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554 2
2010-10-22

中国时报20101022王智明__拚业绩
大学像企业


拚业绩
大学像企业


·
2010-10-22
·
中国时报
·
【王智明】
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0,5252,11051401x112010102200455,00.html



过去,在大学里工作的人,不论从事教学或研究,大概很少会去过问自己的一篇文章值多少钱,或是研究将为自己或学校带来多少收益。大学是个教书与读书的地方,不受制于业绩与成效的考虑。但是,今天的学院越来越像企业,不仅要求业绩与成效,更在排名与成本上斤斤计较。大学不再只是一个教学单位,更是一个利润中心制的学术生产机构,要求员工全力从事生产以提高学校的世界排名与学术竞争力。个人也被鼓励在这些的劳动机制下追求固定薪资之外的报酬,不论是国科会计划,校内外的出版奖励,或是即将启动的弹性薪资。



 学院劳动价格化正是引发近来学院变革与争议的深层原因。从各项评鉴与排名,到弹性薪资与台大减少研究生助学金都是在学术理性指导下所产生的变化。它所形成的问题,虽然往往显现为一系列的数字问题(排名、薪资、出版、专利不一而足),却不是在数字上的计较可以解决的。




 比方说,研究生助学金的减少或是弹薪方案,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是一个薪资增减的问题,是在财力不足与国家资助下所衍生的状况。但是为何增减的逻辑却是更核心的问题,因为它关乎我们如何看待研究生的身分及其劳动,以及如何理解全球市场的人力竞逐以及台湾在世界学术中的位置。我们必须从这些问题着手,才能够厘清与说明为什么弹薪方案可能是必要的,又为什么应该反对减少研究生奖助学金。



 研究生奖助学金的发放其实是有一个特定的历史脉络的。就笔者记忆所及,研究生的奖助学金制度大约是在十年前发生的变革,将原来的奖学金(入学即可领取)变成助学金(必须在系上劳动才可领取)。这个看似无伤大雅的改变乃是为了因应一九九○年代台湾研究生的快速增加,希望更多研究生获得补助。但是这个善意却是研究生劳动价格化的起点。



 为了要获得三到五仟不等的助学金,研究生必须拨出时间到系办打工,协助校稿,或是像现在一样成为教学助理,改作业、带讨论,乃至于打成绩,更不要说三不五时地协助系或学会的各式活动和会议。他们因而成为实实在在的学院劳动者,然而他们的劳动却没有任何形式的合约保障,也不适用于劳基法,更没有工会组织的监督。我们也看不出任何劳动价格订定的准则(例如担任教学助理领四仟,行政助理领两仟)。在这样的状况下,很难不让人觉得研究生的劳动受到剥削。




 然而,更大的问题是,学院劳动价格化以后所形成的新的师生关系与学术伦理。究竟当指导老师的助理是一种雇佣关系还是一种学徒制?究竟研究生助理是老师的协力研究者,还是他的秘书和小妹?研究生与指导老师到底该如何定位与把握他们之间既亲密又宰制的特殊权力关系?这些权力与协力关系又该如何订定合理的价格,并呈现在研究出版里?我想这些才是今天大学在追求卓越之际最应诚实面对的问题。



 如果这些问题看来不可想象,那是因为我们依然抱持着研究生还是学生的想法,以为研究生不需要担心穿衣吃饭,乃至养育家庭。实际上,研究生的生活实况远比一般想象的复杂许多,他们面临的经济与工作压力也不亚于一般的上班族。可是社会似乎还没有准备好面对研究生生活的复杂性,或是接受念研究所亦是一种就业状况。如果我们觉得研究生不过是学生,应该专心课业,那么几近剥削地将他们逼近学院劳动的底层是否合理?如果我们重视研究的重要与意义,那么我们应当认真看待研究生的劳动,并予以适当的奖金、保障与训练,好让他们可以学所当学、为所当为,俯仰无愧地当一名研究生。


 (作者为中央研究院欧美所助研究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10-22 11:10:13
一手論語,一手算盤。
熙熙攘攘,名來利往。
下載資料,有來回覆是王道!!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0-22 13:05:23
对教育的投入跟GDP根本不成比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