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蓝莲花博客 作者:蓝莲花
妈妈,世界上什么人最可怜?我七岁半的儿子问我。
是感觉不到爱和没法爱别人的人。我回答他。
前两天我们两个去看《狄仁杰之通天帝国》,我没想到,年龄如此幼小的他不仅看懂了整个故事,而且感受到了狄仁杰和上官静儿之间暗藏的爱。故事的最后,静儿因不忍下手杀狄仁杰,自己反遭毒手,临死之前,问武则天:天后,你一生中有没有爱过一个人?武沉吟了一下说,有,但要付出很大代价。静儿又问,你觉得值得吗?此时,这个威仪天下,曾经说过“为了成就大事情,对至亲也可下手”的女人出乎意料地回答了一句:值得。于是静儿面露微笑在她怀里安心死去。
此时的我,泪水滚滚而落。儿子在旁边问我:妈妈你为什么哭?我告诉他,妈妈看到一个世界上最可怜的人。于是,在黑暗的电影院,我们有了上面简短的对话,观影后的几日,我和他又有好几次关于爱的对话。
从他身上,我很清楚地看到一个人对无条件的爱的渴求。当这种渴求无法满足时,他的“痛苦之身”就会发作。“痛苦之身”是埃克哈特。托尔在《新世界:灵性的觉醒》一书中对人类个体累积的情绪之苦的描述。“痛苦之身”被引发后,整个人是匮乏的,会变得不安,想尽办法从他人身上获得关注。此时的他,全然不同于平常的天使模样,在他身上,我常常体会到“你最爱的人最令你心烦意乱甚至咬牙切齿”。当我试过劝慰、满足他的要求或者惩罚等等招数全无用处时,我忽然意识到这些方式都不是出于爱,而是出于对母亲这样一个角色的扮演。
怎样的行为才是出于爱?给予他温暖和接纳,理解他的痛苦,但并不剥夺他作为独立个体对痛苦的承担。即使他是个小孩子,他也承担着自我心灵成长的责任。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情绪之苦,模式各各不同,这就是所谓的“习气”,可以说是累积了过去好几世的情绪模式。对治习气只有一个办法,就是保持对它的觉知,既没有批判也没有认同,而是给予它无条件的接纳,让痛苦从生命中透彻地流过。当你持续不断地这么做下去的时候,习气就会改变。
接纳他,和纵容他是完全不同的心灵能量。有一次,儿子因为玩游戏不想睡觉,我出面阻止惹得他哭闹不止的时候,我温柔而坚定地告诉他,孩子,我理解你想玩游戏的心情,但是你是明白玩游戏要有节制,不应该影响睡觉的道理的。我不能因为爱你而纵容你被游戏控制。你要知道,就连妈妈沉迷于游戏太久,也会被游戏控制,也会像你现在这样,非常难受。我发现,当我传达的信息同时充满爱和意志的时候,他是可以感受得到的,他会试着和自己的内在联结,经验那个难受。而孩子是非常有灵性的,当他全然地经验时,很快他就恢复了常态。
我和儿子之间一直分享着一个天使和魔鬼的比喻。我对他说,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个天使和魔鬼,当天使和魔鬼和解的时候,我们就会感觉到很愉快,在别人面前我们也会很可爱。当完全被魔鬼控制的时候,我们就会感到很痛苦,别人也会觉得我们讨厌。儿子第一反应是,那我要把魔鬼消灭!我说,魔鬼是没法消灭的,我们只能温柔地对它,让它和天使和解。为什么?他不太明白。我说是因为天使和魔鬼是同一个,不可能只有天使单独存在。虽然,他无法从字面上完全理解这里面的含义,但是他的内心却接受了。当他“痛苦之身”发作时,我就笑着说,魔鬼来了。他立刻就笑了。有一次我对他的哭闹行为太不耐烦,说了一些过头话,事后我对他说,妈妈心里也有个天使和魔鬼,那天我说那种话就是被魔鬼控制住了,现在我要跟你道歉。他立刻就接受了。
用魔鬼来对“痛苦之身”命名是非常好的办法,这样做可以解除对“痛苦之身”的认同,让他可以感觉到,除开自我这个欲望难填的部分,其实“我”还有更大的部分存在,这就是阿玛斯所称的“本体”。而孩子远比成人更容易和本体联结,因为他们还没有发展出完整的自我保护模式。
和我儿子相处,让我更加明白一点:和你亲近的人永远都是你修行最好的助力。近距离的相处,最容易引发“痛苦之身”,而这个庞大的自我保护体系就是阻碍爱自然流动的罪魁祸首。因为惧怕得不到无条件的爱,我们构筑出一个强大的隔绝他人的壁垒,真爱之旅便是拆除这个壁垒的过程。由于伴随着老旧自我的一次次死亡,壁垒的拆除是极为痛苦的过程,然而随着壁垒的慢慢拆除,光明、爱、勇气和开放这些品质就会充盈你的身心,此时的你,对痛苦和喜悦的联结都会更深。就像现在的我,变得更加易感,但并不脆弱。当我听心经的时候常常也会流泪,因为那一刹那,我知道了每个人都在受苦,而痛苦只有一个质地,我和我的儿子,我的父母,我所爱之人,我的朋友,我的采访对象包括那些难以接近的作恶者,都是一体的。即使是一个伤害他人的行为,也潜藏着渴望被他人无条件接纳的心理需求。
爱,就是从他人身上发现你的本体。这是托尔的话,是我见过对爱最好的诠释。