政府也没有向我们关闭大门。许多政府允许中国人投资移民和技术移民,吸引人才来发展自己。这些国家大多地广人稀,需要人口来支撑经济的发展。这是目前中国投资移民热形成的重要基础之一。

如加拿大的魁北克,非常鼓励移民,移民享受的政策也非常优厚,你可以在社区工作,或者干脆到学校读书,每月的生活费足以让你开汽车住别墅。再比如澳大利亚,国土面积是中国的80%左右,人口大约2000万,还没有北京市的常住加流动人口多。



三、国内政经,前途并不乐观

再次,目前中国经济形势很不明朗,和二十年前的日本极为相似,重蹈日本覆辙的形式在所难免。美联储已经将利率维持在低位一年多时间了,近期日本又落井下石,提出0利率政策。这使得中国大陆市场上充斥的从欧美从日本来的热钱,这些热钱大多是国外银行的贷款,他们以0利率贷款,然后到中国投资,即便是存在银行,也能坐收1-2%的利率。另外我告诉你,别看政府再三强调加强监管、控制热钱,其实热钱根本就控制不了,因为热钱进入中国的途径太多太多了,某官员已经证实了这一点。



四、重蹈覆辙,衰落引发动荡

另外大家还一直担心如果经济出现震荡,政治上是不是还能保持稳定?我们看看,二十年前的日本拥有世界汽车产量的一半,众多家电、精密仪器均由日本生产。至今我们提起高端制造业也很难不谈日本。再看看中国,目前可以制造出有市场且高端的产品也就是电视机、电冰箱、空调机、微波炉之类的产品了。产业升级搞了很多年,中国的手机、数码相机、汽车还停留在起步阶段。而且日本是单一民族国家,国民素质明显高于中国,居民几乎没有造反之心,大多数日本人都以日本天皇从未被推翻为荣。反观中国,经历了封建王朝几千年的改朝换代,国民对这样的事情习以为常,甚至喜闻乐见。总之,如果中国遭遇到日本式的经济衰落,造成的损失要数倍于日本,这让每一个中国人都感到不安,包括哪些已经移民的人和准备移民的人,也包括你我。



五、本币升值,移民成为福利

欧洲债务危机平静一段时间了,美元重新走上贬值通道。其中人民币兑美元的升值功不可没。一路走来,人民币连连创下新高,美元指数却一路走低。大宗商品的价格已经高不可攀,国内房地产在调控中举步维艰。人民币的升值必然换来国内市场热钱的涌入,大家都把美元换成人民币,人民币利率高,而且还升值,资本利得与资本升值都赚到了,这样的好事可不多,不把握住这次机会怎么行?几乎全世界所有的跨国公司、所有的银行、所有的金融机构、所有能和中国挂上钩的公司、所有想赚钱的公司都在把自己的钱换成人民币,投放到中国市场。一旦美联储宣布加息,或者美元大幅度升值,必然造成国内热钱的一涌而散,留下一摊残局给中国百姓。

许多人已经开始观察到这些,他们认为目前人民币的升值,是中国人民勤劳致富的所得,是世界给中国人的一种福利,不把握住就太可惜了。



六、房价调控,关键中的关键

十一前夕,政府再度重拳出击,第二波政策调控轰轰烈烈地在全国引发房地产市场的“大萧条”。为什么温总理在两会上再三强调控制房价?为什么有官员敢说:不行也得行?凭什么不行也得行?你是市场经济还是计划经济?相信奥巴马、伯南特、盖特纳这些人都不敢说这句话。而我们中国人就敢。为什么呢?因为这是党中央下的死命令。

为什么党要下决心调控房价?我们看看,所有的崛起国家(美国、日本、四小龙、四小虎)都是将经济发展的成果葬送于房地产泡沫的破裂,就目前来看,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能逃过房地产崩盘。如果现在没能让房价下降,如果还让房价上涨,必然招致更多的热钱流入。而中国的投资品种少之又少,归结起来,只有股市楼市。黄金、期货市场算是刚刚起步,不成气候,艺术品、红酒市场更是不透明,无法投资。

如果房地产泡沫破裂,热钱釜底抽薪,留给中国的必将是一摊残局,届时没有太多可投资的产业和对象,大多数人会失业,后果非常严重。事实证明,在经济萧条时期,银行放贷会非常谨慎,这便滋生了许多的非法信贷出现,意思和民间拆解相似,也就是高利贷。高利贷者为了获取高收益,通常会将其信贷对象引向赌博、毒品,让其欲罢不能的借钱生活,并迫使其从事非法勾当,如抢劫、偷窃来获取资金还款。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看似房地产调控只是为了让大家住上房子,但在其背后有着一连串的因果关系。如果房价调控不利,一群中国的中产阶级会随着热钱,一起回到国外。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0-23 22:23:22
中国完全再走日本的老路,现在日本也看出来了,准备趁乱从中国身上咬口肉。
看看当时的日本吧,人家的汽车、电器在市场上都是畅销货,属于高端制造业。再看看现在中国,在市场上最有竞争力的东西无非纺织品和小家电,我们的基础在哪里啊?
另外,更恐怖的是,日本的天皇从来没有被推翻过,日本萧条时人口素质极高。反观中国,人民几乎无素质可言,而且大多热衷于改朝换代之举。
难怪好多人移民。
也不想多说什么了,走着瞧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0-25 14:28:21
好文,有点意思,详细看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